国际纸企:中国市场是“保暖衣”
2008-10-30 09:16:04.0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编:张奕波
在上海,外资与合资造纸企业占行业绝大多数。上海的造纸企业确实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从产销结合率来看,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
日前,国际造纸行业的两大巨头——斯道拉恩索(StoraEnso)和芬欧汇川(UPM)先后发出减产停厂的声音后,国际大型纸企都遭遇金融危机寒风侵袭。
不过,中国市场似乎更加温暖一些,这些在国际市场失利的纸业巨头,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减产盛行业务变奏
此前,斯道拉恩索公布2008年第三季度的营业利润为负1.38亿欧元。
斯道拉恩索首席执行官康佑坤表示:“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大多数产品的市场需求加速疲软的状况。”
康佑坤指出,斯道拉恩索将继续在整个产品组合中调整产量,向利润率较高的产品倾斜,以此保护边际利润率,并在必要时,通过减产来保证价格水平和收益能力。斯道拉恩索的另一个优先目标是改善公司较弱的营业现金流。这个目标还包括减少流动资本,并在第四季度将产量缩减为实际交货量,以确保公司2009年初的库存水平适合充满挑战的来年。这些减产措施将对第四季度的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芬欧汇川今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则显示,每股收益为-0.17欧元,营业利润(不包含特殊项目)为2.16亿欧元。
芬欧汇川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松宁表示:“我们积极、及时地关闭了杂志纸、新闻纸和文化纸的部分产能,这使得我们纸张业务的市场和客户群得到了优化。而另一方面,永久性和暂时性的产能关闭导致我们的交货量有所下降。但通过回绝一些低价合同,我们也主动放弃了一些市场份额。”
到2008年底,芬欧汇川将关闭芬兰卡扎尼纸厂,关闭位于芬兰瓦尔凯阿科斯基的特瓦萨里浆厂。
芬欧汇川已于秋季开始启动全新的业务结构。今后,公司5个业务部门将由三大业务领域替代,分别为能源和纸浆、纸张、复合材料。
寄希望中国市场
在改善其他地区业务的同时,外商却纷纷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并且仍旧较看好中国市场。
斯道拉恩索认为,中国的高档文化纸需求前景保持稳定。而中国是芬欧汇川在全球重点发展的新兴市场之一,也是其亚洲业务发展的中心。
截至目前,芬欧汇川已在中国投资近12亿美元,先后建成文化纸厂、不干胶标签材料生产厂以及亚洲级研发机构。新的RFID(无线射频自动识别)电子标签和嵌入式标签工厂也将在近日正式开业。在当前新的发展框架下,芬欧汇川将继续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印尼金光集团对于国内形势的判断比较乐观,集团一位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以及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金光集团受到的影响主要在于市场需求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产品线持续盈利机会的增加。”
他认为,目前中国国内整体浆纸市场需求减弱、价格呈弱势盘整走势,但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趋于稳定,中国浆纸市场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金光集团“立足中国”的投资策略是一以贯之的,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中国业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国际市场的影响。
他说:“现阶段集团着力于内部资源整合,以及上下游企业的战略重组,追求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双重提高。”
该负责人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浆纸市场供需格局的影响程度和时间,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态势和中国国内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对浆纸需求的拉动。
10月16日,香港理文造纸在公告中宣布,以总价2亿港元,向独立第三方出售两家主要从事在海外及亚洲地区木浆生产的子公司USLM及HKLM全部股权,估计出售收益约100万元,所得款项将用作进一步发展公司在内地业务的营运资金。
在上海,外资与合资造纸企业占行业绝大多数。上海市纸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孙昌玲向记者介绍:“上海的造纸企业确实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从产销结合率来看,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
外资小企深陷险境
当然,中国市场的“保暖衣”作用不是任何时候都奏效的。记者了解到,一些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生产纸品后返销回国,其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
韩国独资的青岛明宇卫生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朴光锡感叹:“今年我们可能会面临业绩危机,近几个月来,公司已经是亏损的。”该公司主要生产卫生纸制品,如湿巾等,此外,还为“心相印”等公司加工卫生纸和手帕纸。
据朴光锡透露,今年前3个季度,公司出口日本的销量几乎为零,而销往美国的集装箱柜已经大幅减少,去年同期为20个集装箱柜,而今年只有7个。综合来看,平均每月减少4个箱柜的销量。
目前,青岛明宇的产区面积为2700平方米,规模并不大。朴光锡表示,公司总部还没有减产的打算,按照定单,工厂继续开工,“当然定单少,就少加工。”
朴光锡还告诉记者:“和我们加工同类产品的企业有好几家已经关闭。”他表示,虽然市面上的原料价格有所下降,有的降幅很大,但是降价的原料一般是二等品以下的低规格原料,一等品如上好的木浆价格没有多大降幅,作为出口的高端卫生纸和纸巾必须要用好的原料,而且我们的原料一进就是几十吨,市价下浮两三百元,根本不足以降低我们的原料成本。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