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 产品
供应
求购
公司
资讯
展会
评论访谈专题话题印搜动态
国内国际环保视频产品导购
活动展会设备印品世界
行业动态企业动态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统计商机
印前印中印后包装器材耗材油墨
胶印数码标签CTP纸箱创意丝印柔印其他
展会专题企业专题资讯专题技术专题
文化人物社会
展会预告会议预告展会资讯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推荐展会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您当前位置: CPP114首页> 正文
胶印油墨
胶印材料
丝印材料

中国报纸定价涨跌的历史轨迹

2009-02-19 13:30:36.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编:任蓓

       中国报纸价格的变迁,与报纸成本、读者市场和政治经济等因素有相当关系。自报纸诞生以来,每个时期的定价及其影响因素各有异同。

       清末时期


       中国近代报纸的鼻祖为基督教报刊,多以赠送为主。清末时期的新式报纸,由于宣传变法改良,基本得到过洋务派的支持,报纸的定价一般按照成本,比照清末邸报的价格设定,如《时务报》旬刊,全年订阅4元,零售每份1角8分。但那时的政论性报刊一般命运比较短暂,定价的多少对报纸命运影响不大。

       自商业报纸创立后,报纸定价逐步趋于市场化,报纸价格视成本与读者对象而定。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该报定价为每份铜钱30文,每月银洋半元,每年银洋4元。订价初创时日销约300份。价格虽高昂,但因读者多为华人买办、商人,虽发行少,但报馆颇有盈余。由于长期没有竞争对手,因此《上海新报》价格十多年没什么变化。直到1872年《申报》创办,该报每份价格仅为8文钱,与《上海新报》展开竞争,形成早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的“价格战”。

       创刊于1893年的《新闻报》也同《申报》展开价格竞争。该报每份售价铜钱7枚。加上其在广告和报纸内容上的创新与费心,1894年,即《新闻报》出版一年后,发行数字已由初创时的300份增加到3000份,仅次于《申报》而位居第二。

       清末时期中国报纸的价格竞争并不激烈,一是由于读者市场还不成熟,商业报纸读者有限;而大量的政论类报纸,不以盈利为目的,靠价格方面的优势来吸引读者的效果并不明显。二是当时印刷水平低下,还没有引进对纸张要求比较高的轮转印刷机,平板印刷机对纸张的要求并不严格,国产纸张即可,价格低廉,产量稳定,不受国际市场影响,因此清末中国报纸价格总体比较稳定。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受政治局势影响,政党和个人纷纷投资报业,报纸数量剧增,催生出当时的报业黄金时代。报馆交易价格上升,但报纸定价基本稳定。

       进入20世纪20年代,商业报纸日趋成熟,从整体上看,报纸每份定价一般在3、4分之间,但由于不同报纸的版面数量差别较大,报纸中能依靠发行收入维持的只占当时的很小比例。一般篇幅少,纸张小,印刷成本比较低的小报、晚报,以及日出张数比较少的北方报纸靠发行收入还能维持,如1926年9月1日天津《大公报》创办,定价为每份铜元8枚,1927年5月1日涨至每份大洋3分6厘,或铜元12枚。那时报纸每日出2大张、8版,从印刷成本上看,可以基本维持或有赢余。而南方大报,如《新闻报》、《申报》,日出数大张的,基本上不能靠发行来增加收入。那时报纸一大张的成本约1分钱,《新闻报》和《申报》版面最多时每天有8到10张,再加上油墨、制版、人工等成本,每份报纸的成本要超过大洋1角多,而每份报纸的价格只有3分6厘,批给报贩按六五折实收,不过两分多,不但不够成本,甚至出现发行越多越赔本的状况,《新闻报》汪仲韦曾坦言,“超过五大张,售报收入就要不够纸张成本”。

       1926年9月1日,经过十多年稳定的价格,《申报》将每份报价由大洋3分涨到了4分,成为上海价格最贵的报纸。1928年上海地区统计,工人家庭人均月消费8.2元,所以如果订一份报纸,就相当于一个低收入家庭单个人一个月多的生活费用。上海报纸当时的价格相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价格比是10:1,即10倍于日本,但报纸价格依然低于报纸的成本。当时申、新两报的收入中“70%以上来源于广告”,发行收入非常少。进入到上世纪30年代后,上海主要报纸的定价和出版张数变化不大。出于收益的考虑,当《新闻报》和《申报》发行到了一定数量,利润达到最大化时,就不再追求发行量了。

       抗战至内战期间,工业生产受损严重,濒临崩溃,加以外汇缺乏,无力进口,造成纸价飞涨,不论本国纸或进口纸皆是如此。报纸印刷质量比较粗糙,各政府机构、商业报馆多采用国产纸张,甚至用一些彩色的如粉红、绿色的劣质纸张来印刷,定价涨了不少,但还是难以为继,不过那时很多著名报刊如《大公报》已将自己视为抗战工具,不计较任何得失,与国家共存亡。

       新中国成立前报纸定价除受政治、战争影响外,报纸印刷用纸张价格是关键。早年国产纸是赛连纸、毛太纸、连史纸、开杉纸、油光纸等,只能单面印刷,久存不易;后来洋纸输入,比较适合报纸的双面印刷。而进口白报纸的价格就成为报纸定价的重要依据,甚至是报纸盈亏的关键。“一战”期间,由于海路断绝,国内白纸价格飙升,之前《新闻报》老板汪汉溪借款购进大量纸张,后伺机出售,从中发了一笔大财。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价不稳与通货膨胀的影响,报纸的总成本中纸价约占70%。但由于报纸功能的转变,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加之当时计划经济一统全局,报纸的定价划归中央统一管理。经过几年的改造,中国报纸价格进入到比较稳定的一个历史时期。

       “文革”期间,全国新闻事业一片萧条,到“文革”结束时,报纸数量为186种。

       1978年“文革”结束,但报纸管理依然保持惯性,价格由中央统一管理,报纸没有广告,报社也无经营意识。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全面启动,全国经济日趋活跃,从农副产品收购提价开始,中国物价进入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周期,报纸定价已经成为影响报业生存的重要问题。截至1982年,纸张已经两番涨价,首都各报除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北京晚报外,所有报纸经营都是亏损的,报纸涨价已迫在眉睫,但涨价就造成发行下降。1984年,新闻纸再度涨价,报纸广告随之提价,但因为当时广告量尚少,不能弥补报纸由于订价低而造成的发行损失,因此1985年经济日报等报纸零售价上调。以损失一定的发行量为代价,把因物价上涨造成的实际收入降低以报价上升的形式找补回来,成为当时报界的共识。

       1987年,国家正式成立新闻出版总署
。邮电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联合发出通知,分三类重新调整报纸发行费率,除少数按25%以外,多数在此基础上调3%到10%,新闻纸再次同时涨价,但报纸成本依旧高过售价。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发了《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激发了报社办企业积极性。但这一年中国报纸行业经济形式非常困难,纸价飞涨,许多报社严重缺乏纸张与资金。全国报纸再次普遍提价,由于调价一倍以上,各地压缩公费订报开支,全国报刊期发数下降三分之一,大报发行量急剧下降,但解决了赔钱卖报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定价屡次微调,特别最近一年,报纸定价再次发生上涨,这主要是受纸价影响。国内新闻纸价格由1980年的每吨600元攀升到前不久的每吨逾6000元,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0倍,除1995年纸价以每吨7000多元为第一个高点(也是历史最高点)外,至2004年底达到第二个高点,每吨为5900元。进入2008年,突破每吨6500元,形成第三个高点。此次全国报界提价幅度从30%到100%不等。

       但此次涨价,由于有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免费报纸的出现,显得更为复杂,备受瞩目。但从历史的眼光看,此次涨价并无特殊之处,还是受纸张等成本的提价影响,而且从报纸的年定价在普通居民的收入中所占比重看,依旧不高,只是报纸本身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报纸如何创新发展,突破自身局限,才是涨价表象背后更应受关注的重点。


       (作者:王润泽 孟 鹏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孟 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分享到: 下一篇:食用香精标签标识规范有待建立
  • 【我要印】印刷厂与需方印务对接,海量印刷订单供您任意选择。
  • 【cpp114】印刷机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对接,让客户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购低于市场价5%-20%的印刷耗材,为您节省成本。
  • 【印东印西】全国领先的印刷品网上采购商城,让印刷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