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报业集团:超越往往发生在转弯处
2009-02-24 09:25:2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责编:任蓓
2008年,在全国报业遭遇寒冬、许多报社广告下滑的大势之下,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却逆势而上,创下了佳绩:全年总收入同比增加1亿元,广告收入增长30%,增幅全国鲜有。
其中,连续10年广告下滑的《长江日报》在2008年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全年广告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武汉晚报》年度考核利润达7143万元,创湖北报业2008年度单张报纸赢利之最;同样,《武汉晨报》实现诞生10年来首次大额赢利,年度考核利润达635万元;该集团旗下的6个周报刊经营效益也普遍好于往年。
谈及这些变化,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堂林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会,看赛跑、赛车的人都知道,弯道超越是许多后来者居上的奥秘——超越往往发生在转弯处!”
新闻立报 回归报业发展根本
“报业集团”中有个关键字——“报”。报纸办不好,一切工作等于零;报纸办出质量,上下都满意了,报业集团事业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为此,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清醒而坚定地提出:“新闻立报”!
《长江日报》:“机关报”也能办好看
长期以来,党委机关报在读者印象中是“条件反射式的不好看”,认为报纸总“板着脸”,缺乏新闻性、可读性、服务性。为了改变这一印象,2008年,《长江日报》痛下决心,在适应市场的道路上,开始了办报理念、风格的大转变。
翻开《长江日报》可以发现:头版很大程度上已褪去传统党委机关报呆板、乏味的面孔;图片的运用大胆而多样,增强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工作性报道基本上被新闻取代;报纸的城市、现代、时尚气息更加浓烈。
2008年,评论占据《长江日报》的篇幅之大史无前例。除了评论员文章、社论等时评大增外,每天还增设了评论专版《长江评论》。高质量的评论成为报纸扩大影响力的利器。如今,《长江日报》评论在业界享有“长江派”之誉。
此外,《长江日报》还走出去办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升天等大事现场,都活跃着《长江日报》记者的身影。通过记者的笔和镜头,发出地方媒体的声音,满足了读者需求,扩大了自身影响力。
《武汉晚报》:探索群众办报新招
2008年,《武汉晚报》奋力从“三镇家庭第一报”向“武汉第一市民报”跨越。依托品牌优势、传播优势,不断创新版面,改进新闻操作,更好地贴近读者、贴近市场,取得了令人惊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去年8月,《武汉晚报》从武汉的奥运会核心志愿者和到北京观看奥运会的武汉人中,精选165人作为“特约记者”,组成“奥运百人采访团”,一举锁定奥运会独特信息源,先后独家报道布什、普京等50多位国际名人北京看奥运的新闻。此举被誉为低成本扩大新闻生产的一大创举,是群众办报的新发展。
机制创新 激发集团发展活力
还是这些人,还是这几张报纸,没有扩版,没有新的资本注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为何能取得爆发式的发展?核心是机制。2008年以来,集团党委根据武汉报业市场竞争特点,确定主要媒体战略,优化媒体布局,创新广告、发行经营等管理体制机制,激发集团发展活力。
决策层:人人都当“加速的发动机”
该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倡导“发动机文化”,践行“权力分享”和“权力制衡”的统一。谁分工谁负责,人人都当“加速的发动机”。集团党委成员在“突围”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并且快速决策,快速执行。
比如,在新一届党委组建不到10天,集团旗下三报广告经营就按照“分层管理、分众营销、分类开发、分兵突围”的策略,变“大一统”经营为“分报经营”,变过去编辑部与广告部相互埋怨为今天的一体化生产链,实行责权利相统一,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产活力。
发行管理:深度整合资源
该集团整合发行资源,将《武汉晨报》发行部整合到集团发行总公司统一经营。将长报捷龙快运公司与发行网络资源深度整合,逐步打造以“长江配送”为品牌的仓储、快运、配送、电子商务一体化经营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2008年,长报捷龙快运年营业额和利润增幅均超过50%。
人员管理:健全机制增强凝聚力
团队士气是集团发展的“软实力”。目前,该集团内无论在岗员工还是离退休人员,无论事业编制员工还是合同聘用制员工,气顺心齐,干劲儿十足,这是多年来少有的局面。这源于集团建立健全机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比如,在集团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集团调整提高记者采访交通费补贴,为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补贴,提高退休人员医疗费标准,为合同聘用制员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
其中,连续10年广告下滑的《长江日报》在2008年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全年广告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武汉晚报》年度考核利润达7143万元,创湖北报业2008年度单张报纸赢利之最;同样,《武汉晨报》实现诞生10年来首次大额赢利,年度考核利润达635万元;该集团旗下的6个周报刊经营效益也普遍好于往年。
谈及这些变化,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堂林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会,看赛跑、赛车的人都知道,弯道超越是许多后来者居上的奥秘——超越往往发生在转弯处!”
新闻立报 回归报业发展根本
“报业集团”中有个关键字——“报”。报纸办不好,一切工作等于零;报纸办出质量,上下都满意了,报业集团事业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为此,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清醒而坚定地提出:“新闻立报”!
《长江日报》:“机关报”也能办好看
长期以来,党委机关报在读者印象中是“条件反射式的不好看”,认为报纸总“板着脸”,缺乏新闻性、可读性、服务性。为了改变这一印象,2008年,《长江日报》痛下决心,在适应市场的道路上,开始了办报理念、风格的大转变。
翻开《长江日报》可以发现:头版很大程度上已褪去传统党委机关报呆板、乏味的面孔;图片的运用大胆而多样,增强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工作性报道基本上被新闻取代;报纸的城市、现代、时尚气息更加浓烈。
2008年,评论占据《长江日报》的篇幅之大史无前例。除了评论员文章、社论等时评大增外,每天还增设了评论专版《长江评论》。高质量的评论成为报纸扩大影响力的利器。如今,《长江日报》评论在业界享有“长江派”之誉。
此外,《长江日报》还走出去办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升天等大事现场,都活跃着《长江日报》记者的身影。通过记者的笔和镜头,发出地方媒体的声音,满足了读者需求,扩大了自身影响力。
《武汉晚报》:探索群众办报新招
2008年,《武汉晚报》奋力从“三镇家庭第一报”向“武汉第一市民报”跨越。依托品牌优势、传播优势,不断创新版面,改进新闻操作,更好地贴近读者、贴近市场,取得了令人惊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去年8月,《武汉晚报》从武汉的奥运会核心志愿者和到北京观看奥运会的武汉人中,精选165人作为“特约记者”,组成“奥运百人采访团”,一举锁定奥运会独特信息源,先后独家报道布什、普京等50多位国际名人北京看奥运的新闻。此举被誉为低成本扩大新闻生产的一大创举,是群众办报的新发展。
机制创新 激发集团发展活力
还是这些人,还是这几张报纸,没有扩版,没有新的资本注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为何能取得爆发式的发展?核心是机制。2008年以来,集团党委根据武汉报业市场竞争特点,确定主要媒体战略,优化媒体布局,创新广告、发行经营等管理体制机制,激发集团发展活力。
决策层:人人都当“加速的发动机”
该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倡导“发动机文化”,践行“权力分享”和“权力制衡”的统一。谁分工谁负责,人人都当“加速的发动机”。集团党委成员在“突围”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并且快速决策,快速执行。
比如,在新一届党委组建不到10天,集团旗下三报广告经营就按照“分层管理、分众营销、分类开发、分兵突围”的策略,变“大一统”经营为“分报经营”,变过去编辑部与广告部相互埋怨为今天的一体化生产链,实行责权利相统一,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产活力。
发行管理:深度整合资源
该集团整合发行资源,将《武汉晨报》发行部整合到集团发行总公司统一经营。将长报捷龙快运公司与发行网络资源深度整合,逐步打造以“长江配送”为品牌的仓储、快运、配送、电子商务一体化经营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2008年,长报捷龙快运年营业额和利润增幅均超过50%。
人员管理:健全机制增强凝聚力
团队士气是集团发展的“软实力”。目前,该集团内无论在岗员工还是离退休人员,无论事业编制员工还是合同聘用制员工,气顺心齐,干劲儿十足,这是多年来少有的局面。这源于集团建立健全机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比如,在集团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集团调整提高记者采访交通费补贴,为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补贴,提高退休人员医疗费标准,为合同聘用制员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