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印务:“小块头”有大智慧
2009-06-01 09:30:42.0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何 方 责编:覃丽妮
- 摘要:
- 业内人士称,重庆印刷业的集约化程度还较低,大部分企业缺乏设备升级的资金投入,小规模、低水平的作坊式企业还比较多。金融危机来临,重庆印刷业注定要面临严峻考验,大洗牌势不可挡,生存下来的民营文化企业将会处于一个秩序更好,机会更多的市场体系。
【编者按:远大印务:“小块头”有大智慧。】
【我要印】一个普通的股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掘得第一桶金后,转战实体经济,花百万元买下一家负债累累的国营印刷厂,瞄准高端保密印务市场,融入巨资引进生产线,提倡“保姆式服务”,迅速占据了本地以及贵州、湖北部分地区的高端印务市场。
这位股民名叫张爽,如今的身份是远大印务董事长。目前,他所经营的远大印务有限公司共有420名职工,年产值高达1.82亿元。
“小块头”里的商机
“远大印务主要针对高端印务市场,整个过程既讲究印刷质量,也要求非常严格的保密可控制度。”张爽对记者说,远大所涉足的保密票据、保单、发票等“小块头”领域,牢牢占据了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引入高新技术构建流水生产线,远大印务规避了低端印务市场的恶性、无序竞争,保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一家民营文化企业来说,这样大手笔的投资确实需要经营者的魄力、眼光与勇气。
上世纪90年代,重庆的票据印刷技术并不具有优势,本地大量的票据都是送往沿海城市印刷。张爽融资数百万元引进了一条在当时较先进的电脑生产线,专门做票据的印刷业务。
最初,印刷厂的业务也无多大起色。客户常常会怀疑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国营大厂都做不出来,一家私营小厂能印出什么高质量的保密印刷品?”
尽管如此,张爽仍旧在寻找突破市场的切入口。终于,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等也相继成为票据印刷客户。随后,税务局和财政局也被发展成了客户。在此期间,远大印务也有了长足发展,甚至还兼并了一家经营不佳的纸箱厂。
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
2002年,“胃口”越来越大的远大印务进军成都市场。花费巨资收购了成都一家负债数百万的国营印刷厂,收购这家印刷厂仅仅用了7天。
收购事宜处理完后,张爽便开始个性化的改革。在硬件上,他先从重庆总部运去两台先进设备恢复生产,然后又从国外购置先进的新设备,由他带去的技术人员改造调试后再使用。
在管理上,张爽发现老厂库内堆积了大量印好的票据,但印刷质量很差,根本不能用。于是,他召集几百名员工,一把火将几千本发票悉数烧掉,上了一堂生动的质量教育课。
“前几天,公司一位副总专门奔赴沿海‘抄底’,耗资数百万,收购了受金融危机波及而倒闭的印刷企业的设备。更重要的是,这位副总还带回了5名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管理人才。”张爽说。
有了充足的准备与积累,如今的远大印务开始谋划二次创业:力求走出一条新技术、差异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企业更需“亮剑”精神
从印刷业的“门外汉”到“一方诸侯”,张爽认为,远大印务正是在关键节点上的一次次“亮剑”,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市场只靠实力说话。相比发达地区,重庆印刷业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内部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伤害到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最终使重庆的高端印务客户流向沿海市场。”张爽说,金融危机下重庆依然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区以及成都的印刷龙头企业早就瞄准了重庆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各种便利与优惠条件承印重庆高档印刷品。
业内人士称,重庆印刷业的集约化程度还较低,大部分企业缺乏设备升级的资金投入,小规模、低水平的作坊式企业还比较多。金融危机来临,重庆印刷业注定要面临严峻考验,大洗牌势不可挡,生存下来的民营文化企业将会处于一个秩序更好,机会更多的市场体系。
张爽认为,远大印务与众多重庆印刷企业将再次面临一个节点:走上差异化发展之路,投资高端技术,依托正在建设的印刷产业基地,凭借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整体“亮剑”,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改造,
“以前有人总是说,‘要想发,搞印刷’。我觉得该纠正一个字,‘要想发,高印刷’。‘高’的含义是高技术与高起点。”张爽笑道。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北京外文印务有限公司诚聘大量印刷人才
昊然印务:不解“光华”之缘(组图)
盛隆印务出新招:“做小不做大”
【我要印】一个普通的股民,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掘得第一桶金后,转战实体经济,花百万元买下一家负债累累的国营印刷厂,瞄准高端保密印务市场,融入巨资引进生产线,提倡“保姆式服务”,迅速占据了本地以及贵州、湖北部分地区的高端印务市场。
这位股民名叫张爽,如今的身份是远大印务董事长。目前,他所经营的远大印务有限公司共有420名职工,年产值高达1.82亿元。
“小块头”里的商机
“远大印务主要针对高端印务市场,整个过程既讲究印刷质量,也要求非常严格的保密可控制度。”张爽对记者说,远大所涉足的保密票据、保单、发票等“小块头”领域,牢牢占据了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引入高新技术构建流水生产线,远大印务规避了低端印务市场的恶性、无序竞争,保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一家民营文化企业来说,这样大手笔的投资确实需要经营者的魄力、眼光与勇气。
上世纪90年代,重庆的票据印刷技术并不具有优势,本地大量的票据都是送往沿海城市印刷。张爽融资数百万元引进了一条在当时较先进的电脑生产线,专门做票据的印刷业务。
最初,印刷厂的业务也无多大起色。客户常常会怀疑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国营大厂都做不出来,一家私营小厂能印出什么高质量的保密印刷品?”
尽管如此,张爽仍旧在寻找突破市场的切入口。终于,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等也相继成为票据印刷客户。随后,税务局和财政局也被发展成了客户。在此期间,远大印务也有了长足发展,甚至还兼并了一家经营不佳的纸箱厂。
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
2002年,“胃口”越来越大的远大印务进军成都市场。花费巨资收购了成都一家负债数百万的国营印刷厂,收购这家印刷厂仅仅用了7天。
收购事宜处理完后,张爽便开始个性化的改革。在硬件上,他先从重庆总部运去两台先进设备恢复生产,然后又从国外购置先进的新设备,由他带去的技术人员改造调试后再使用。
在管理上,张爽发现老厂库内堆积了大量印好的票据,但印刷质量很差,根本不能用。于是,他召集几百名员工,一把火将几千本发票悉数烧掉,上了一堂生动的质量教育课。
“前几天,公司一位副总专门奔赴沿海‘抄底’,耗资数百万,收购了受金融危机波及而倒闭的印刷企业的设备。更重要的是,这位副总还带回了5名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管理人才。”张爽说。
有了充足的准备与积累,如今的远大印务开始谋划二次创业:力求走出一条新技术、差异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企业更需“亮剑”精神
从印刷业的“门外汉”到“一方诸侯”,张爽认为,远大印务正是在关键节点上的一次次“亮剑”,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市场只靠实力说话。相比发达地区,重庆印刷业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内部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伤害到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最终使重庆的高端印务客户流向沿海市场。”张爽说,金融危机下重庆依然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区以及成都的印刷龙头企业早就瞄准了重庆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以各种便利与优惠条件承印重庆高档印刷品。
业内人士称,重庆印刷业的集约化程度还较低,大部分企业缺乏设备升级的资金投入,小规模、低水平的作坊式企业还比较多。金融危机来临,重庆印刷业注定要面临严峻考验,大洗牌势不可挡,生存下来的民营文化企业将会处于一个秩序更好,机会更多的市场体系。
张爽认为,远大印务与众多重庆印刷企业将再次面临一个节点:走上差异化发展之路,投资高端技术,依托正在建设的印刷产业基地,凭借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整体“亮剑”,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改造,
“以前有人总是说,‘要想发,搞印刷’。我觉得该纠正一个字,‘要想发,高印刷’。‘高’的含义是高技术与高起点。”张爽笑道。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北京外文印务有限公司诚聘大量印刷人才
昊然印务:不解“光华”之缘(组图)
盛隆印务出新招:“做小不做大”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