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草浆生产线全部关闭
2009-09-25 11:27:27.0 来源:浙江日报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有人说,人类需要的生态是“绿韵”和“红脉”的有机融合,是蓝天、绿野、碧水、沃土、空气和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的融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创业创新的浙江人,一定会迎来这样美好的明天。
【我要印】讯:60年,环保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天终于合成一首宏大的交响曲,举全社会之力打造一个青山秀水的生态浙江,成为政府和广大民众的自发行动。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共生成为发展的主题。
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5.49%,是开展节能减排以来的年度最好成绩。“十一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63%,五年目标任务已过六成。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三年已累计分别下降9.49%和13.89%,分别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62.8%和92.6%,削减幅度居全国前列。连续13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继续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从空中俯瞰,这块10多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大地一碧万顷:30年间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从36.4%提高到61.04%,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000公顷。
环保意识渐入人心
环保在我国是一项年轻的事业。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多年里,我省的环保工作几乎一片空白。1973年3月,省计经委开始设立环境保护处。大多数人还分不清“环卫”与“环保”的差别,以为“环境保护就是扫扫马路”。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省环境保护局。此后全省11个市地均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环境监管系统。随着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热潮涌动,浙江各个城市污水处理等各类环保基础设施陆续上马开工。
上世纪80年代末,环境保护首度纳入各级政府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制和定量考核。90年代初,我省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矛盾开始凸显。环境保护被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尽管环保立法和执法工作在不断加强,但环境问题连年加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向法院提起的环境纠纷诉讼每年呈25%的上升幅度。2003年,我省每生产1亿元GDP所排放的废水以及每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固体废物,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倍和1.3倍,25年新减少的耕地面积达726万亩。转变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成为紧迫的命题。
2003年1月,我省成为第5个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随着生态省建设不断推进,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
“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2008年初,省政府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列入“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生态文明”、“生态经济”成为发展主题,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浙江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决策,努力探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8年,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优。它折射出科学发展观在我省的生动实践,其背后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和环保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对5年前的“811”环境污染整治风暴,人们还记忆犹新。2004年10月,省政府提出:用3年多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各地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
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攻坚战。省委、省政府下了铁的决心,使出了铁的手腕。2005年初,我省把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并将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环境质量水平等指标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
这3年,我省环保立法进程最快、出台文件最多,省财政直接用于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资金将近20亿元。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