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09-30 09:39:34.0 来源:??? 责编:???
铅字时代的技术革新
由电子时代再向前回溯30年,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当时的印刷设备还局限在铅印,印刷出版的成本很高。通常一本书的出版周期高达12个月到18个月,那个时候出版的书籍也很少,倒是提高了书籍的销量。
为了提高效率,当时的拣字工人把拣字当成一项手艺。通常每个拣字工前有个巨大的铅字柜,为了拣字,每天来回要走很远的路程。1950年,开封大众印刷厂排字工人张继英创造了拣字工作法,每小时平均拣字2600多字。一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个记录都没有被打破。
上个世纪50年代是当时铅字印刷技术革新的高峰,1951年,华北军区印刷厂杨秀芝研制出配页装订机,使装订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1952年北京新华印刷厂郑德琛、刘金祥研究成功铅版镀铁工艺,提高了铅版的耐印力,该厂铅印平台印刷机推行互助装版法,缩短了装版时间;青年印刷厂西北分厂杨树斌创造圆架式排版法,改善了排版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1956年上海新华印刷厂制成自动打纸型机。
为了提高出版的品质,铅字时代还要研究字体,一些复杂的字型采用雕刻机雕刻。这个时代的中文印刷其实与1000年前没有什么区别。
今天,对于外行人来说,站在高速运转的印刷机前也许感受不到太多的变化,如噪音和出纸方式几十年似乎没有多少改变,而实际上,发生在它背后的故事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像。与60年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了全新的照排技术,从而大幅度节省了出版发行的时间,采用计算机处理字符和图像信息,然后通过激光在胶片上扫描,直接可以进入胶印程序。正是这种变化带领中国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铅字时代的印刷出版
一个寒冷的清晨,印刷厂的赵师傅踏着细碎的雪,伴随着哗哗声进入了排版车间,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赵师傅进入他的工作区间,铅字柜如同图书馆的书架一样,整齐排列。工厂前一天已下达了排版的任务,也就是赵师傅今天需要排的版面。赵师傅核对了前一天的工作继续拿着铅字盘开始找字,放入铅字盘中。
铅字盘不小,很沉,冬天的车间很冷,隔壁的印刷车间,压印的机器一张一合,夹杂换纸的声音,很是吵闹。整个排版车间夹杂着油墨和铅字的金属气氛。
由于字是反的,拣字就需要从认反字开始。但是复杂文字,对铸造的要求比较高,容易磨损,所以需要经常更换,而且那些常用的字也需要有多个备份。
用不了多久,赵师傅的手套上就再一次粘满了油脂。一个小说版面大概也需要1个小时左右。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就7~8个版面,出一个书很不容易的,加上校对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
这是赵师傅关于铅字印刷的回忆,他说,现在不碰铅字了,铅字的熔铸和雕刻都会带来职业病,还是现在的印刷技术好。
汉字信息处理的演进
电脑是老外的发明,对汉字的支持需要中国人的努力。倪光南、竺乃刚、万永熙等为了解决人机交互问题在1968年首先在“717”计算机上研制了能显示256个汉字的显示器,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联想输入法,这些技术后来被集成到“111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中,它采用标准键盘和光笔,采用了联想输入法,同时还采用了自己开发的汉字显示器和汉字针式打印机作为输出手段,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汉字处理系统,成为当时所有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汉字处理平台。
1983年中科院计算所又采用z80芯片开发出了“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与此同时严援朝开发了ccdos汉字系统,采用软件的方式实现汉字显示,但因为需要消耗资源,速度较慢,还是让位给了当时的汉卡。
应该说,汉卡的好日子并不长,在微软的操作系统进入windows之后,推出第一个支持中文的windows3.2,汉卡就如雨后残花般很快谢去。
1995年,微软windowsnt之父接受了唐骏的多语言平台共同开发的建议,缩短了windows不同语言版上市的时间差。对于中文而言,这大幅度提高了中文版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也让计算机普及更为顺利。
在这些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字体的代码标准化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198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gb2312字码,标志着汉字的数字化处理的标准化。在1993年,这个字库被再次拓展,成为gb13000.1-93,也成为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标准同时为新加坡所采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由电子时代再向前回溯30年,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当时的印刷设备还局限在铅印,印刷出版的成本很高。通常一本书的出版周期高达12个月到18个月,那个时候出版的书籍也很少,倒是提高了书籍的销量。
为了提高效率,当时的拣字工人把拣字当成一项手艺。通常每个拣字工前有个巨大的铅字柜,为了拣字,每天来回要走很远的路程。1950年,开封大众印刷厂排字工人张继英创造了拣字工作法,每小时平均拣字2600多字。一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个记录都没有被打破。
上个世纪50年代是当时铅字印刷技术革新的高峰,1951年,华北军区印刷厂杨秀芝研制出配页装订机,使装订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1952年北京新华印刷厂郑德琛、刘金祥研究成功铅版镀铁工艺,提高了铅版的耐印力,该厂铅印平台印刷机推行互助装版法,缩短了装版时间;青年印刷厂西北分厂杨树斌创造圆架式排版法,改善了排版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1956年上海新华印刷厂制成自动打纸型机。
为了提高出版的品质,铅字时代还要研究字体,一些复杂的字型采用雕刻机雕刻。这个时代的中文印刷其实与1000年前没有什么区别。
今天,对于外行人来说,站在高速运转的印刷机前也许感受不到太多的变化,如噪音和出纸方式几十年似乎没有多少改变,而实际上,发生在它背后的故事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像。与60年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了全新的照排技术,从而大幅度节省了出版发行的时间,采用计算机处理字符和图像信息,然后通过激光在胶片上扫描,直接可以进入胶印程序。正是这种变化带领中国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铅字时代的印刷出版
一个寒冷的清晨,印刷厂的赵师傅踏着细碎的雪,伴随着哗哗声进入了排版车间,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赵师傅进入他的工作区间,铅字柜如同图书馆的书架一样,整齐排列。工厂前一天已下达了排版的任务,也就是赵师傅今天需要排的版面。赵师傅核对了前一天的工作继续拿着铅字盘开始找字,放入铅字盘中。
铅字盘不小,很沉,冬天的车间很冷,隔壁的印刷车间,压印的机器一张一合,夹杂换纸的声音,很是吵闹。整个排版车间夹杂着油墨和铅字的金属气氛。
由于字是反的,拣字就需要从认反字开始。但是复杂文字,对铸造的要求比较高,容易磨损,所以需要经常更换,而且那些常用的字也需要有多个备份。
用不了多久,赵师傅的手套上就再一次粘满了油脂。一个小说版面大概也需要1个小时左右。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就7~8个版面,出一个书很不容易的,加上校对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
这是赵师傅关于铅字印刷的回忆,他说,现在不碰铅字了,铅字的熔铸和雕刻都会带来职业病,还是现在的印刷技术好。
汉字信息处理的演进
电脑是老外的发明,对汉字的支持需要中国人的努力。倪光南、竺乃刚、万永熙等为了解决人机交互问题在1968年首先在“717”计算机上研制了能显示256个汉字的显示器,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联想输入法,这些技术后来被集成到“111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中,它采用标准键盘和光笔,采用了联想输入法,同时还采用了自己开发的汉字显示器和汉字针式打印机作为输出手段,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汉字处理系统,成为当时所有英汉机器翻译系统的汉字处理平台。
1983年中科院计算所又采用z80芯片开发出了“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与此同时严援朝开发了ccdos汉字系统,采用软件的方式实现汉字显示,但因为需要消耗资源,速度较慢,还是让位给了当时的汉卡。
应该说,汉卡的好日子并不长,在微软的操作系统进入windows之后,推出第一个支持中文的windows3.2,汉卡就如雨后残花般很快谢去。
1995年,微软windowsnt之父接受了唐骏的多语言平台共同开发的建议,缩短了windows不同语言版上市的时间差。对于中文而言,这大幅度提高了中文版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也让计算机普及更为顺利。
在这些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字体的代码标准化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198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gb2312字码,标志着汉字的数字化处理的标准化。在1993年,这个字库被再次拓展,成为gb13000.1-93,也成为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标准同时为新加坡所采用。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