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0年书籍装帧艺术历程回眸
2009-10-16 13:47:36.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责编:涂运
- 摘要:
- 上海的书籍装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不但因为20世纪初创刊于上海的诸如《新青年》、《创造周刊》等著名出版物业已关注书籍装帧艺术,而且因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全国出版中心时,鲁迅先生倡导吸收外来的书籍装帧艺术。他的身体力行,深深影响了诸如陶元庆、钱君匋等一大批致力于书籍装帧艺术的后起之秀。当时的上海,曾涌现出一大批书籍装帧名家如司徒乔、叶灵凤、丰子恺、陈之佛等。
【我要印】讯:上海的书籍装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不但因为20世纪初创刊于上海的诸如《新青年》、《创造周刊》等著名出版物业已关注书籍装帧艺术,而且因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全国出版中心时,鲁迅先生倡导吸收外来的书籍装帧艺术。他的身体力行,深深影响了诸如陶元庆、钱君匋等一大批致力于书籍装帧艺术的后起之秀。当时的上海,曾涌现出一大批书籍装帧名家如司徒乔、叶灵凤、丰子恺、陈之佛等。
装帧艺术以鲜明个性取得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仍然保持着在书籍装帧方面的传统优势。60年来,书籍装帧艺术为上海出版界赢得过无数荣誉。1959年我国首次参加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上海张苏予设计的《上海博物馆藏画》、《三家评注李长吉诗歌》,陈之初设计的《永乐宫壁画》、任意设计的《中国货币史》等4种图书分别获得了金、银、铜奖。“文革”结束后,上海的书籍装帧艺术重新焕发生机。1979年全国第二届书籍装帧艺术展,共展出1100多种书籍,是1949年以来书籍装帧艺术界规模空前的盛会,被称为我国装帧艺术的第一次高潮。在此次展览中,上海设计师陆元林设计的《姑苏春》以淡雅、清远的设计,荣获封面设计一等奖。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装帧艺术发展。1989年我国第二次参加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上海的明刻本《十竹斋书画谱》(集体设计)、陆全根设计的《丁丑劫余印存》和《鲁迅与书籍装帧》、任意设计的《中国历代服饰》,分别获得高于金奖的最高奖“国家大奖”、银奖、铜奖与荣誉奖。
随着现代设计观念、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上海书籍装帧艺术更加突出了鲜明的个性,并朝着锐意求新的方向发展。1986年全国第三届书籍装帧艺术展,共有3000余件展品展出,陶雪华的《神曲》以独特的海派特色设计荣获一等奖。1995年,被赞誉为我国装帧艺术第二次高潮的全国第四届书籍装帧艺术展,展出1500件作品,其中沈兆荣设计的《金文大字典》,陶雪华设计的《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荣获一等奖。1999年,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在北京举行,郭伟星设计的《汉语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首获教育类图书封面设计金奖。2004年,第六届书籍装帧艺术展隆重开幕,戚永昌设计的《thejeholbiota》首获科技类图书设计金奖。
“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在前瞻性思维的推动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与世界性的书籍艺术组织建立了联系,开展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这一评选活动体现了上海对中外文化交流和服务全国的追求,在为全国同行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上海书籍设计水准。2003年至2009年间,上海有20余种图书设计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如《淳化阁帖善本》的设计古朴、雅致;《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的设计手感厚重、装帧精美,富有视觉张力,所散发的文化气息已足以吸引任何一位要了解中国织绣的读者;《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在表达形式与风格上营造了统一而多样化的语言趣味,是纯中国式风格;《让我们面对灾难》的设计,则营造了一种浓重、朴素的氛围,版面简洁、安静,演绎了世界诗人对四川大地震无尽的感悟。
中国最美的书将中华文化崇高深远的美学意蕴,藉于书籍的传播,走向世界。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日本书籍装帧中构成手段应用欣赏(图)
王淮珠:我国著名的印后专家
黄皮书、灰皮书: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