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 产品
供应
求购
公司
资讯
展会
评论访谈专题话题印搜动态
国内国际环保视频产品导购
活动展会设备印品世界
行业动态企业动态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统计商机
印前印中印后包装器材耗材油墨
胶印数码标签CTP纸箱创意丝印柔印其他
展会专题企业专题资讯专题技术专题
文化人物社会
展会预告会议预告展会资讯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推荐展会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您当前位置: CPP114首页> 新闻频道> 国内> 正文

  • 今日排行
  • 本周排行
  • 本月排行

胶印油墨
胶印材料
丝印材料

“微阅读”=绿色阅读?或可催生当代经典文体

2009-11-21 00:00:00.0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肖庆

  【CPP114】讯:调查显示,当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大约在20万字左右,这已超出了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信息摄入主要是以“微阅读”的方式进行着,这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正在盛行,它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人类在面对资讯爆炸下的自然选择。

  有人因此断言,“微阅读”时代正在到来。“微阅读”为何受追捧?我们熟知的传统阅读方式会否因此被颠覆?技术革新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再一次提出了时代的追问。

  欢迎进入阅读多样化时代

  武霖斯

  等车时,我习惯拿出手机看新闻;走路时,我喜欢戴上耳机“听”小说;陪老婆逛街,我常常拿出i-Touch看电子书打发等待的时间……某天看到“微阅读”的新闻,我才知道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微阅读”的忠实执行者。

  感谢日新月异的科技,让我们的阅读无处不在。过去我常常抱怨生活被工作割裂得支离破碎,没时间阅读。而今,我在快节奏生活的缝隙,仍然可以利用“边角料”时间阅读新闻,接受资讯,乃至发布资讯。“微阅读”让我跟上了这个迅捷的时代。

  不过,如果仅仅因为“微阅读”的出现,就将这个时代命名为“微阅读时代”,这种说法我不能赞同。微阅读只不过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也不能替代其他阅读方式。因此,我更愿意将现在称为阅读多样化的时代。

  阅读多样化的时代中,对于不同的文本和资讯,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短小、碎片式的资讯,如快速更新的新闻、轻松浅显的小说,我们利用碎片时间获取。我在地铁里阅读手机报,在等待的间歇用手机上网看新闻,也用i-Touch看看最近流行的职场小说。然而,我却不能随时随地阅读类似《剑桥中华民国史》这样的严肃书籍,更无法想像,有人能够在手机上啃完《资本论》这样的皇皇巨著。

  总有一些结构宏大、蕴涵深刻的文本,是手机无法承载、短时间无法消化的。当利用微阅读完成每天必需的资讯更新后,我还是会静下心来,用完整的时间捧读自己心爱的书籍。

  “微阅读”=绿色阅读

  曹洛洛

  雷锋同志曾经说过:“这世上本没有成段的阅读时间,挤的次数多了,也便成了阅读时段!”好吧,这句话是我杜撰的,但是他的确经常在执行运输任务的途中,就着驾驶室的灯光读上个三五百字的毛主席语录。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故事:助人不辍的雷锋同志应该是个大忙人,而他置于手边时不时翻看的也恰恰是最适合“微阅读”的语录体。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微阅读”是一个对生命价值有深刻体察的人所提出的终极追求。不管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在当下。

  这样讲似乎有点虚张声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微阅读令我们摆脱了许多生活中的“垃圾时段”。我们不再需要用玩手指头来消磨等候的时光,任何场合、任何时刻,我们都能掏出一只小仪器,轻松地营造起只属于一个人的阅读空间。

  这种“闹中取静”的心境其实相当怡然自得,不过这种心境不知道何时会被打断,何时又才能继续———所以我们的思维得像Windows 7那样擅长窗口切换,又得像移动硬盘那样拥有超大记忆体。小说、散文、科普作品总归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读了,因为你未必能记得到底是谁说了一句露马脚的话招致大侦探波罗的怀疑;你也不大能把荷塘月色的静谧心情保持到下一个地铁站;你更不可能几次三番整理头绪来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搞清楚。甚至大型新闻报道也未必适合,我们也许会觉得“滚动更新式”的报道更贴合这种阅读方式:一篇新闻稿不必一开始就完成新闻确认和评论,甚至无需交代清楚“5个W”,而是从一个粗糙的事件轮廓开始,跟着记者的脚步不断求证不断廓清,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这是互动感多么强的一种阅读体验。

  从最初的“给你结论”,到现在的“给你过程”,到底哪种形式更好?我们可以搬个小板凳,坐看图书交易和“围脖”更新谁更活泛。

  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阅读

  江 莘

  我们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那些学问大、知识渊博的人。殊不知就古代中国早期而言,书籍形式主要以竹简为主,捆扎成册,厚厚一摞的内容也未必抵得了今日一两百页的薄薄小书,以今人眼光来看,则“五车”书量恐怕远远算不得博览群书。

  相反,如今电脑、电子阅读器和手机上一块小小身材的芯片,却使人轻而易举就能坐拥书城。毫无疑问,这是“微阅读”时代的巨大优势,然而,它是否能取代传统阅读呢?传统与现代的“阅读”真那么泾渭分明吗?

  不少出版商都相当乐观,也积极推动这一阅读新时尚。诚然,特别在普及阅读、掌握咨询等方面,技术手段的革新势必会产生深远影响,可是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却未必导致阅读质量的提升。排山倒海的信息,常常使人“幸福”得不知所措,容易产生蜻蜓点水般的“浅阅读”。“浅阅读”固然有实用性和消遣性的好处,却无形中消解了需要深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而人们智识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单纯信息量的累加。另一方面,阅读目的也不会因阅读手段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虽然在阅读目的上,可谓仁者见仁,各取所需,然而不能否认,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阅读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生命的融合,相伴我们心智的成长。

  我们或许能毫不费力地成就“学富五车”,或是摇身变作“移动图书馆”的管理员,然而,阅读究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产生怎样的作用,终究在于我们自身是如何看待阅读,又是如何去实践阅读的。

    阅读不必谨“小”慎“微”

  何 林

  最近收到了在某门户网站工作的朋友发来的“微博”内测邀请,这算是他们的工作量,我自然要支持一回。其实这都是“Twitter”惹的祸,而20个字符的发布限制却让它成为了当今互联网新变革的核按钮,引来国内网站一窝蜂地抢占高地。信息的碎片化迎面扑来,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名词———“微阅读”时代。

  办公室同事用新买的手机看完了一部小说,我也会在每天早上通过手机报快速了解时事新闻,身边的人也越来越爱在小屏幕上读读看看。

  正因为我们获取的信息源早就不仅仅是“书”了,所以即使大家都嚷嚷着越来越懒得看书,却每天都完成了惊人的阅读量。

  每一个新的阅读方式的出现都伴随着恐慌,这不再是顽固派和学院派的担忧,而是涉及某个行业的变化。互联网让报业恐慌过,“读图”的让“读字”的恐慌过,这次的“微阅读”也毫不例外,就像有人说的,在微阅读时代,“就像书法成为权贵们的品位标志一样,读书将成为文化晋阶的身份符号。”

  事实上,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颠覆”这件事。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方式,方式必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就像唱片业的磁带、CD、MD、MP3等,介质在变迁,但到头来“听”的终端没有变。阅读也是如此,有大开本有小屏幕,有只言片语有长篇大论,不过是各有所取。

  我们不必对此谨“小”慎“微”,“微阅读”不过是多带给人们另一种选择,你可以在拥挤的车厢里一面抓牢扶手一面看着手机,也会在某个惬意的下午来杯卡布奇诺一页一页品闻书香。

  “阅读量”不等于“阅读质量”

  井姑娘

  现今,微阅读的影响可谓来势汹汹。它的势力不仅普遍深入认知能力尚不广泛的青少年群体,更以高科技赋予的“便利”和“海量”渗透到都市人业余生活的角角落落。地铁上、电梯里、黄昏的车站,“埋头苦读”的人比比皆是。当我们欣喜于越来越多的人执著于通过“看东西”来消遣业余时间时,我们也必须敏锐地捕捉到如此浅阅读所带来的种种并发症。

  调查显示,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超过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这并不值得自豪。“阅读量”和“阅读质量”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正如一首美妙的唐代诗歌的含金量比相当字数的天气预报更具魅力一样,古人潜心吸收的宗教、哲学经典自然是现代人“浅心”一瞥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微阅读”充其量只是信息爆炸的一种症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阅读”文本的短小、迅捷营造了一种令人倍感舒适的浅阅读氛围———翻开这样的文本并不需要太多的背景铺垫,不需要过多的感情投入,甚至不要求阅读经验的前后连贯。可以说,当今的社会被笼罩在一种表面的“阅读盛况”中。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

  电子技术对阅读的冲击正如曾经的印刷术一样,迅猛地塑造着另一种时尚。但在我看来,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中,纸质媒介、经典文本的地位永远无法被替代。那些认为“微阅读”意义重大的人们不妨试着让眼睛片刻留白,仔细反省一下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到底是媒体垃圾还是心灵鸡汤。

  “微阅读”或可催生当代经典文体

  宁波

  古有学富五车之说。古时一本书,皆是圣贤耗时数年、甚至一生而成。一旦成书,多为经典,流芳百世亦不失华彩。因此,虽文字不多,但每卷、每段甚至每句,皆需费尽脑力用心阅读,甚而反复阅读,用一辈子阅读。在古代,阅读也是一种奢侈,书不仅少,有条件读书的人也很稀罕,一般老百姓是绝无时间、精力、财力享受阅读之趣的。

  现代社会,出书方便了,书也功能化了,有学术书、工具书、养心书、消遣书……随之,阅读也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进入信息时代,阅读变成一件越来越“快”的事情,它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相连;阅读也成为一件越来越“小”的事情,它可以随时随地,与人亲密相伴。

  若要将传统阅读和以“微阅读”为代表的现代阅读加以比较,传统阅读传递的主要不是信息,而是智慧。只要人类在发展,只要人类在思考,传统阅读将继续存在,只不过它将主要集中于专家、学者或对某些问题极感兴趣者。

  “微阅读”则主要传递信息,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也与现代人“开机化生存”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单单将之与时髦、肤浅相联系,实在有失公允。

  “微阅读”不是一种颠覆,而更像一次推动,或许,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可成为激发新文体的动力。我国唐诗宋词无比绚烂,创造了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细细想来,唐诗宋词可算作古代“微阅读”的流行文本。今天的“微阅读”,或许会催生“唐诗”类文体,留下当代的生活记忆,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下一篇:价值观输出与当代文学的大国之梦
  • 【我要印】印刷厂与需方印务对接,海量印刷订单供您任意选择。
  • 【cpp114】印刷机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对接,让客户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购低于市场价5%-20%的印刷耗材,为您节省成本。
  • 【印东印西】全国领先的印刷品网上采购商城,让印刷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