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国手工纸面纱
2010-01-11 00:00:00.0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责编:Quincy
【CPP114】讯:由于中国手工纸研究的薄弱和滞后,大量信息缺失,今天无人能完整地说出中国还有多少手工纸。如今我国每年纸生产总量中99%以上是机制纸,只有不足1%是手工纸,且还在不断缩减中。
宣纸 中国书画的奥秘
人们用8个字浓缩了宣纸的魅力——“墨韵万变,纸寿千年”。在如今机制纸占绝对优势的一片汪洋中,它堪称遗存的手工纸“方舟”里的“旗舰”。2006年6月,中国嘉德公司四季度拍卖会上,以10张清代丈二匹宣纸,卖出了3.63万元的高价。
在显微镜下可见青檀韧皮纤维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引导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
宣纸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研究者曾在实验室中以人工加速老化的办法让各种纸进行了一场“时间对决”:随着虚拟岁月的流逝,新闻纸、铜板纸等酸性机制纸白度下降明显,而呈弱碱性的宣纸却岿然不动;耐折度更是奇特,对比其他纸的急速“滑坡”,宣纸出现了一个奇特的“驼峰形”,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岁月反为其增添了“青春”;很多纸老化到300年时已“筋断骨裂,寿终正寝”,而宣纸坚持到1050年后,显微镜下的青檀韧皮纤维却几乎没有变化,仍是“老当益壮”。
20世纪初日本人内山弥左当门多次深入泾县搜寻情报,抗日战争时日本更是在皖南搜罗青檀树运回国精心种植。可从结果来看,移地仿制的“宣纸”无论是润墨性,还是拉力、光洁度都与真品有颇大差距,即便是造纸历史悠久的日本也是如此。在饱受挫败后,日方也断了仿制的念头,直接向中国购买。
竹纸 千年的繁华梦影
中国造纸源于公元元年前后,最先使用的材料是麻、楮皮和藤这些修长的优质植物纤维。唐宋以后,原料供不应求,麻纸与藤纸逐渐衰落,幸好这时开发了一种新的造纸原料——竹子。
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负暄野录》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米芾《评纸帖》甚至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
明代,福建竹纸异军突起,生产出接近皮纸的“竹料连七”、“竹料连四”等高级竹纸。清代是竹纸的全盛时代,不仅产量居绝对优势,还因为竹料漂白技术进一步提高,各地都生产出高级纯白竹纸。著名的连史纸从“竹料连四”演变而来,原产闽北邵武,被江西铅山发扬光大,具有纤维细腻、厚薄均匀、纸面洁白、吸墨性能优良等特性,堪与纯白皮纸媲美,深受书画界喜爱。
清末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是到了抗战时期,进口物资被封锁,手工造纸又出现生产高峰。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革,生产出优良书画用纸仿画纸。不过,在竹纸的千年发展演变中,这只能算最后的回光返照。
中国各地的竹纸工艺,虽然纷繁复杂,号称72道工序,却离不开浸塘、蒸煮、舂捣、抄纸等基本程序。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有过详细描绘,并大略分为六大步骤:斩竹漂塘、煮篁足火、石臼捣料、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桑皮纸 从乾隆秘斋到百姓人家
一切都得从故宫的东北角说起。那儿有一间地处偏僻,曾长期封闭,近百年来都被当成普通仓库的屋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成了惊人的发现——它竟然就是当年乾隆为自己退位居住而预建的倦勤斋。在一切“登峰造极”中,最珍贵的便是一幅营造了“画上庭院”、覆盖了整个房间的巨大绢本通景画。由意大利籍著名宫廷画师郎世宁和他的中国弟子王幼学所作,融会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技法和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鲜活而极富立体感,画中景色和室内建筑浑然一体。
200多年的岁月风雨,连建筑的砖木结构也被损坏多处,而覆盖在破旧墙壁上的巨幅通景画却在这种装裱纸张的保护下,抵御住了时光的侵袭和北方地区四季温度与湿度的剧烈变化,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以残存的纸样为“钥匙”,人们鉴定出了它的身份——这是一种以野生桑皮为原料的纸张,极为坚韧,承拉力强。
然而在大费周折遍寻现代化造纸厂和传统纸乡后,专家工作组却沮丧地发现,这种“宝纸”不仅现货已几无可寻,而且制作工艺也似乎从人间蒸发了。面对苛刻的条件——纵拉5000下或横拉3000下均不破损,耐折度起码要达到6000多次,其他纸都纷纷落马。在漫长寻找和等待后,又一个奇迹般的偶遇发生了,他们终于在皖南潜山县发现了一个还在制造着古老桑皮纸的造纸世家,而他们所造的桑皮纸也真的过关斩将通过了各种严格检验。
狼毒纸 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
在内地,造纸原料一般为竹子、稻草和破渔网。但令文成公主带领入藏的造纸工匠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熟悉的造纸术在雪域高原居然会“水土不服”:其一,高原上根本没法找到大量的竹子、稻草和破渔网;其二,即便是千辛万苦找到了这些原料,他们造出的纸,也会因过于柔软而只适合毛笔书写,但藏地的书写工具不是毛笔,而是硬笔。
经过长达9年的探索实践,工匠们不仅找到了新的造纸原料,而且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藏纸工艺。对此,《中华造纸两千年》一书明确记载:“吐蕃650年开始生产纸张。”这种纸张,就是狼毒纸。它的得名,源于这些造纸工匠在雪山草地之间寻找到的新的造纸原料——狼毒草。
能够用来制作狼毒纸的是狼毒草的根,狼毒草的根系越发达,制作出来的纸张质量也越高,而越发达的根系,其毒性也越大。用狼毒根制成的纸,虽然经过漂洗加工,但仍然有相当的毒性。而正是它的这种毒性,使得狼毒纸成为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在藏区,保存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书不胜枚举,它们之所以历经岁月沧桑而不被虫蛀不被鼠咬,就在于狼毒纸的毒性使得这些令藏书家们最痛恨的破坏者根本不敢接近经书。此外,再加上高原天气干燥缺氧,狼毒纸制作的经书在具备防蛀特点的同时,还具备了防潮和防腐的特点。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台湾业者研发出能吃的“纸”
古法造纸印刷术活态演绎东方古文化
山西忻州世代相传苎麻造纸技艺
“绝技”逢春绿意浓——西藏手工造纸发展调查
宣纸 中国书画的奥秘
人们用8个字浓缩了宣纸的魅力——“墨韵万变,纸寿千年”。在如今机制纸占绝对优势的一片汪洋中,它堪称遗存的手工纸“方舟”里的“旗舰”。2006年6月,中国嘉德公司四季度拍卖会上,以10张清代丈二匹宣纸,卖出了3.63万元的高价。
在显微镜下可见青檀韧皮纤维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引导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
宣纸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研究者曾在实验室中以人工加速老化的办法让各种纸进行了一场“时间对决”:随着虚拟岁月的流逝,新闻纸、铜板纸等酸性机制纸白度下降明显,而呈弱碱性的宣纸却岿然不动;耐折度更是奇特,对比其他纸的急速“滑坡”,宣纸出现了一个奇特的“驼峰形”,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岁月反为其增添了“青春”;很多纸老化到300年时已“筋断骨裂,寿终正寝”,而宣纸坚持到1050年后,显微镜下的青檀韧皮纤维却几乎没有变化,仍是“老当益壮”。
20世纪初日本人内山弥左当门多次深入泾县搜寻情报,抗日战争时日本更是在皖南搜罗青檀树运回国精心种植。可从结果来看,移地仿制的“宣纸”无论是润墨性,还是拉力、光洁度都与真品有颇大差距,即便是造纸历史悠久的日本也是如此。在饱受挫败后,日方也断了仿制的念头,直接向中国购买。
竹纸 千年的繁华梦影
中国造纸源于公元元年前后,最先使用的材料是麻、楮皮和藤这些修长的优质植物纤维。唐宋以后,原料供不应求,麻纸与藤纸逐渐衰落,幸好这时开发了一种新的造纸原料——竹子。
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负暄野录》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米芾《评纸帖》甚至称,越州竹纸超过了著名的杭州由拳纸(藤纸)。
明代,福建竹纸异军突起,生产出接近皮纸的“竹料连七”、“竹料连四”等高级竹纸。清代是竹纸的全盛时代,不仅产量居绝对优势,还因为竹料漂白技术进一步提高,各地都生产出高级纯白竹纸。著名的连史纸从“竹料连四”演变而来,原产闽北邵武,被江西铅山发扬光大,具有纤维细腻、厚薄均匀、纸面洁白、吸墨性能优良等特性,堪与纯白皮纸媲美,深受书画界喜爱。
清末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是到了抗战时期,进口物资被封锁,手工造纸又出现生产高峰。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革,生产出优良书画用纸仿画纸。不过,在竹纸的千年发展演变中,这只能算最后的回光返照。
中国各地的竹纸工艺,虽然纷繁复杂,号称72道工序,却离不开浸塘、蒸煮、舂捣、抄纸等基本程序。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有过详细描绘,并大略分为六大步骤:斩竹漂塘、煮篁足火、石臼捣料、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桑皮纸 从乾隆秘斋到百姓人家
一切都得从故宫的东北角说起。那儿有一间地处偏僻,曾长期封闭,近百年来都被当成普通仓库的屋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成了惊人的发现——它竟然就是当年乾隆为自己退位居住而预建的倦勤斋。在一切“登峰造极”中,最珍贵的便是一幅营造了“画上庭院”、覆盖了整个房间的巨大绢本通景画。由意大利籍著名宫廷画师郎世宁和他的中国弟子王幼学所作,融会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技法和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鲜活而极富立体感,画中景色和室内建筑浑然一体。
200多年的岁月风雨,连建筑的砖木结构也被损坏多处,而覆盖在破旧墙壁上的巨幅通景画却在这种装裱纸张的保护下,抵御住了时光的侵袭和北方地区四季温度与湿度的剧烈变化,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以残存的纸样为“钥匙”,人们鉴定出了它的身份——这是一种以野生桑皮为原料的纸张,极为坚韧,承拉力强。
然而在大费周折遍寻现代化造纸厂和传统纸乡后,专家工作组却沮丧地发现,这种“宝纸”不仅现货已几无可寻,而且制作工艺也似乎从人间蒸发了。面对苛刻的条件——纵拉5000下或横拉3000下均不破损,耐折度起码要达到6000多次,其他纸都纷纷落马。在漫长寻找和等待后,又一个奇迹般的偶遇发生了,他们终于在皖南潜山县发现了一个还在制造着古老桑皮纸的造纸世家,而他们所造的桑皮纸也真的过关斩将通过了各种严格检验。
狼毒纸 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
在内地,造纸原料一般为竹子、稻草和破渔网。但令文成公主带领入藏的造纸工匠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熟悉的造纸术在雪域高原居然会“水土不服”:其一,高原上根本没法找到大量的竹子、稻草和破渔网;其二,即便是千辛万苦找到了这些原料,他们造出的纸,也会因过于柔软而只适合毛笔书写,但藏地的书写工具不是毛笔,而是硬笔。
经过长达9年的探索实践,工匠们不仅找到了新的造纸原料,而且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藏纸工艺。对此,《中华造纸两千年》一书明确记载:“吐蕃650年开始生产纸张。”这种纸张,就是狼毒纸。它的得名,源于这些造纸工匠在雪山草地之间寻找到的新的造纸原料——狼毒草。
能够用来制作狼毒纸的是狼毒草的根,狼毒草的根系越发达,制作出来的纸张质量也越高,而越发达的根系,其毒性也越大。用狼毒根制成的纸,虽然经过漂洗加工,但仍然有相当的毒性。而正是它的这种毒性,使得狼毒纸成为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在藏区,保存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书不胜枚举,它们之所以历经岁月沧桑而不被虫蛀不被鼠咬,就在于狼毒纸的毒性使得这些令藏书家们最痛恨的破坏者根本不敢接近经书。此外,再加上高原天气干燥缺氧,狼毒纸制作的经书在具备防蛀特点的同时,还具备了防潮和防腐的特点。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台湾业者研发出能吃的“纸”
古法造纸印刷术活态演绎东方古文化
山西忻州世代相传苎麻造纸技艺
“绝技”逢春绿意浓——西藏手工造纸发展调查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