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版业将迎来上市井喷 多集团年内上市
2010-01-19 00:00:00.0 来源:北京商报 责编:涂运
- 摘要:
- 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全国新华书店国内第一股。而紧跟其脚步的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一批出版发行企业主板上市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可以预见,2010年出版业必将迎来上市“井喷”。
【CPP114】讯: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全国新华书店国内第一股。而紧跟其脚步的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一批出版发行企业主板上市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可以预见,2010年出版业必将迎来上市“井喷”。
全国第一家新华书店沪交所挂牌
现任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倪志敏曾是一名从事经济类报道的记者。在《安徽日报》工作时,敏锐而执著的倪志敏跟踪报道了当时安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全过程。若干年之后,他从一个经济工作的评论者变成了操盘手——2004年3月,倪志敏成为安徽新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上任不久的时间内,他力推安徽新华控股的皖新传媒IPO申请。在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皖新传媒已经于2009年9月21日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成为近两年来全国惟一一家通过IPO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国有文化上市公司,也是在境内上市的新华书店第一股。
据了解,皖新传媒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为1.1亿股,其中网下发行2200万股、网上发行8800万股,申购价格11.80元/股,共冻结资金约1718亿元,网上发行中签率为0.68%。
“本次发行股票并上市,是皖新传媒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公司上市后,募集资金将用于新网、畅网、e网三网建设,强化渠道终端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董事长倪志敏告诉记者。
企业上市 改字当头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这是倪志敏常讲的一句话。新华书店作为老企业、老国企,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在倪志敏看来就是一个字——“改”!
2005年,在全国各家出版社和发行机构还在各自为政的时候,倪志敏提出的“渠道终端一体化”,让其在出版流程中更具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这也为皖新传媒今后成为国内最大的出版物发行企业埋下了伏笔。2007年,皖新传媒迈出了产业链整合实质性的第一步——收购了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皖新传媒成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中成功收购上游出版社的第一家。
2008年,出版社在完成改制重组后,依托公司贴近市场的渠道优势,很快形成“徽文化”和农技服务的出版特色,实现了当年重组、当年盈利。同年,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在全国文化企业率先提出股份制改造、三项制度改革、企业整体上市的改革发展思路,对原集团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从而为公司尽快登陆资本市场,抢抓战略机遇跨出了第一步。
为了能扩大资本,倪志敏通过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在溢价73.26%的基础上,倪志敏选择了在发行主业、出版传媒、商业地产等方面与集团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省内外3家国有、2家民营战略投资者,成功出让皖新传媒12.99%的国有股权,总受让价款3.1亿元。初步完成了从“一人有限公司”到“多人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起国有控股、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
2008年2月,经集团公司股东大会同意,将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上市主体,整体变更为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国有控股、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同时,倪志敏借助股份公司改制上市的东风,实行控股、股份公司人员、财务、业务、资产、机构“五分开”,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仅仅一个多月就完成两公司机构设置、岗位薪酬、人员重组及办公场所的调整,在实现本部“瘦身”的同时,还建立了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企业的更名和转企改制的完成逐渐显现出了倪志敏的野心——上市。
2009年7月,国务院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再融资进行跨区域、跨行业的并购重组,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
习惯从战略全局着眼的倪志敏,也感受到《规划》即将导演出中国文化产业全新的版图,出版发行的统一市场建设大幕即将拉开,一场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的重组大战即将打响,谁能够站到制高点,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5年来,新华传媒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上市。而新华传媒为什么要选择上市,说到底还是在倪志敏的“改”字上。
“上市的目的首先是优化公司产权结构,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60多年历史沿革,100多个分支机构、1000多处房产、土地,这样一个老国企要成为合格市场主体面临很多新问题。但经过IPO这一过程,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盈利模式、内部管控、发展战略,都必须完全按照市场规范的要求来做,这对企业大有好处。”倪志敏如是说道。
此外,在倪志敏看来,文化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封闭的自我评价体系已滞后于时代。只有通过上市引入市场化的外部评价体系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而倪志敏更加认为,文化企业必然要走到整合重组的一步,要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就必须上市!
按照倪志敏的设想,当企业进入成本市场后,将积极推进跨区整合,冲破出版发行地区保护主义,促进跨省的地区发行中心的形成。
上市后目标瞄准出版网络整合
至于上市后的打算,倪志敏表示,自己会把目标放到新网、畅网、e网三网建设上。
倪志敏解释说,新网工程指安徽图书音像及文化商品经营网点建设项目;应该讲,实体店在信息社会同样具有旺盛生命力,特别是公司在安徽部分地区的卖场硬件设施还较落后,与日益兴起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新网工程的实施,即完成公司在全省的战略布局,同时,也不仅是过去卖场的翻版,而是卖场业态创新的结晶。
畅网工程指安徽图书音像及文化商品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业务整合,实现了规模经营。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渠道、终端的运营,公司正在推进物流体系和信息化的建设,这对于皖新传媒这样一个集团化、网络化经营的企业,以及对企业强化管控、扩大市场覆盖、有效控制成本来说,都十分必要。
作为新型业态的e网工程将建立起安徽省主要城区图书卖场户外数字广告媒体投放平台,并在图书卖场室内建设液晶电视联播媒体网络,形成全省覆盖完整的广告体系。计划投资1.52亿元,投资利润率为18.5%。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和图书卖场经营坪效测算,年新增图书销售收入1.9亿元,图书销售年递增至少在6%以上。新增面积三成用于创新业务,如数码、文体等商品经营。按坪效每年1.2万元/平方米测算。业务创新区域预计年销售收入2.9亿元。新网工程投资利润率为14.33%。
此外,倪志敏认为,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加之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领域的并购重组内在需求不断增加,文化企业间的并购将层出不穷。皖新传媒将依托对市场的深刻体验,以并购、参股等资本手段,逐步进入内容生产的出版领域,延伸产业链。
为了应对产业变化,皖新传媒的发展目标是运用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优势,构筑渠道终端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和集约化的管控模式;利用资本市场平台,推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并实现跨区域跨媒体发展;在做强主业的同时,依托网络优势,进入传媒等相关文化产业;通过与邻省等骨干发行企业的业务和产权合作,打造区域出版物发行中心;在此基础上把公司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传媒集团。
全国第一家新华书店沪交所挂牌
现任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倪志敏曾是一名从事经济类报道的记者。在《安徽日报》工作时,敏锐而执著的倪志敏跟踪报道了当时安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全过程。若干年之后,他从一个经济工作的评论者变成了操盘手——2004年3月,倪志敏成为安徽新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上任不久的时间内,他力推安徽新华控股的皖新传媒IPO申请。在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皖新传媒已经于2009年9月21日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成为近两年来全国惟一一家通过IPO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国有文化上市公司,也是在境内上市的新华书店第一股。
据了解,皖新传媒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为1.1亿股,其中网下发行2200万股、网上发行8800万股,申购价格11.80元/股,共冻结资金约1718亿元,网上发行中签率为0.68%。
“本次发行股票并上市,是皖新传媒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公司上市后,募集资金将用于新网、畅网、e网三网建设,强化渠道终端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董事长倪志敏告诉记者。
企业上市 改字当头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这是倪志敏常讲的一句话。新华书店作为老企业、老国企,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在倪志敏看来就是一个字——“改”!
2005年,在全国各家出版社和发行机构还在各自为政的时候,倪志敏提出的“渠道终端一体化”,让其在出版流程中更具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这也为皖新传媒今后成为国内最大的出版物发行企业埋下了伏笔。2007年,皖新传媒迈出了产业链整合实质性的第一步——收购了安徽新华音像出版社。皖新传媒成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中成功收购上游出版社的第一家。
2008年,出版社在完成改制重组后,依托公司贴近市场的渠道优势,很快形成“徽文化”和农技服务的出版特色,实现了当年重组、当年盈利。同年,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在全国文化企业率先提出股份制改造、三项制度改革、企业整体上市的改革发展思路,对原集团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从而为公司尽快登陆资本市场,抢抓战略机遇跨出了第一步。
为了能扩大资本,倪志敏通过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在溢价73.26%的基础上,倪志敏选择了在发行主业、出版传媒、商业地产等方面与集团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省内外3家国有、2家民营战略投资者,成功出让皖新传媒12.99%的国有股权,总受让价款3.1亿元。初步完成了从“一人有限公司”到“多人有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起国有控股、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
2008年2月,经集团公司股东大会同意,将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上市主体,整体变更为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国有控股、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同时,倪志敏借助股份公司改制上市的东风,实行控股、股份公司人员、财务、业务、资产、机构“五分开”,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仅仅一个多月就完成两公司机构设置、岗位薪酬、人员重组及办公场所的调整,在实现本部“瘦身”的同时,还建立了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企业的更名和转企改制的完成逐渐显现出了倪志敏的野心——上市。
2009年7月,国务院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再融资进行跨区域、跨行业的并购重组,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
习惯从战略全局着眼的倪志敏,也感受到《规划》即将导演出中国文化产业全新的版图,出版发行的统一市场建设大幕即将拉开,一场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的重组大战即将打响,谁能够站到制高点,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5年来,新华传媒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上市。而新华传媒为什么要选择上市,说到底还是在倪志敏的“改”字上。
“上市的目的首先是优化公司产权结构,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60多年历史沿革,100多个分支机构、1000多处房产、土地,这样一个老国企要成为合格市场主体面临很多新问题。但经过IPO这一过程,企业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盈利模式、内部管控、发展战略,都必须完全按照市场规范的要求来做,这对企业大有好处。”倪志敏如是说道。
此外,在倪志敏看来,文化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封闭的自我评价体系已滞后于时代。只有通过上市引入市场化的外部评价体系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而倪志敏更加认为,文化企业必然要走到整合重组的一步,要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就必须上市!
按照倪志敏的设想,当企业进入成本市场后,将积极推进跨区整合,冲破出版发行地区保护主义,促进跨省的地区发行中心的形成。
上市后目标瞄准出版网络整合
至于上市后的打算,倪志敏表示,自己会把目标放到新网、畅网、e网三网建设上。
倪志敏解释说,新网工程指安徽图书音像及文化商品经营网点建设项目;应该讲,实体店在信息社会同样具有旺盛生命力,特别是公司在安徽部分地区的卖场硬件设施还较落后,与日益兴起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新网工程的实施,即完成公司在全省的战略布局,同时,也不仅是过去卖场的翻版,而是卖场业态创新的结晶。
畅网工程指安徽图书音像及文化商品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业务整合,实现了规模经营。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渠道、终端的运营,公司正在推进物流体系和信息化的建设,这对于皖新传媒这样一个集团化、网络化经营的企业,以及对企业强化管控、扩大市场覆盖、有效控制成本来说,都十分必要。
作为新型业态的e网工程将建立起安徽省主要城区图书卖场户外数字广告媒体投放平台,并在图书卖场室内建设液晶电视联播媒体网络,形成全省覆盖完整的广告体系。计划投资1.52亿元,投资利润率为18.5%。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和图书卖场经营坪效测算,年新增图书销售收入1.9亿元,图书销售年递增至少在6%以上。新增面积三成用于创新业务,如数码、文体等商品经营。按坪效每年1.2万元/平方米测算。业务创新区域预计年销售收入2.9亿元。新网工程投资利润率为14.33%。
此外,倪志敏认为,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加之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领域的并购重组内在需求不断增加,文化企业间的并购将层出不穷。皖新传媒将依托对市场的深刻体验,以并购、参股等资本手段,逐步进入内容生产的出版领域,延伸产业链。
为了应对产业变化,皖新传媒的发展目标是运用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优势,构筑渠道终端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和集约化的管控模式;利用资本市场平台,推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并实现跨区域跨媒体发展;在做强主业的同时,依托网络优势,进入传媒等相关文化产业;通过与邻省等骨干发行企业的业务和产权合作,打造区域出版物发行中心;在此基础上把公司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传媒集团。
相关新闻:
图书订货火爆 图书出版业开始回暖
改革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业迈上新台阶
柳斌杰宣布今后十年新闻出版业发展目标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