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品 抛开噱头找标准
2010-02-03 00:00:00.0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在此之前,履行环保责任常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一种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为,是一些“经营花絮”,可是当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共识逐渐进入法律制度,环保指标也通过法律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和交易行为以及个人的消费行为进行规范的时候,“绿色”已经成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绕不开的壁垒。
【CPP114】讯:当那把切掉菠萝冠的刀子落下的时候,意味着绿色竞争力已经渗入到企业的骨髓中,企业如果不按照低碳标准升级,未来将无立足之地。
低碳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不仅可以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出行,也可以表现在菠萝的“头”上。
在深圳,沃尔玛的水果供应商会特意把菠萝的冠去掉,“斩首”后再运往超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而这一不起眼的举动,就是低碳“蝴蝶效应”的源头,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变化。菠萝去掉冠后,原先60×40×14.5厘米的包装纸箱,如今只需缩小为50×40×15.5厘米即可装下。仅多了一道切冠的工序,但在装运上,原来一个40尺的集装箱可装运1460箱菠萝,现在可装运1620箱。综合考虑集装箱可装的数量和无冠菠萝的果肉重量,无冠菠萝对比有冠菠萝可节省运力约24%;无冠菠萝对比有冠菠萝使用的纸箱可减少4%的纸浆使用量;卖场和顾客不需要处理冠部产生的垃圾,冠部在产地可作为育苗用途,循环利用了资源;无冠菠萝在采摘、包装和食用时减少清洗用水的使用。
把一个菠萝计算到如此精细实属罕见,而事实上,沃尔玛算计的又岂止菠萝。同样容量的洗发水,大包装可比小包装节省20%的包装材料;同样数量的婴儿尿布,大包装则比小包装节省了34%的包装材料……当宝洁、联合利华、爱仕达等消费者熟知的品牌都开始“斤斤计较”时,我们会发现,世界真的变了。
消费者驱动“绿公司”
王凯前段时间到爱尔兰走了一圈,细心的他发现,当地许多商场和酒店的墙壁上都挂着有关机构颁发的碳减排证书。他们标榜自己能保证公平的供应关系,提供更清洁的产品,创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国内酒店喜欢标榜自己4A酒店证书,而国外‘炫耀’的却是碳减排证书。”王凯从来没有想过,低碳原来已经和自己这么近了。王凯坦言,爱尔兰的碳减排意识着实触动了他。
回到国内,王凯参加了一场“碳中和”婚礼,婚礼细节让其兴奋不已:用电子邀请函取代纸质请帖;鼓励来宾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婚礼地点选在室外,以利用新鲜空气和自然光;婚礼现场多使用鲜花而非塑料和人工合成材料装点;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更换餐盘的次数;选择有机食品;购买慈善机构乐施会的棉布手帕作为回礼……而婚宴当天产生的碳排放量,新郎Devin以40棵树苗“中和”了。
Devin是汇丰银行北京分行对外事务经理,曾作为汇丰银行选拔出的“气候先锋”,在马来西亚热带雨林辅助科学家工作过15天。事实上,Devin这场“碳中和”婚礼的灵感也直接来源于那段期间的感触和汇丰的低碳氛围的培养。早在2004年,汇丰银行就承诺将成为一家完全“碳中性”的公司:更新办公室照明设备与空调装置;当员工搭乘飞机出差时,汇丰还支付额外费用以购买碳排放权。不可否认,这对Devin低碳意识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天和一个朋友探讨买电视机的问题,他选择了一款LED屏电视,一万多元,我才意识到朋友对低碳的死忠程度。”王凯表示,花大价钱买一款LED屏电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而朋友则认为,LED屏电视比较省电,同时节省空间,成本相对较低,图像效果好,使用寿命长,不但节省了维修成本,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危害。王凯惊叹,身边的人一个个都中了低碳的“毒”,“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2009年世界零售业大会开幕式上,哈瓦斯传媒(Havas Media)曾对10个国家两万名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0%的消费者将继续青睐那些采取可持续措施的品牌,而有72%的消费者将惩罚那些不采取环保措施的品牌;约48%的受访者也表示,他们愿意多花一点钱购买环保产品。
消费者近几年在低碳产品上显露出的旺盛需求,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回应与转变,许多企业纷纷成为低碳企业的先行者。2006年,戴尔别出心裁地研制出了“碳中性个人电脑”,消费者只要掏2~6美元,戴尔就能帮他们种树以抵消笔记本电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2008年,中国第一家实施碳中性政策的环保酒店URBN Hotels开业,酒店在日常经营中,会对已经产生的能源消耗量——从客人使用的能源到员工交通甚至饮食输送,都将被酒店记录下来,与“环保桥”(提供减少及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解决方案的机构)共同计算当中二氧化碳的数量,然后购买同等数量的碳配额,消除此次旅行的“碳足迹”,在房费之外额外收费。这些额外的收益将通过“环保桥”投资于中国的风力发电厂、水力发电站等洁净能源项目。
“很多企业已经注意到环保、低碳这个潜力市场了。如果把企业比做人的话,可以说任何一个开放的、有远见的、有雄心的人都会发现这个机会,迅速做出风险分析,对企业做出调整。”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组主任陈冬梅展示了一份碳披露项目调查,在中国100家上市公司的中高层和普通员工中,支持碳排放的人占了绝对优势。“我有一个朋友以前是给传统书店做书架的,后来觉得市场很小,再重复做下去企业会死掉,就转行做了太阳能热水器。他看好的就是这块市场。”陈冬梅表示自己身边不乏想把自己“染绿”的企业,“经常有煤老板、地产商向我咨询相关投资的事情。”
低碳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不仅可以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出行,也可以表现在菠萝的“头”上。
在深圳,沃尔玛的水果供应商会特意把菠萝的冠去掉,“斩首”后再运往超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而这一不起眼的举动,就是低碳“蝴蝶效应”的源头,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变化。菠萝去掉冠后,原先60×40×14.5厘米的包装纸箱,如今只需缩小为50×40×15.5厘米即可装下。仅多了一道切冠的工序,但在装运上,原来一个40尺的集装箱可装运1460箱菠萝,现在可装运1620箱。综合考虑集装箱可装的数量和无冠菠萝的果肉重量,无冠菠萝对比有冠菠萝可节省运力约24%;无冠菠萝对比有冠菠萝使用的纸箱可减少4%的纸浆使用量;卖场和顾客不需要处理冠部产生的垃圾,冠部在产地可作为育苗用途,循环利用了资源;无冠菠萝在采摘、包装和食用时减少清洗用水的使用。
把一个菠萝计算到如此精细实属罕见,而事实上,沃尔玛算计的又岂止菠萝。同样容量的洗发水,大包装可比小包装节省20%的包装材料;同样数量的婴儿尿布,大包装则比小包装节省了34%的包装材料……当宝洁、联合利华、爱仕达等消费者熟知的品牌都开始“斤斤计较”时,我们会发现,世界真的变了。
消费者驱动“绿公司”
王凯前段时间到爱尔兰走了一圈,细心的他发现,当地许多商场和酒店的墙壁上都挂着有关机构颁发的碳减排证书。他们标榜自己能保证公平的供应关系,提供更清洁的产品,创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国内酒店喜欢标榜自己4A酒店证书,而国外‘炫耀’的却是碳减排证书。”王凯从来没有想过,低碳原来已经和自己这么近了。王凯坦言,爱尔兰的碳减排意识着实触动了他。
回到国内,王凯参加了一场“碳中和”婚礼,婚礼细节让其兴奋不已:用电子邀请函取代纸质请帖;鼓励来宾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婚礼地点选在室外,以利用新鲜空气和自然光;婚礼现场多使用鲜花而非塑料和人工合成材料装点;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更换餐盘的次数;选择有机食品;购买慈善机构乐施会的棉布手帕作为回礼……而婚宴当天产生的碳排放量,新郎Devin以40棵树苗“中和”了。
Devin是汇丰银行北京分行对外事务经理,曾作为汇丰银行选拔出的“气候先锋”,在马来西亚热带雨林辅助科学家工作过15天。事实上,Devin这场“碳中和”婚礼的灵感也直接来源于那段期间的感触和汇丰的低碳氛围的培养。早在2004年,汇丰银行就承诺将成为一家完全“碳中性”的公司:更新办公室照明设备与空调装置;当员工搭乘飞机出差时,汇丰还支付额外费用以购买碳排放权。不可否认,这对Devin低碳意识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天和一个朋友探讨买电视机的问题,他选择了一款LED屏电视,一万多元,我才意识到朋友对低碳的死忠程度。”王凯表示,花大价钱买一款LED屏电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而朋友则认为,LED屏电视比较省电,同时节省空间,成本相对较低,图像效果好,使用寿命长,不但节省了维修成本,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危害。王凯惊叹,身边的人一个个都中了低碳的“毒”,“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2009年世界零售业大会开幕式上,哈瓦斯传媒(Havas Media)曾对10个国家两万名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0%的消费者将继续青睐那些采取可持续措施的品牌,而有72%的消费者将惩罚那些不采取环保措施的品牌;约48%的受访者也表示,他们愿意多花一点钱购买环保产品。
消费者近几年在低碳产品上显露出的旺盛需求,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回应与转变,许多企业纷纷成为低碳企业的先行者。2006年,戴尔别出心裁地研制出了“碳中性个人电脑”,消费者只要掏2~6美元,戴尔就能帮他们种树以抵消笔记本电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2008年,中国第一家实施碳中性政策的环保酒店URBN Hotels开业,酒店在日常经营中,会对已经产生的能源消耗量——从客人使用的能源到员工交通甚至饮食输送,都将被酒店记录下来,与“环保桥”(提供减少及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解决方案的机构)共同计算当中二氧化碳的数量,然后购买同等数量的碳配额,消除此次旅行的“碳足迹”,在房费之外额外收费。这些额外的收益将通过“环保桥”投资于中国的风力发电厂、水力发电站等洁净能源项目。
“很多企业已经注意到环保、低碳这个潜力市场了。如果把企业比做人的话,可以说任何一个开放的、有远见的、有雄心的人都会发现这个机会,迅速做出风险分析,对企业做出调整。”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组主任陈冬梅展示了一份碳披露项目调查,在中国100家上市公司的中高层和普通员工中,支持碳排放的人占了绝对优势。“我有一个朋友以前是给传统书店做书架的,后来觉得市场很小,再重复做下去企业会死掉,就转行做了太阳能热水器。他看好的就是这块市场。”陈冬梅表示自己身边不乏想把自己“染绿”的企业,“经常有煤老板、地产商向我咨询相关投资的事情。”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