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如何看待出书出版行业编辑和校对管理
2010-05-18 11:00:37.0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责编:Quincy
【CPP114】讯:书刊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有两道防线。第一道是由编辑把关,编辑以作者原稿为基础,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各类差错。第二道由校对把守,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改正编辑发排文本中遗留的差错。校对后。在图书的实践生产过程中,校对是把守书刊质量的最后一个关口。所以,校对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校对工作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现在很多出版社采取编校合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书刊质量下降。因为没有严格的校对流程,就会出现错别字率高的可能。有人说,校对是简单劳动,不创造财富,这说法不对。校对的工作既不是简单,也不是没有创造财富。校对需要很好的眼力,需要耐性,也需要有创作力,所以,不是简单的工作。同时,校对决定了文字的错别字差错率,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决定了作品出书以后的错别字多少和通顺与否,假如一本书只有几个地方有问题,编辑没有检查出来,可能就会影响这本书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校对创造的财富是无形的,也是非常的关键的。校对把关不严,质量上不去,准会影响出品的品牌。
从校对的工作流程来看,校对和编辑的处理对象不一样。编辑加工工作,是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校对的责任是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中出现的错漏,保证作者劳动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在校对发现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漏,就要去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现在,大部分原稿及编辑加工后的稿都是电子文档,校对,随之变化。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校对工作的这一变化,使校对工作实质上成为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起着补充和完善编辑加工工作的作用。
当前我国出版界有一种重策划,轻加工,编辑加工交由校对负责。这种倾向进一步强化了校对工作的编辑加工职能。改正原稿中的各种差错,本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基本职能,现在由于重策划、轻加工,把本应由编辑人员负责处理的原稿差错推给了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在事实上替代了编辑加工工作。校对的对象,即校对文本,是编辑审读加工后的阶段产物。这一阶段产物,既有别于作者的原稿,又有别于正式出版的书刊,界于定与未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校对在出版流程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功能阶段。由于校对活动以查错质疑为特征,且校对文本不是已出版的书刊,故校对行为实为实现出版的行为,是为实现出版价值服务的,即通过缤密的校对,提升文本的出版价值。这是校对的能动性的一面。这种能动性非常重要。多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显示,各类图书质量问题中,校对的再创造要在原稿和审读加工后的文本范围内进行。这是校对的被动性一面。
校对的能动性与被动性,决定了校对只能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版式等技术性内容,二是遣词造句等语言修辞内容,三是知识性、事实性、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政治性或导向性问题。校对的基本属性可概括为技术性、文字性、博学性和琐杂性。特别是博学性和琐杂性,要求专职校对员既要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博",即掌握比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在自己的专业以外"杂",即博闻强记、涉猎广泛。要做好校对,就要有特有的功能禀赋,在素质要求、知识构成、工作流程。
同时,出版社如果偏重于策划、营销而轻视校对和编辑,就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有好的创意和选题,而出来的作品质量可能不过关。所以,对编辑和校对的重视,建立起独立的编校流程,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对工作有效开展,也才能真正发挥校对工作特有的功能,才能让那些好的创意形成品质更高的作品。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图书策划与图书编辑理念
首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在北京召开
我国出版单位责任编辑上岗须持“责任编辑证”
校对工作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现在很多出版社采取编校合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书刊质量下降。因为没有严格的校对流程,就会出现错别字率高的可能。有人说,校对是简单劳动,不创造财富,这说法不对。校对的工作既不是简单,也不是没有创造财富。校对需要很好的眼力,需要耐性,也需要有创作力,所以,不是简单的工作。同时,校对决定了文字的错别字差错率,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决定了作品出书以后的错别字多少和通顺与否,假如一本书只有几个地方有问题,编辑没有检查出来,可能就会影响这本书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校对创造的财富是无形的,也是非常的关键的。校对把关不严,质量上不去,准会影响出品的品牌。
从校对的工作流程来看,校对和编辑的处理对象不一样。编辑加工工作,是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校对的责任是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中出现的错漏,保证作者劳动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在校对发现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漏,就要去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现在,大部分原稿及编辑加工后的稿都是电子文档,校对,随之变化。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校对工作的这一变化,使校对工作实质上成为编辑加工工作的延续,起着补充和完善编辑加工工作的作用。
当前我国出版界有一种重策划,轻加工,编辑加工交由校对负责。这种倾向进一步强化了校对工作的编辑加工职能。改正原稿中的各种差错,本是编辑加工工作的基本职能,现在由于重策划、轻加工,把本应由编辑人员负责处理的原稿差错推给了校对人员。校对工作在事实上替代了编辑加工工作。校对的对象,即校对文本,是编辑审读加工后的阶段产物。这一阶段产物,既有别于作者的原稿,又有别于正式出版的书刊,界于定与未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校对在出版流程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功能阶段。由于校对活动以查错质疑为特征,且校对文本不是已出版的书刊,故校对行为实为实现出版的行为,是为实现出版价值服务的,即通过缤密的校对,提升文本的出版价值。这是校对的能动性的一面。这种能动性非常重要。多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显示,各类图书质量问题中,校对的再创造要在原稿和审读加工后的文本范围内进行。这是校对的被动性一面。
校对的能动性与被动性,决定了校对只能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版式等技术性内容,二是遣词造句等语言修辞内容,三是知识性、事实性、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政治性或导向性问题。校对的基本属性可概括为技术性、文字性、博学性和琐杂性。特别是博学性和琐杂性,要求专职校对员既要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博",即掌握比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在自己的专业以外"杂",即博闻强记、涉猎广泛。要做好校对,就要有特有的功能禀赋,在素质要求、知识构成、工作流程。
同时,出版社如果偏重于策划、营销而轻视校对和编辑,就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有好的创意和选题,而出来的作品质量可能不过关。所以,对编辑和校对的重视,建立起独立的编校流程,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对工作有效开展,也才能真正发挥校对工作特有的功能,才能让那些好的创意形成品质更高的作品。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图书策划与图书编辑理念
首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在北京召开
我国出版单位责任编辑上岗须持“责任编辑证”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