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制造”三大启示
2010-05-21 09:06:48.0 来源:《中国信息报》 季明 舒静 王鹤/文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对于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制造”,昆迭里认为价格优势曾是它取胜的关键,使其从半成品加工起步,发展到目前的高科技实力也令世界瞩目。“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非常注重吸收外国经验,改善自身不足。”昆迭里说:“我希望‘中国制造’未来不仅在价格方面有优势,还会在质量方面有长足进步”。
【CPP114】讯:上海世博园不仅仅是各民族集中展示文化精华的舞台,同样也是各国顶尖制造工艺亮相的“竞技场”。以简约实用著称的“北欧制造”、以“红底白十字”为标志的“瑞士制造”、以精确严谨闻名的“德国制造”、以创新突破为特征的“美国制造”以及象征着名贵奢华的“意大利制造”,都能在世博园各个展馆中找到最为典型的代表。
从这些世界闻名的“各国制造”身上,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蜕变腾飞的“中国制造”,无疑可以汲取到大量宝贵丰富的经验;世界经验给了我们最为生动的启示。
启示一:将最新科技与传统工艺融合
意大利是当今世界奢侈品生产的大国。为何标有“Made in Italy(意大利制造)”的衣服、皮鞋和汽车,总是能比同类产品要高一个甚至几个价位?上海世博会意大利展区总代表贝良米诺•昆迭里认为,答案在于意大利的产品总是强调将最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融合。此次意大利馆专门把闻名于世的意大利传统手工作坊“搬到”了世博园区,游客可亲眼目睹包括菲拉格慕制鞋、来自克雷莫纳的小提琴制作、沙发制作等意式精湛工艺的诞生过程。
昆迭里不无自豪地介绍说,工业制造业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出口行业,也是对中国出口量最大的行业,意大利制造工业和德国制造工业在品质上并驾齐驱。此外就是服装、鞋子、珠宝、家具等高档消费品制造行业,意大利相关的高级定制同样享誉全球。
近几年意大利部分高档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受到了一定的竞争压力,这使得意大利企业开始考虑新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意大利制造”更加注重品牌的塑造和营销;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的融合,例如使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新材料。目前的意大利新型高级纺织面料就已经将品质、装饰性及功能性有机融合在一起,并通过融合来实现创新。如今的意大利手工匠人也不再只局限于保持传统工艺,他们还将视野放宽,特别重视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以产生更为出彩的创意,真正做到新旧“融合”。
对于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制造”,昆迭里认为价格优势曾是它取胜的关键,使其从半成品加工起步,发展到目前的高科技实力也令世界瞩目。“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非常注重吸收外国经验,改善自身不足。”昆迭里说:“我希望‘中国制造’未来不仅在价格方面有优势,还会在质量方面有长足进步”。
启示二:构建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世博会德国馆的“档案室”和“工厂区”内,既能发现智能控制的洗衣机,也能看到简单实用的多功能锤钻。从生活到工业的方方面面,德国产品无处不在;再仔细看看品牌,既有闻名世界的大公司,也不乏稳扎稳打的小企业。“德国制造”在世博会上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全景。
在不大的展馆里,100多项发明创造、琳琅满目的展品与先进的科技理念扑面而来,处处体现着“德国制造”的自豪。根据一项最新的问卷调查,德国企业和德国品牌是中国民众了解德国的主要途径。德国馆新闻部经理孔然蒂认为,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德国制造”而言是最重要的。
一段并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史实是,德国产品曾因为质量问题在世博会上遭遇“滑铁卢”:1873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在参加维也纳世博会后,写了一封公开信阐述德国产品的恶劣质量;189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德国部分产品更是被贴上轻视质量、缺乏核心技术的标签。
痛定思痛,德国在1917年设立工业标准化委员会,1918年制定发布了第一项德国工业标准,至今已发布超过2.5万项德国标准,从而构成了德国产品的质量保证。如今德国企业在将产品推向市场之前,一定会对质量进行严格监控。
启示三:合格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单就面积而言,瑞士是一个小国;但从制造业角度来说,“瑞士制造”却拥有极高的国际声誉,“红底白十字”的瑞士产品经典标志已经成为高品质的象征。瑞士馆馆长兼副总代表马努埃尔•萨尔赫利认为,通过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合格技术人才,是保证“瑞士制造”品质的关键。
“最好的例子就是手表,这个行业需要特别精密的设计与制造。”萨尔赫利说。在瑞士,很多人高中毕业后,不需要去上大学,而是直接进入制表业等职业教育系统。还有很多人一边上大学一边做学徒工,参加培训,这对职业技能有很大提高。“‘瑞士制造’的经验除了教育还是教育”!
“中国制造”的发展速度让瑞士馆馆长萨尔赫利印象深刻,“10年前中国还在出产廉价物品,如今已经建立了无数的研发中心。瑞士也有不少大企业在中国开设研发中心。”在他眼中,中国人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提升产品质量的渴望非常强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企业“急功近利”的作风。有些中国企业从各地招来工人后,没有任何技能培训就直接上岗;而瑞士注重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职业培训,在掌握良好技能后才会送上工作岗位。
德国馆新闻部经理孔然蒂同样强调了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德国一向具有重视科研的传统,诺贝尔奖得主有很多都是德国人,德国企业也注重对大学生的培养和与大学进行科研合作,“从模仿他人到自我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一系列数字也能证明这点:德国的宝马公司和博世集团的技术创新在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中占1/3;西门子是全球所有大公司中人均拥有专利数最高的公司,大约每百位员工就拥有10项专利;奔驰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占其营业额的4%,而很多德国中小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占其营业额的10%-20%……
孔然蒂认为,企业只有不断创新、重视培训、完善服务才能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这位德国人对“中国制造”的建议是“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让员工更有责任感,具备这种意识——要生产完美的产品”。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