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联网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2010-06-20 08:50:48.0 来源:慧聪网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所以,综上所述,尽管现在物联网的概念被炒的火热,但真正的形成和应用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但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推动,结合现在产业与应用的基础,这个过程一定会比预想的要快,估计两年之后,中国有可能会迎来物联网大发展的春天。
【CPP114】讯:今天,物联网的概念风起云涌,倍受关注。对物联网的定义和内涵众说纷纭。那么该如何认识物联网,中国的物联网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技创新,即:(一)人与人之间固定电话的出现和广泛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与固定办公;(二)人与人之间移动电话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户外生活及移动办公;(三)人与人之间互联网的出先及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与空间观。人类可以在虚拟的时空中进行文字、图像、视频的互动交流。
而物联网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又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科技创新。这场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将会使得全世界每一个物品存在一个唯一的编码。通过细小却功能强大的无线射频技术(RFID)、二维条码等识别技术,将物品的信息采集上来,转换成信息流,并与互联网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形成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全新的通信交流方式。这种全新的通信交流方式,将彻底改变人们对物品的管理模式、查询模式、控制模式、追溯模式,以此,终将彻底改变企业的工作效率、管理机制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
在这样一种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可以进行通信交流的环境下,便可勾画出许多今天令人难以现象的场景。人们不会在被假冒伪劣产品所困扰,因为,只要用你的手机识别一下物品上的编码,就会立刻知道这是不是伪劣品。人们的交通出行也变得轻松和愉快,可以随时了解城市的交通状况、及时调整出行路线;不会在为停车收费等而感到烦恼。人们可以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可以随时随地知道自己所要照顾的老人或孩子处在什么方位等等。
那么,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如果说中国互联网从兴起到广泛应用花了十年时间,那么物联网呢?笔者认为:物联网和互联网发展有一个最本质的不同点是两者发展的驱动力不同。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是个人,因为,互联网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因而极大地激发了以个人为核心的创造力。而物联网的驱动力必须是来自企业,因为,物联网的实现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物流管理模式、产品追溯机制和整体工作效率。实现物联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企业真正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自我突破与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刚开始肯定会遇到阻力和困难,但只要坚定不移地去实践,一定会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实现物联网,需要涉及到一个大的产业链的协同配合。需要解决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是企业信息化基础体系的建设,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体系做支撑,实现物联网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其二,需要解决整个物联网实现环节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物联网有从前端标签识别到后端软件开发等多个技术环节,而在这多个环节中,核心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采集环节。因为,如果没有前端有效地数据采集,每个物体的识别将会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在所有的识别技术中,RFID(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被认为是今后物联网前端采集的主流应用形式。因为,相比其他识别技术,电子标签拥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电子标签可以进行远距离、不接触读写。可以实现多标签读写,电子标签可以反复修改、新增、删除标签内的数据信息。另外,电子标签还具有穿透性,即使被包裹后,也可以进行信息读写。同时,电子标签对水、油污等影响有很强的抗污和耐磨性。其三:物联网的实现需要一个标准体系的支撑,这样才能够做到物品检索的互通性。
那么,物联网离我们有多远呢?在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联合发布的“2008中国RFID发展报告”中(http://www.rfidchina.org/ZT/class_2/fzbg/index.html),将目前我国RFID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培育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报告认为:我国目前RFID的应用环境,正处于初创期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我国RFID发展已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到应用驱动阶段,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商品防伪、电子票证、工农业生产管理、智能交通及现代物流等诸多领域开始出现了一批取得良好成效的应用试点工程。但从总体而言,目前,我国RFID的应用主要还集中在一些行业、企业的小规模闭环应用阶段,面向大众的开环应用尚未启动。而要快速推进中国物联网的建设,还需要突破一系列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中国RFID自主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建立一个真正多方共赢的商业发展模式。
所以,综上所述,尽管现在物联网的概念被炒的火热,但真正的形成和应用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但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推动,结合现在产业与应用的基础,这个过程一定会比预想的要快,估计两年之后,中国有可能会迎来物联网大发展的春天。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物联网时代下的条码印刷
医药物联网模式 小标签发挥效力仍需时日
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么?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技创新,即:(一)人与人之间固定电话的出现和广泛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与固定办公;(二)人与人之间移动电话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户外生活及移动办公;(三)人与人之间互联网的出先及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与空间观。人类可以在虚拟的时空中进行文字、图像、视频的互动交流。
而物联网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又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科技创新。这场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将会使得全世界每一个物品存在一个唯一的编码。通过细小却功能强大的无线射频技术(RFID)、二维条码等识别技术,将物品的信息采集上来,转换成信息流,并与互联网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形成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全新的通信交流方式。这种全新的通信交流方式,将彻底改变人们对物品的管理模式、查询模式、控制模式、追溯模式,以此,终将彻底改变企业的工作效率、管理机制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
在这样一种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可以进行通信交流的环境下,便可勾画出许多今天令人难以现象的场景。人们不会在被假冒伪劣产品所困扰,因为,只要用你的手机识别一下物品上的编码,就会立刻知道这是不是伪劣品。人们的交通出行也变得轻松和愉快,可以随时了解城市的交通状况、及时调整出行路线;不会在为停车收费等而感到烦恼。人们可以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可以随时随地知道自己所要照顾的老人或孩子处在什么方位等等。
那么,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如果说中国互联网从兴起到广泛应用花了十年时间,那么物联网呢?笔者认为:物联网和互联网发展有一个最本质的不同点是两者发展的驱动力不同。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是个人,因为,互联网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因而极大地激发了以个人为核心的创造力。而物联网的驱动力必须是来自企业,因为,物联网的实现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物流管理模式、产品追溯机制和整体工作效率。实现物联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企业真正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自我突破与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刚开始肯定会遇到阻力和困难,但只要坚定不移地去实践,一定会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实现物联网,需要涉及到一个大的产业链的协同配合。需要解决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是企业信息化基础体系的建设,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体系做支撑,实现物联网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其二,需要解决整个物联网实现环节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物联网有从前端标签识别到后端软件开发等多个技术环节,而在这多个环节中,核心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采集环节。因为,如果没有前端有效地数据采集,每个物体的识别将会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在所有的识别技术中,RFID(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被认为是今后物联网前端采集的主流应用形式。因为,相比其他识别技术,电子标签拥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电子标签可以进行远距离、不接触读写。可以实现多标签读写,电子标签可以反复修改、新增、删除标签内的数据信息。另外,电子标签还具有穿透性,即使被包裹后,也可以进行信息读写。同时,电子标签对水、油污等影响有很强的抗污和耐磨性。其三:物联网的实现需要一个标准体系的支撑,这样才能够做到物品检索的互通性。
那么,物联网离我们有多远呢?在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联合发布的“2008中国RFID发展报告”中(http://www.rfidchina.org/ZT/class_2/fzbg/index.html),将目前我国RFID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培育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报告认为:我国目前RFID的应用环境,正处于初创期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我国RFID发展已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到应用驱动阶段,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商品防伪、电子票证、工农业生产管理、智能交通及现代物流等诸多领域开始出现了一批取得良好成效的应用试点工程。但从总体而言,目前,我国RFID的应用主要还集中在一些行业、企业的小规模闭环应用阶段,面向大众的开环应用尚未启动。而要快速推进中国物联网的建设,还需要突破一系列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中国RFID自主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建立一个真正多方共赢的商业发展模式。
所以,综上所述,尽管现在物联网的概念被炒的火热,但真正的形成和应用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但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推动,结合现在产业与应用的基础,这个过程一定会比预想的要快,估计两年之后,中国有可能会迎来物联网大发展的春天。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物联网时代下的条码印刷
医药物联网模式 小标签发挥效力仍需时日
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么?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