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文化工作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2010-11-24 16:19:10.0 来源:晋城在线 责编:张健
- 摘要:
- "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工作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增加文化投入,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艺术生产为中心,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各项文化工作呈现出繁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CPP114】讯:"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工作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增加文化投入,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艺术生产为中心,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各项文化工作呈现出繁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体制改革 纵深挺进
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2009年12月18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正式挂牌成立,市少儿艺术团和市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任务于2010年6月基本完成。
文化建设 千帆竞渡
"十一五"以来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事业投入加大,目前达到了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市区建起了文体宫等大型文化设施,王莽岭书画写生基地、市美术馆、图书馆、市文化艺术中的筹备和建设也在积极推进,高平、沁水、陵川、城区的"两馆"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更加适应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求。乡(镇)、村文化设施更是取得了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6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村级站点1029个,农家书屋1102个。
社会文化 扎实推进
成功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低保"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全市两节社会文化活动、公益文化活动广场、新秧歌舞蹈大赛、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其间,共举办广场文艺活动2000余场,送文化下乡近8000余场,送电影下乡每年2200余场,向6个县市区文化站、农家书屋赠书200多万册。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8项。我市先后有6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专业文化 精品迭出
2005年至今,共获得省级以上奖289个,其中有47个优秀剧(节)目及个人获得了国家级奖项,有242个优秀剧节目及个人获得了省级以上奖。以凤鸣春晓--赵树理优秀剧目展演、上党梆子文化节、春节联欢晚会等为平台,培养一批青年文艺工作者。"十一五"期间,创作戏剧、音乐、舞蹈、小戏、小品等作品200余个。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赵树理》《长平悲歌》《红腰带》《婶娘》《六尺巷》《皇帝与门官》《汉文皇后》《芦苇河畔徐海东》《灵山圣棋》《快乐一支歌》等优秀剧(节)目。其中,《赵树理》2007年,在参加文化部地方戏剧(北方片)调演中,获得了二等奖。同年获得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在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评比中,我市共获得了17个奖项。其中上党梆子现代戏《赵树理》获得了本届杏花奖评比的最高奖项"杏花大奖",原创舞蹈诗《灵山圣棋》摘取了"杏花新剧目奖"。
文化产业 方兴未艾
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晋城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2007年8月成立了晋城市文化产业联合会。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服务业、广播影视业、印刷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图书报刊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互联网上网服务业、文化工艺品生产制造业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231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和"十五"时期相比,个体户式的小文化单位在总量上下降,市场资源得到整合,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正在形成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非文化企业资本、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行业,势头良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