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业 “ProPublica模式”探析
2011-06-22 09:15:32.0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责编:江佳
- 摘要:
- 2011年4月18日,新闻组织ProPublica第二次获得美国新闻业的至高荣誉“普利策奖”。其记者在ProPublica.org上发表的系列调查性报道荣获“国内报道”奖项。事件的意义在于,成立于1917年的普利策奖,第一次颁给了未在印刷媒体上出现的新闻报道。
ProPublica的所有新闻作品都刊载在其网站上。只要遵循“署名-非商业使用-保持一致”的“创作共用协议”(Creative Commons)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可使用它们。这被ProPublica不无幽默地称为“来偷我们的新闻”。“开源”是另一大特点。ProPublica将记者长期调查所得的大量数据整合为交互式的在线数据库,向社会公开。各地媒体可以用它来开展本地新闻报道。此外,记者们主办会议或发表文章,传授与分享经验,帮助地方新闻生产;技术团队的博客上,分享如何自创软件程序,进行数据采集和挖掘。
第四,善用新技术,追寻公众广泛参与的新模式。
首先,ProPublica以网站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自主传播渠道。到2010年11月,ProPublica.org上平均每篇报道的独立访问者首次突破10万,2010全年网站页面浏览量为1270万,每天有超过4万人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其网站内容。
其次,如前文所提,他们将调查所得的复杂数据、图表,转换为直观、可互动的数据库,帮助公众更好理解,也帮助其他媒体同行的进一步调查。
除此之外,ProPublica专门雇用了一名记者负责更新博客,记者们每周都在播客中谈论最新的调查进展。它在各种社会化媒体上也很活跃,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粉丝”数量分别超过31000名和16000名(截至2011年5月)。与OhMyNews.com这类由分布在各地的无数“公民记者”直接供稿的新闻网站所不同的是,ProPublica的方法是邀请6300多人加入报道网络,帮助记者核查事件,提供新闻线索。
“ProPublica模式”的意义
众所周知,美国报业早已陷入危机。风雨飘摇之下,高成本且旷日持久的调查性报道越发显得“奢侈”。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充斥在各种媒体。“小报化”(tabloidization)的趋势令学者忧患,担心它对社会共识、社群凝聚力、民主决策等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势下,ProPublica的成功自然激起了新闻界人士的美好想象。
那么,ProPublica能否继续?主要资助人桑德勒夫妇承诺连续十年提供资金,只要保持报道高质量,没有管理和人事上的大问题,延续下去大有可能。
ProPublica模式能否复制?这取决于有没有稳定而不求回报的资助来源,还取决于报道质量是否过关。ProPublica模式知易行难,皆因并无经济利益驱动,是最“理想主义”的路数,取决于人心对真实和公正的追求。
而ProPublic模式如能复制或推广,恰证明了在信息爆炸与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受众仍需要被整理编织过的深度信息,新闻业的有识之士仍在追求他们的理想。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产能削减出口增加 美国新闻纸价格稳定
成本增加需求减少 美国新闻纸市场疲软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停止发行印刷版
三大因素致美国新闻印刷用纸减少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