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数字化浪潮中的40、50、70、80后
2011-08-16 09:36:51.0 来源:IT时报 责编:王岑
- 摘要:
- 从未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这般分裂与统一。作家,被一并裹挟在数字化浪潮中,进亦是退,退亦是进,或者进退皆不是。
【CPP114】讯:这是显山露水的时代,
这是退隐江湖的时代。
这是集体评论的时代,
这是众人失语的时代。
这是全民微博的时代,
这是无人书写的时代。
这是电子浪潮的时代,
这是书香阅读的时代。
从未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这般分裂与统一。作家,被一并裹挟在数字化浪潮中,进亦是退,退亦是进,或者进退皆不是。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奇特的辩证。50后尚乐在微博中,90后已开始“微”反思;与电脑绝缘的渴望了解那个世界,成名于网络的却想继续隐匿。
作为提供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一群人,作家们在坚守什么?被改变的又是什么?
叶辛
共和国同龄人不用电脑不发邮件手机用了头疼
网络不是文学的时代符号
还未从古老的黔台酒酒香中走出的知青小说代表作家叶辛,谈起数字时代的阅读显得有些为难。数字时代繁衍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叫着这样那样的“客”和“控”,在网络的世界里张扬时代个性,不断地改革传统,也不断地引发争议,其中就包括了“文学”。坚持传统写作、传统阅读的叶辛在文学的网络化和返璞归真中艰难地平衡着。
IT时报蒋蕾
寄给出版社的依旧是手写稿
其实,叶辛也曾经是潮一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叶辛就拥有了一台自己的电脑,开始了全新的写作方式:“那时我用的是表形码,一种‘古老’的输入方式。还特意费了番功夫去学习了一下。”但“触电”甚早的他,在十多年过去后,案边摆放的仍然是最传统的钢笔和方格稿纸。“表形码淘汰后,我没什么精力再去另学一套输入法了。但更重要的是笔墨已经融入了我的写作生命,去都去不掉了。”叶辛笑说像他这样现在还保持手写习惯的作家确实不多了,每回他把书稿寄给出版社,对方都坚持留下原稿,只把复印件还给他,因为“现在的手稿实在太稀少了”。
“但我始终认为采用什么样的写作工具并不重要,速度的快与慢,修改的方便与否,和文学创作本身并没有太大联系。”叶辛给《IT时报》讲述了他朋友的一个故事。2001年,他通过广播了解到9·11事件发生后,马上给一位美国画家朋友打电话,可身在纽约的朋友居然全身心沉浸在创作中而对发生在身边的惊天大事毫不知情。“我并不赞成这种不闻窗外事的艺术创作,但是不得不承认,‘窗外事’干扰着创作,而干扰的途径就是成千上万、目不暇接的信息。如果真的想进行创作,就必须和这个热闹的世界切断联系。”叶辛在小说《客过亭》的写作中就毫不犹豫地“隐居”起来,他彻底关上手机,用“莫奈创作睡莲的潜心”来从朝至夕地“探触心灵”。“我不清楚,忙着上网,忙着开微博的作家是不是真的能做到一心两用,但对于我这个连手机打多了都会觉得头痛的人来说,还是向往着去一个别人找不到我,我也找不到别人的地方躲起来写作。”叶辛的文学世界拒绝网络干扰。
创作者浮夸而网络无辜
“我们读到一本古代的好书,是否会去追究这部书到底是在宣纸上写的还是在竹简上刻的?当然不会。那么很多年以后,同样也没有人关心一部好书的‘出身’到底是正规出版还是网络流传。”叶辛向记者举这样一个例子,表明他认为的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在于载体而已。“文学依存于哪个载体都不重要,网络也好,手机也罢,都可以,重要的是它能于千变万化中捕捉到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以及恒定不变的时代符号。”叶辛说,他曾经在某地看过一本由精彩手机短信汇编而成的书,那些或许只能称作“段子”的消遣玩意却也有一些让他很是感动,“在那一刻,我感觉哪怕是手机短信也为文学做了好事情。”叶辛说尽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网络文学一定会越来越盛行,也越来越趋于主流。它现在遭受的诟病,只是因为文学创作者本身的浮夸,而网络无辜。“如果说像我这样坚守传统的作家需要为文学做些什么,可能就是要在浮夸中寻求一点扎实,在快节奏中主张一些回归。”叶辛透露,他正在酝酿的下一部小说将以当下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为题材,反省网络时代快生活下精神世界的迷惘;“网络、手机、微博都不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我要在这快速移动的社会,找出些真正固化于人心的东西。”
这是退隐江湖的时代。
这是集体评论的时代,
这是众人失语的时代。
这是全民微博的时代,
这是无人书写的时代。
这是电子浪潮的时代,
这是书香阅读的时代。
从未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这般分裂与统一。作家,被一并裹挟在数字化浪潮中,进亦是退,退亦是进,或者进退皆不是。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奇特的辩证。50后尚乐在微博中,90后已开始“微”反思;与电脑绝缘的渴望了解那个世界,成名于网络的却想继续隐匿。
作为提供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一群人,作家们在坚守什么?被改变的又是什么?
叶辛
共和国同龄人不用电脑不发邮件手机用了头疼
网络不是文学的时代符号
还未从古老的黔台酒酒香中走出的知青小说代表作家叶辛,谈起数字时代的阅读显得有些为难。数字时代繁衍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叫着这样那样的“客”和“控”,在网络的世界里张扬时代个性,不断地改革传统,也不断地引发争议,其中就包括了“文学”。坚持传统写作、传统阅读的叶辛在文学的网络化和返璞归真中艰难地平衡着。
IT时报蒋蕾
寄给出版社的依旧是手写稿
其实,叶辛也曾经是潮一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叶辛就拥有了一台自己的电脑,开始了全新的写作方式:“那时我用的是表形码,一种‘古老’的输入方式。还特意费了番功夫去学习了一下。”但“触电”甚早的他,在十多年过去后,案边摆放的仍然是最传统的钢笔和方格稿纸。“表形码淘汰后,我没什么精力再去另学一套输入法了。但更重要的是笔墨已经融入了我的写作生命,去都去不掉了。”叶辛笑说像他这样现在还保持手写习惯的作家确实不多了,每回他把书稿寄给出版社,对方都坚持留下原稿,只把复印件还给他,因为“现在的手稿实在太稀少了”。
“但我始终认为采用什么样的写作工具并不重要,速度的快与慢,修改的方便与否,和文学创作本身并没有太大联系。”叶辛给《IT时报》讲述了他朋友的一个故事。2001年,他通过广播了解到9·11事件发生后,马上给一位美国画家朋友打电话,可身在纽约的朋友居然全身心沉浸在创作中而对发生在身边的惊天大事毫不知情。“我并不赞成这种不闻窗外事的艺术创作,但是不得不承认,‘窗外事’干扰着创作,而干扰的途径就是成千上万、目不暇接的信息。如果真的想进行创作,就必须和这个热闹的世界切断联系。”叶辛在小说《客过亭》的写作中就毫不犹豫地“隐居”起来,他彻底关上手机,用“莫奈创作睡莲的潜心”来从朝至夕地“探触心灵”。“我不清楚,忙着上网,忙着开微博的作家是不是真的能做到一心两用,但对于我这个连手机打多了都会觉得头痛的人来说,还是向往着去一个别人找不到我,我也找不到别人的地方躲起来写作。”叶辛的文学世界拒绝网络干扰。
创作者浮夸而网络无辜
“我们读到一本古代的好书,是否会去追究这部书到底是在宣纸上写的还是在竹简上刻的?当然不会。那么很多年以后,同样也没有人关心一部好书的‘出身’到底是正规出版还是网络流传。”叶辛向记者举这样一个例子,表明他认为的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在于载体而已。“文学依存于哪个载体都不重要,网络也好,手机也罢,都可以,重要的是它能于千变万化中捕捉到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以及恒定不变的时代符号。”叶辛说,他曾经在某地看过一本由精彩手机短信汇编而成的书,那些或许只能称作“段子”的消遣玩意却也有一些让他很是感动,“在那一刻,我感觉哪怕是手机短信也为文学做了好事情。”叶辛说尽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网络文学一定会越来越盛行,也越来越趋于主流。它现在遭受的诟病,只是因为文学创作者本身的浮夸,而网络无辜。“如果说像我这样坚守传统的作家需要为文学做些什么,可能就是要在浮夸中寻求一点扎实,在快节奏中主张一些回归。”叶辛透露,他正在酝酿的下一部小说将以当下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为题材,反省网络时代快生活下精神世界的迷惘;“网络、手机、微博都不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我要在这快速移动的社会,找出些真正固化于人心的东西。”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