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数字出版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冲击
2011-12-27 08:51:29.0 来源:百道网 责编:江佳
- 摘要:
- 2011年即将过去,过去的一年,业界谈得最多的莫过于传统新闻出版业的升级转型,绕不过去的话题是数字出版新业态新产品的出现,在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闻出版产能提升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对传统出版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也不容忽视。
7、注重内容数字化加工,扶植加工企业健康发展,拓展外包服务范畴。
数字出版时代,信息资源规模纷繁庞大,内容加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内容加工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除了出版企业自身建立内容管理系统,以及搭建内容管理平台外,专业化的数字出版加工企业也将应运而生。应当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内容加工企业的建立和成长。在坚持中国法律原则的前提下,总署和海关应当出台方便以外保服务的形式接受海外传统出版形式的数字化加工和转换,以我国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优势拓展数字加工外包服务领域,适应数字出版国际化潮流。推广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外包服务经验,就应当不是个案。其实湖南青苹果公司在进行“主流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加工的同时,大量承接了对韩国报纸的外包数字化服务加工业务。
8、注重新兴业态产业链打造和商业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虽然数字出版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其商业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不清晰,也使传统出版产业望而却步。大型国际新媒体公司基本采取内容免费广告盈利的模式,专业类的出版商利用其专业优势可以形成符合其专业特点的盈利模式。这些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往往是不可复制的。中国网民多年养成的免费阅览习惯,使得出版社轻易不敢将纸质资源数字化。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编、印、发”一条龙,产业链是闭合的,所有的控制权都在出版单位自己手中。在一个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从作者——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技术服务商(包括网络运营商、金融服务提供商等)——消费者,传统出版单位就不太可能包打天下了,产业链中盈利点的分散或者说是话语权的缺失也导致传统出版单位进入数字出版的信心不足。由于国有新闻出版企业面临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领导的绩效考核、企业领导的任期制等体制机制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投资数字出版产业的积极性,影响到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业界不断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在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过程中寻求赢利模式。近两年,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模式广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体系正在形成门类齐全的新格局,从过去较为单一的形式和产品衍生发展出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在线教育、网络地图、手机报刊、手机文学、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彩铃、手机音乐、网络广告、内容的策划与制作等多种应用,数字出版产品进一步丰富。在众多的数字出版领域中,网络新闻和网络媒体广告、专业数据库、咨询服务以及B2B等商业模式已基本成熟,部分数字出版企业已探索出有效的运营模式。比如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大多都取得了不错的营运收入;网络游戏近年来更是取得了巨额营收,联合运营成为共识;其他如电子书、专业文献数据库、数字动漫、网络期刊杂志等的出版已初具规模,产业链也正在形成。特别是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电子书等,目前建成的同方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书库、万方期刊数据库、易文网、方正电子书库、超星电子书库等,这些网站大多建立了比较有效的运营模式。在探索商业模式方面,数字出版企业在探索及实践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逐步尝试依靠著作权人与出版商相结合,内容与技术相结合,产品与渠道相结合等来实现赢利。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设立手机阅读、游戏、动漫、音乐基地;盛大、汉王科技尝试建立云中书城;当当、卓越、淘花推出数字出版业务;有的通过通讯来实现在线支付,有的通过销售点卡扩大利润,有的形成了与纸质图书的相互补充。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中国移动形成了卓望公司运营管理;华为公司技术支撑,盛大公司和部分出版社提供内容;中文在线合作运营的完整的产业链整合。可以预言,在数字出版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将会有更多成熟的商业和盈利模式出现,产业链也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供求规律中逐步完善。而这一探索的过程必然充满着艰辛和风险,考验着管理者、经营者的胆识和智慧。
9、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数字出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我们的传统出版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自身业务的流转没有完全信息化,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储备,以文科为主的编辑队伍还有一个很长的再学习过程,这同样也是江苏出版业在第三次新兴文化业态变革——在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产业中掉队的原因,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使得进入数字出版的成本过高,集约化程度较低,影响到产业的整体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和版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范围内文化内容的表达形态、传播的形式、销售的业态、阅读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于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法律甚至适应国际化、标准化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地方新媒体的主要人员是传统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在技术方面“三无”特征:无技术高管、无软件团队、无开发能力,发布系统是买的、邮件系统是买的、论坛系统是买的、ipad、iphone等新闻客户端……几乎一切都是买的,在网站、无线互联、手机出版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技术规划、技术支撑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劣势。人才的匮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又一亟待破解的瓶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形成专业人才市场和人才资源库,探讨人才选拔考绩、培养提高和合理流动、综合利用的人才拔擢使用机制、体制迫在眉睫,值得人事管理部门研究。
10、建立既与国外标准互通,又符合我国实际的数字出版统一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建立包括内容质量标准、内容格式标准、内容平台标准、版权保护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利益分配标准等,涉及整个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以电子书为例,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发展较早,在他们的主导下已经出台了一些成熟的国际标准。国内电子书却纷繁复杂,只数字化格式(包括XML、方正排版小样、PDF、CEB、CEBX等等)就让人眼花缭乱,给出版社的存储和转化带了麻烦,给多方业务的开展带来障碍,也不利于数字资源与国际的接轨。同时,电子书的产业链,包括设计、内容、创作、内容出版、服务平台和终端生产等各个环节,只有产业链上的利益各方实现均衡,才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推动整个电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之,希望建立既与国外标准基本互通又符合我国产业实际的完善的电子书相关标准。使得出版、印刷、物流、批发、零售、网络书店、图书馆等等都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目前数字出版的很多关键技术、标准掌握在技术提供商手中,如电子书的格式标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且标准各异,又互不兼容,给出版社的内容数字化工作增加了成本,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了市场的推广。希望能够制定统一或兼容的格式标准;由传统出版业主导,推出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以打破技术提供商的垄断和设置的技术壁垒。目前新闻出版单位自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关键技术、访问流量、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困难,对拥有平台或渠道、终端的运营商有着极大的依赖。特别是对于数字化产品的销售,缺乏主导地位,信息严重不对称。希望研发统一标准、跨终端的云出版技术;研发强大的图书搜索引擎,使出版社自营的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陆幸生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产业发展处(科技与数字出版处)处长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数字出版时代,信息资源规模纷繁庞大,内容加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内容加工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除了出版企业自身建立内容管理系统,以及搭建内容管理平台外,专业化的数字出版加工企业也将应运而生。应当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内容加工企业的建立和成长。在坚持中国法律原则的前提下,总署和海关应当出台方便以外保服务的形式接受海外传统出版形式的数字化加工和转换,以我国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优势拓展数字加工外包服务领域,适应数字出版国际化潮流。推广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外包服务经验,就应当不是个案。其实湖南青苹果公司在进行“主流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加工的同时,大量承接了对韩国报纸的外包数字化服务加工业务。
8、注重新兴业态产业链打造和商业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虽然数字出版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其商业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不清晰,也使传统出版产业望而却步。大型国际新媒体公司基本采取内容免费广告盈利的模式,专业类的出版商利用其专业优势可以形成符合其专业特点的盈利模式。这些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往往是不可复制的。中国网民多年养成的免费阅览习惯,使得出版社轻易不敢将纸质资源数字化。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编、印、发”一条龙,产业链是闭合的,所有的控制权都在出版单位自己手中。在一个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从作者——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技术服务商(包括网络运营商、金融服务提供商等)——消费者,传统出版单位就不太可能包打天下了,产业链中盈利点的分散或者说是话语权的缺失也导致传统出版单位进入数字出版的信心不足。由于国有新闻出版企业面临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领导的绩效考核、企业领导的任期制等体制机制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投资数字出版产业的积极性,影响到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业界不断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在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过程中寻求赢利模式。近两年,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模式广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体系正在形成门类齐全的新格局,从过去较为单一的形式和产品衍生发展出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在线教育、网络地图、手机报刊、手机文学、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彩铃、手机音乐、网络广告、内容的策划与制作等多种应用,数字出版产品进一步丰富。在众多的数字出版领域中,网络新闻和网络媒体广告、专业数据库、咨询服务以及B2B等商业模式已基本成熟,部分数字出版企业已探索出有效的运营模式。比如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大多都取得了不错的营运收入;网络游戏近年来更是取得了巨额营收,联合运营成为共识;其他如电子书、专业文献数据库、数字动漫、网络期刊杂志等的出版已初具规模,产业链也正在形成。特别是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电子书等,目前建成的同方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书库、万方期刊数据库、易文网、方正电子书库、超星电子书库等,这些网站大多建立了比较有效的运营模式。在探索商业模式方面,数字出版企业在探索及实践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逐步尝试依靠著作权人与出版商相结合,内容与技术相结合,产品与渠道相结合等来实现赢利。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设立手机阅读、游戏、动漫、音乐基地;盛大、汉王科技尝试建立云中书城;当当、卓越、淘花推出数字出版业务;有的通过通讯来实现在线支付,有的通过销售点卡扩大利润,有的形成了与纸质图书的相互补充。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中国移动形成了卓望公司运营管理;华为公司技术支撑,盛大公司和部分出版社提供内容;中文在线合作运营的完整的产业链整合。可以预言,在数字出版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将会有更多成熟的商业和盈利模式出现,产业链也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供求规律中逐步完善。而这一探索的过程必然充满着艰辛和风险,考验着管理者、经营者的胆识和智慧。
9、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数字出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我们的传统出版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自身业务的流转没有完全信息化,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储备,以文科为主的编辑队伍还有一个很长的再学习过程,这同样也是江苏出版业在第三次新兴文化业态变革——在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产业中掉队的原因,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使得进入数字出版的成本过高,集约化程度较低,影响到产业的整体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和版权保护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范围内文化内容的表达形态、传播的形式、销售的业态、阅读的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于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法律甚至适应国际化、标准化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地方新媒体的主要人员是传统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在技术方面“三无”特征:无技术高管、无软件团队、无开发能力,发布系统是买的、邮件系统是买的、论坛系统是买的、ipad、iphone等新闻客户端……几乎一切都是买的,在网站、无线互联、手机出版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技术规划、技术支撑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劣势。人才的匮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又一亟待破解的瓶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形成专业人才市场和人才资源库,探讨人才选拔考绩、培养提高和合理流动、综合利用的人才拔擢使用机制、体制迫在眉睫,值得人事管理部门研究。
10、建立既与国外标准互通,又符合我国实际的数字出版统一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建立包括内容质量标准、内容格式标准、内容平台标准、版权保护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利益分配标准等,涉及整个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以电子书为例,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发展较早,在他们的主导下已经出台了一些成熟的国际标准。国内电子书却纷繁复杂,只数字化格式(包括XML、方正排版小样、PDF、CEB、CEBX等等)就让人眼花缭乱,给出版社的存储和转化带了麻烦,给多方业务的开展带来障碍,也不利于数字资源与国际的接轨。同时,电子书的产业链,包括设计、内容、创作、内容出版、服务平台和终端生产等各个环节,只有产业链上的利益各方实现均衡,才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推动整个电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之,希望建立既与国外标准基本互通又符合我国产业实际的完善的电子书相关标准。使得出版、印刷、物流、批发、零售、网络书店、图书馆等等都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目前数字出版的很多关键技术、标准掌握在技术提供商手中,如电子书的格式标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且标准各异,又互不兼容,给出版社的内容数字化工作增加了成本,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了市场的推广。希望能够制定统一或兼容的格式标准;由传统出版业主导,推出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以打破技术提供商的垄断和设置的技术壁垒。目前新闻出版单位自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关键技术、访问流量、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困难,对拥有平台或渠道、终端的运营商有着极大的依赖。特别是对于数字化产品的销售,缺乏主导地位,信息严重不对称。希望研发统一标准、跨终端的云出版技术;研发强大的图书搜索引擎,使出版社自营的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陆幸生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产业发展处(科技与数字出版处)处长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 相关新闻:
- ·荷兰威科旗下出版机构CCH涉足数字出版 2011-09-29 09:20:05.0
- ·技术飞速发展 数字出版遭遇成长烦恼 2011-09-22 08:46:11.0
- ·数字转型已成共识 产业升级步调不一 2011-09-20 08:57:13.0
- ·数字出版物应纳入书号管理 2011-09-09 08:41:23.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