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要取得长足发需内容与载体并重
2012-06-18 11:04:20.0 来源:通信信息报 责编:王岑
- 摘要:
- 近些年,随着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兴起,电子书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看书习惯。根据PA(Publishers Association)协会此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Kindle和iPad之类设备的数字化商品需求持续增加,2011年全球电子书销量比往年增长了366%。
【CPP114】讯:近些年,随着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兴起,电子书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看书习惯。根据PA(Publishers Association)协会此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Kindle和iPad之类设备的数字化商品需求持续增加,2011年全球电子书销量比往年增长了366%。
但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内容方面的软肋,诸如电子书籍资源有限、内容不完整、排版错乱、无法精确定位读者需求等。也正是因为优质内容不多,无法提高用户黏性,加之平板和智能手机的分流,致使在数字阅读用户持续上升的同时,电子阅读器的销量却不升反降。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2012年第1季度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第1季度,整体电子阅读器市场销量为28.16万台,环比下降4.3%,同比下降7.5%。
未来数字阅读竞争的核心需内容与载体并重,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还需从优质内容和终端服务方面入手。
电子书销量激增数字阅读渐成潮流
随着平板电脑、手机、各种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正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数据显示,2011年电子书销量比往年增长366%,2011年全球电子纸产值达到13亿美元的规模,与2010年度相比,增幅达到了68%。到2012年电子书与数字期刊规模将达到77.5亿元。
此外,中国市场上电子书销量也显现出相同的趋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增长至38.6%,比2010年上升5.8个百分点。
相比数字阅读的风光无限,传统书籍的境况则大受冷落。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传媒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均有所下降,对于传统书籍,仅有1.2%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多,7.6%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比较多,50.7%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另有40.5%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88.2%的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
除了成本较高、体积笨重、易占空间等缺点外,传统书籍渐受冷落,与现代人的生活现状、观念、习惯等转变也有密切关系。
智能终端上的碎片式阅读走进大众生活
如今,数字阅读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碎片化、快餐化的“微阅读”。在公交上、地铁里、电梯间,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来看标题、读概要,大部分人“充分”利用上下班的零碎时间扫描海量信息,快速地获取各类资讯已经成为很多人阅读的“常态”。“碎片”模式正在成为数字阅读的“主打歌”。
很多时候,读者的阅读感被娱乐感所取代,阅读也就变成了一种消遣的方式。加之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更需要这种既能获取信息又能舒缓紧张感的媒介,这就进一步促成了数字阅读走进大众生活,对改变人们的阅读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阅读领域同样如此。对于大众来说,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阅读,既无需再为捧着笨重的书籍而烦恼,又能够上网搜索自己喜爱的书籍、报纸、杂志,因此广受欢迎。
与平板和智能手机相比,电子阅读器的销量却在不断下降。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第一季度,整体电子阅读器市场的销量为28.16万台,环比下降4.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5%。
数字阅读发展要兼顾内容和终端
数字阅读已成消费热点,蕴含巨大消费潜力。但新生事物的快速发展也总是会伴随着诸多问题,有不少读者反映,电子书的“体验差”,即便是正版电子书也常常是“地摊脸”或“盗版范儿”。事实上,诸如内容不完整、错别字多、图片显示错误、没版式或排版不美观、格式混乱等错误,在电子书中并不少见,这令热衷数字阅读的用户直呼“不给力”。
内容硬伤也是电子阅读器销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电子阅读器厂商内置的书城书目很多,但优质内容并不多,尤其在畅销书方面,致使不能进一步增加用户的粘性。这也导致了大多电子阅读器被作为一个纯终端,用户将盗版内容导入电子阅读器,弱化了内容的力量,以及电子阅读器自身的吸引力。而目前电子阅读器市场中,各家厂商并未对电子阅读器用户进行精准的定位,对用户的需求以及喜好了解不多,以至于用户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口碑营销效果并不是很强。
内容上缺乏深度和经典支撑的浅阅读和微阅读,难以满足高端用户需要。因此,提升数字化阅读的软实力、创造有更高价值的阅读,成为关键一环。
但如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内容方面的软肋,诸如电子书籍资源有限、内容不完整、排版错乱、无法精确定位读者需求等。也正是因为优质内容不多,无法提高用户黏性,加之平板和智能手机的分流,致使在数字阅读用户持续上升的同时,电子阅读器的销量却不升反降。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2012年第1季度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第1季度,整体电子阅读器市场销量为28.16万台,环比下降4.3%,同比下降7.5%。
未来数字阅读竞争的核心需内容与载体并重,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还需从优质内容和终端服务方面入手。
电子书销量激增数字阅读渐成潮流
随着平板电脑、手机、各种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正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数据显示,2011年电子书销量比往年增长366%,2011年全球电子纸产值达到13亿美元的规模,与2010年度相比,增幅达到了68%。到2012年电子书与数字期刊规模将达到77.5亿元。
此外,中国市场上电子书销量也显现出相同的趋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增长至38.6%,比2010年上升5.8个百分点。
相比数字阅读的风光无限,传统书籍的境况则大受冷落。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传媒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均有所下降,对于传统书籍,仅有1.2%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多,7.6%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比较多,50.7%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另有40.5%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88.2%的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
除了成本较高、体积笨重、易占空间等缺点外,传统书籍渐受冷落,与现代人的生活现状、观念、习惯等转变也有密切关系。
智能终端上的碎片式阅读走进大众生活
如今,数字阅读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碎片化、快餐化的“微阅读”。在公交上、地铁里、电梯间,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来看标题、读概要,大部分人“充分”利用上下班的零碎时间扫描海量信息,快速地获取各类资讯已经成为很多人阅读的“常态”。“碎片”模式正在成为数字阅读的“主打歌”。
很多时候,读者的阅读感被娱乐感所取代,阅读也就变成了一种消遣的方式。加之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更需要这种既能获取信息又能舒缓紧张感的媒介,这就进一步促成了数字阅读走进大众生活,对改变人们的阅读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阅读领域同样如此。对于大众来说,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进行阅读,既无需再为捧着笨重的书籍而烦恼,又能够上网搜索自己喜爱的书籍、报纸、杂志,因此广受欢迎。
与平板和智能手机相比,电子阅读器的销量却在不断下降。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第一季度,整体电子阅读器市场的销量为28.16万台,环比下降4.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5%。
数字阅读发展要兼顾内容和终端
数字阅读已成消费热点,蕴含巨大消费潜力。但新生事物的快速发展也总是会伴随着诸多问题,有不少读者反映,电子书的“体验差”,即便是正版电子书也常常是“地摊脸”或“盗版范儿”。事实上,诸如内容不完整、错别字多、图片显示错误、没版式或排版不美观、格式混乱等错误,在电子书中并不少见,这令热衷数字阅读的用户直呼“不给力”。
内容硬伤也是电子阅读器销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电子阅读器厂商内置的书城书目很多,但优质内容并不多,尤其在畅销书方面,致使不能进一步增加用户的粘性。这也导致了大多电子阅读器被作为一个纯终端,用户将盗版内容导入电子阅读器,弱化了内容的力量,以及电子阅读器自身的吸引力。而目前电子阅读器市场中,各家厂商并未对电子阅读器用户进行精准的定位,对用户的需求以及喜好了解不多,以至于用户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口碑营销效果并不是很强。
内容上缺乏深度和经典支撑的浅阅读和微阅读,难以满足高端用户需要。因此,提升数字化阅读的软实力、创造有更高价值的阅读,成为关键一环。
- 相关新闻:
- ·未来图书数字化 群雄逐鹿“云阅读” 2012-06-15 11:07:25.0
- ·调查:增强型电子书不利于儿童深阅读吗? 2012-06-14 10:52:01.0
- ·网络风来袭 数字出版会否吹散千年“书香”? 2012-06-13 14:23:50.0
- ·数字出版更关注内容与版权 2012-06-08 18:45:00.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