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百年老厂是如何炼成的
2012-08-02 08:36:25.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李彦 责编:王岑
- 摘要:
- 7月24日下午的上海,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在著名的锦江饭店小礼堂最显眼处,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红色展板,上面用金黄色大字记录着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印刷)100年来走过的印记。中华印刷百年纪念大会就在这里举行。
【CPP114】讯:1912年,中华书局印刷所创办;
1935年,印刷所新建厂房投入使用;
1951年,国内首本《毛泽东选集》由中华书局印刷所印制;
1961年,印制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藏画集》于1963年获莱比锡世界博览会金奖;
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来厂视察,题词“发展文化,振兴中华”,并在厂里向全市人民通过电视直播“元旦献词”;
1998年,中华印刷厂改制,更名为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
2008年,以中华公司为主的“五厂联动”资产重组与资源整合实现新中华的规模化集约化梯度转移;
2010年,印制的2009版《辞海》(彩图本)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殊荣;
……
7月24日下午的上海,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在著名的锦江饭店小礼堂最显眼处,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红色展板,上面用金黄色大字记录着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印刷)100年来走过的印记。中华印刷百年纪念大会就在这里举行。
做一家百年老厂,历来是企业家的梦想。为了解中华印刷这家百年老厂是怎样炼成的,7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青浦现代印刷基地的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探寻这家企业经久不衰的奥秘。
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1912年,出版家陆费逵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华书局。同年秋,设立了仅有6台“老爷”印刷机的中华书局印刷所,虽然局促在上海福州路惠福里小小的厂房内,但它刊印的中华民国首套教科书《中华新教科书》,引领潮流,风行全国。
1953年,中华印刷在上海澳门路新建了厂房,开始规模化生产。新厂投入使用时,徐悲鸿特画巨幅奔马《日进无疆》。首版《辞海》便是在这里印刷的,采用的是铅印。1954年,中华书局公私合营,编辑部迁往北京,印刷所则留在了上海……
走进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华印刷文化展示室,“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员工”两大照片墙撞进人们的视线,梁启超、陆费逵、舒新城、于右任、马君武、沈雁冰、李达、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叶圣陶、朱自清、徐志摩、陈伯吹、茅盾、严复、巴金、胡适、钱钟书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头像赫然在目,他们或受聘任职,或特约著述,或入股经营,这些文化大家跟中华印刷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
在中华印刷百年纪念大会上,《中外书摘》主编汪耀华告诉记者,以陆费逵在中华打拼30年形成的名人效应,对于中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一段时期,中华的日子是靠印刷赚钱度日的,印刷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华的出版。这种市场效应,对于现在的出版企业而言,只能是梦想了。
1935年,印刷所新建厂房投入使用;
1951年,国内首本《毛泽东选集》由中华书局印刷所印制;
1961年,印制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藏画集》于1963年获莱比锡世界博览会金奖;
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来厂视察,题词“发展文化,振兴中华”,并在厂里向全市人民通过电视直播“元旦献词”;
1998年,中华印刷厂改制,更名为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
2008年,以中华公司为主的“五厂联动”资产重组与资源整合实现新中华的规模化集约化梯度转移;
2010年,印制的2009版《辞海》(彩图本)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殊荣;
……
7月24日下午的上海,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在著名的锦江饭店小礼堂最显眼处,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红色展板,上面用金黄色大字记录着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印刷)100年来走过的印记。中华印刷百年纪念大会就在这里举行。
做一家百年老厂,历来是企业家的梦想。为了解中华印刷这家百年老厂是怎样炼成的,7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青浦现代印刷基地的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探寻这家企业经久不衰的奥秘。
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1912年,出版家陆费逵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华书局。同年秋,设立了仅有6台“老爷”印刷机的中华书局印刷所,虽然局促在上海福州路惠福里小小的厂房内,但它刊印的中华民国首套教科书《中华新教科书》,引领潮流,风行全国。
1953年,中华印刷在上海澳门路新建了厂房,开始规模化生产。新厂投入使用时,徐悲鸿特画巨幅奔马《日进无疆》。首版《辞海》便是在这里印刷的,采用的是铅印。1954年,中华书局公私合营,编辑部迁往北京,印刷所则留在了上海……
走进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华印刷文化展示室,“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员工”两大照片墙撞进人们的视线,梁启超、陆费逵、舒新城、于右任、马君武、沈雁冰、李达、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叶圣陶、朱自清、徐志摩、陈伯吹、茅盾、严复、巴金、胡适、钱钟书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头像赫然在目,他们或受聘任职,或特约著述,或入股经营,这些文化大家跟中华印刷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
在中华印刷百年纪念大会上,《中外书摘》主编汪耀华告诉记者,以陆费逵在中华打拼30年形成的名人效应,对于中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曾经一段时期,中华的日子是靠印刷赚钱度日的,印刷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华的出版。这种市场效应,对于现在的出版企业而言,只能是梦想了。
- 相关新闻:
- ·探索民营印刷企业上海柯创成功转型之路 2012-08-02 08:27:16.0
- ·中华印刷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沪举行 2012-07-25 08:44:04.0
- ·从北京到芝加哥:中华印刷文化的张扬 2012-06-19 09:44:23.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