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饥饿中国》还原70年前河南大灾荒历史
2013-01-06 09:03:01.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编:王岑
- 摘要:
- 近期,导演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热映,使70年前河南大灾荒历史走进公众视野。这部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电影,在艺术地呈现当时历史的同时,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虚构和现实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差距?
亲历者说
我是一个河南灾荒的见证人。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灾难重重。我母亲、弟弟、爷爷相继饿死。我父亲带着我从河南沁阳逃荒到安徽界首。逃荒的过程是怎么逃的,就是扒火车。
在座谈会上,有一位嘉宾引人注目,他就是79岁的亲历者吴有良。吴老退休前是河南省商务厅干部,此次他和老伴来京就是应邀讲述他亲历的1942年。
吴老说,自己生于1933年8月25日,家乡在河南省温县城关东南王村。回忆起1942年,吴老说他的家乡真正遭灾是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吴老回忆,蝗虫落到地里面,听到的是“沙沙沙”的声音,这个声音持续几个小时后,谷子就都被吃光了。村民没有办法,又开始种荞麦和秋菜。荞麦、秋菜刚刚长出小苗,又被地里铺天盖地生出的第二代蝗虫,当地老百姓叫做“穿红领褂的小崩崩”吃光了。
说起父亲领着自己逃荒的原因,吴老说,收成没有了,没有吃的,日本鬼子三五天就到村里抢东西,同时土匪肆虐。“土匪们让我们交菜金,就是税或费。当时我母亲、弟弟、爷爷都饿死了,我父亲没办法就带着我出去逃荒,不逃荒就没法活。逃荒路上,很多人往火车上挤。日本鬼子拿着竹竿,迎着人们的头就敲,可是人们还是不要命地往上挤。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走到沁阳、焦作的灾民是最惨的。”
合作机缘
中华书局为什么出版这本书?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觉得这本书能让我们激动。中华书局是做文献的,在我们编辑的心里永远认为,实录比电影和小说更真实,更有力量,更传之长久。
“中华书局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觉得这本书能让我们激动。”曾经在河南生活过的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激动地说。
顾青坦言,刚一开始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非常压抑,接着他又去看了电影《一九四二》,更觉得压抑。“70年的光阴使很多亲历者离开了人世,但是我想,就像中国所有的历史一样,真正的历史是不会被淹没的。”
针对已经有了小说版、电影版《一九四二》的现实,顾青认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和亲历者的记忆比小说、电影更真实。“中华书局是做文献的,在我们编辑的心目中,我们永远认为,实录比小说、电影更真实、更有力量,更传之长久。”当看到《河南商报》副总编辑关国锋在该书后记中写道:“我们要采写的是新闻,更是历史。如果我们平日采写的新闻都是易碎品的话,我们这次做的,一定是要经得起历史考验,能永久存放到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典籍”这段话时,顾青说这种创作思路和这些扎扎实实的,通过一步一步、一句一句的调研和采访得来的真实文字,非常符合中华书局的期待。
对于新闻人和出版人的合作,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建表示赞同。他认为,由报纸传播转向图书传播,不仅拉长了新闻本身的影响力,更使得新闻的影响更深、更远、更持久,还拉长了传媒产业的价值链,让新闻实现了针对报纸读者、广告主之外的第三次传播。
- 相关新闻:
- ·西藏新华印刷厂和福利印刷厂通过绿色认证 2013-01-06 09:01:22.0
- ·书刊印刷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面临转型抉择 2013-01-06 08:56:47.0
- ·挂历面临尴尬 企业单位减少或不再印制挂历 2013-01-06 08:55:03.0
- ·印刷电路板大厂转阵地掀起大战 2013-01-06 08:52:44.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