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的利弊
2013-01-23 11:03:32.0 来源:中评网 责编:王岑
- 摘要:
- 从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概念的十一年后,亚洲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的大和证券最近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可能最快在五年内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CPP114】讯:成为“世界工厂”的代价
从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概念的十一年后,亚洲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的大和证券最近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可能最快在五年内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制造业龙头企业争先恐后地涌入中国,十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以几何级增长——统计数据清楚说明,制造业在工业化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转移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局面,使这个千年农业大国逐年摘取了各种制造业产品产量的桂冠。
如今,中国的许多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中国制造业产出在全球的比例也已经超过20%。据统计,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1826.47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船舶产量占世界41.9%;工程机械占世界43%。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70%的手机、44%的洗衣机、7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
除此之外,从日常用品到家具、玩具、纺织品产量中国都在世界独占鳌头,得益于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也以一种令世人惊叹的速度增长——但成就“世界工厂”这一令中国人为之骄傲的称谓并非毫无代价,消耗资源、环境破坏、优良耕地被占用等新闻也一再出现。
不过眼下,“世界工厂”在中国日渐式微的呼声渐起:一方面,最低端的消费品的生产不断从中国转向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东南亚、南美洲、甚至非洲;另一方面,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汽车、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行业也在中国面临着双重威胁——产能饱和或产能过剩。
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一直把引进外资和振兴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人民币汇率低下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欧美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但中国也为之付出了高昂的环境破坏代价。另一方面,近些年的劳务费上升也令中国一直以来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渐渐消退。中国欧盟商会资深实业家约尔格•伍德克(Joerg Wuttke)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成本要翻两番,甚至三番。AlixPartners顾问公司则称,如果人民币币值以及运输费用分别以每年5%的水平上升,劳工工资一年上涨30%。那么,到2015年,在中国制造产品并运回美国与在美国本土制造的支出是同等的。
“世界工厂”式微的争论
多年以来,中国依靠发达国家的巨大消费市场而发展以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但随着欧美近年来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出口市场开始萎缩,恢复增长的前景渺茫。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发布的《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研究报告显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已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70%,低于国际汽车界认可的75%盈亏平衡点。而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行业预测报告,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产能将达4000多万辆。与此相对应,即使未来5年国内市场需求按10%的增速计算,到2015年也才仅有2908万辆的需求规模。
由此,有人认为,回顾以往前几任“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不管是英国、美国、日本,或是制造业曾经同样高度发达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历史总是一次次重演:都经历了从强大的产能优势到结构调整过程。每一个兴起的“世界工厂”或许制造业兴起所依赖的因素各有不同,但最终导致自身制造业转移的原因不外乎各种要素成本的提高导致自身比较优势的削弱,现在轮到了中国。
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例如,最近英国德勤咨询公司和美国民间机构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称,在38个国家和地区的评比中,中国内地以满分10分的成绩,荣获全球制造业第一的桂冠,把美国和德国甩在了身后。这已经是中国第二次在这份榜单上称雄,而且按照德勤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仍将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报告称中国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必将继续领导全球制造业。
从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概念的十一年后,亚洲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的大和证券最近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可能最快在五年内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制造业龙头企业争先恐后地涌入中国,十年间中国的制造业以几何级增长——统计数据清楚说明,制造业在工业化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转移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局面,使这个千年农业大国逐年摘取了各种制造业产品产量的桂冠。
如今,中国的许多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中国制造业产出在全球的比例也已经超过20%。据统计,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1826.47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船舶产量占世界41.9%;工程机械占世界43%。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70%的手机、44%的洗衣机、7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
除此之外,从日常用品到家具、玩具、纺织品产量中国都在世界独占鳌头,得益于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也以一种令世人惊叹的速度增长——但成就“世界工厂”这一令中国人为之骄傲的称谓并非毫无代价,消耗资源、环境破坏、优良耕地被占用等新闻也一再出现。
不过眼下,“世界工厂”在中国日渐式微的呼声渐起:一方面,最低端的消费品的生产不断从中国转向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东南亚、南美洲、甚至非洲;另一方面,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汽车、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行业也在中国面临着双重威胁——产能饱和或产能过剩。
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一直把引进外资和振兴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人民币汇率低下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欧美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但中国也为之付出了高昂的环境破坏代价。另一方面,近些年的劳务费上升也令中国一直以来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渐渐消退。中国欧盟商会资深实业家约尔格•伍德克(Joerg Wuttke)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成本要翻两番,甚至三番。AlixPartners顾问公司则称,如果人民币币值以及运输费用分别以每年5%的水平上升,劳工工资一年上涨30%。那么,到2015年,在中国制造产品并运回美国与在美国本土制造的支出是同等的。
“世界工厂”式微的争论
多年以来,中国依靠发达国家的巨大消费市场而发展以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但随着欧美近年来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出口市场开始萎缩,恢复增长的前景渺茫。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发布的《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研究报告显示,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已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70%,低于国际汽车界认可的75%盈亏平衡点。而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行业预测报告,到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产能将达4000多万辆。与此相对应,即使未来5年国内市场需求按10%的增速计算,到2015年也才仅有2908万辆的需求规模。
由此,有人认为,回顾以往前几任“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不管是英国、美国、日本,或是制造业曾经同样高度发达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历史总是一次次重演:都经历了从强大的产能优势到结构调整过程。每一个兴起的“世界工厂”或许制造业兴起所依赖的因素各有不同,但最终导致自身制造业转移的原因不外乎各种要素成本的提高导致自身比较优势的削弱,现在轮到了中国。
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例如,最近英国德勤咨询公司和美国民间机构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称,在38个国家和地区的评比中,中国内地以满分10分的成绩,荣获全球制造业第一的桂冠,把美国和德国甩在了身后。这已经是中国第二次在这份榜单上称雄,而且按照德勤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仍将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报告称中国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必将继续领导全球制造业。
- 相关新闻:
- ·2012中国印刷机械制造行业主要企业 2013-01-23 09:11:17.0
- ·珠三角成我国最大印刷产业区 2013-01-23 08:53:06.0
- ·温州科学技术进步奖揭晓 印刷行业6企业上榜 2013-01-23 08:51:15.0
- ·山西省印刷物资总公司举行老同志迎新春座谈会 2013-01-22 15:29:43.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