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互联网教育?先想清这三大矛盾
2013-04-18 09:39:34.0 来源:虎嗅网 责编:王岑
- 摘要:
- 美国的网络教育可能要授予学分了,这尽管遭到了代表传统教育的教师议会的抗议,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很好理解,人类不仅在优化知识内容,也在不断优化知识的获取渠道和获取方式。
【CPP114】讯:美国的网络教育可能要授予学分了,这尽管遭到了代表传统教育的教师议会的抗议,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很好理解,人类不仅在优化知识内容,也在不断优化知识的获取渠道和获取方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种种探索也是层出不穷,但几大矛盾依然横亘面前,也是影响基础教育领域互联网产品走向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矛盾之一:普适性与个性化
教育的互联网化,其重要优势就在于跨地域的资源集合及共享、大量丰富的资源,对于目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的确能够有效解决。但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另一面就是选择太多、信息筛选困难。这要求使用者能够有足够的自主筛选能力,有强势的自我安排能力。否则,不但不能让互联网为我所用,还会让我为互联网所役。
简单说,教育以考试为导向,具有地域特点,学校课堂上的是已经经过加工的适应地域特色的东西,就是给你“挑”好的;而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是需要你自己挑选的。而且,教育自来就讲求“因材施教”,虽然这一点高师生比的学校也不能很好做到,但是毕竟这应该是教育更优化发展的一个目标。而互联网教育能否满足这两个“个性化”需求?
这里,就可以看出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两条不同的发展之路:一是做“工具”,怎么用、用得好不好、能否发挥最大效果,全凭使用者个人能耐——这种发展更加互联网化一些;二是做方案,学、测、评等产品形式组合,打造学习解决方案,力求做到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化服务。这种更贴近教育本质。
个性化意味着更多投入,更强调教育教研背景,而且脱离人工的纯技术化个性化诊断评测方案式辅导产品似乎没有做得真正好的。所以,互联网教育开发者想普适,用户要个性,依然矛盾着。
矛盾之二:碎片化时间利用与系统性学习需求
许多互联网教育网站都在强化“微”的概念,网站端为主的教育产品也在“微”化。这一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教育产品都是定位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可以不可避免地要和学校、辅导班“抢时间”,所以不占用大块时间,而突出自己的灵活性,强调“碎片时间”的利用,无疑是攻短之计;二是,传统学校教育中,每节45分钟的课,都要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讲授的知识也是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系统,包含若干小知识点,讲者一而听着众,有人懂有人不懂,但是不懂的也不是完全不懂,这时你再上一个和学校课堂一样的课程,依然是浪费时间。因此这时就需要另一种“微”化—知识点的“微”化。知识点的切割,非专业者不可为。
所以“微”化有两层内容,一是时间上的“微”化,一是知识结构的细微化。而知识结构的“微”化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的选择难度,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因此是解决或者缓和前一矛盾的方法。但是,多少产品只是形式之“微”(只“微”化了时间)呢?
知识结构的“微”化带来的另一问题就是:如何把“微”化之后琐碎的知识点再组织结构起来,形成系统化知识网络呢?要知道,你的用户大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大多是不能够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的。可汗学院的导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遗憾的是,很多网络教育产品只是散落着,成为一个平面化的产品。你现在应该学什么?学完这个下一个应该学什么?这些课程之间是如何勾连的?这些问题都由用户自己解决。——这就是工具化的产品,你的学习过程类似一次“密室逃脱”,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达到你想要的目的。
无论网络教育产品如何定位,用户都是有系统性学习需求的,因为教育本身就具有系统化、循序渐进的特点的。如果你不能指引用户下一步该学什么该做什么,那你就不能要求用户持续留在你这里。对于任何一种网站来说都是如此,如果你的网站指引性不强,用户跳出率就高,访问深度就不够。
矛盾之一:普适性与个性化
教育的互联网化,其重要优势就在于跨地域的资源集合及共享、大量丰富的资源,对于目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的确能够有效解决。但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另一面就是选择太多、信息筛选困难。这要求使用者能够有足够的自主筛选能力,有强势的自我安排能力。否则,不但不能让互联网为我所用,还会让我为互联网所役。
简单说,教育以考试为导向,具有地域特点,学校课堂上的是已经经过加工的适应地域特色的东西,就是给你“挑”好的;而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是需要你自己挑选的。而且,教育自来就讲求“因材施教”,虽然这一点高师生比的学校也不能很好做到,但是毕竟这应该是教育更优化发展的一个目标。而互联网教育能否满足这两个“个性化”需求?
这里,就可以看出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两条不同的发展之路:一是做“工具”,怎么用、用得好不好、能否发挥最大效果,全凭使用者个人能耐——这种发展更加互联网化一些;二是做方案,学、测、评等产品形式组合,打造学习解决方案,力求做到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化服务。这种更贴近教育本质。
个性化意味着更多投入,更强调教育教研背景,而且脱离人工的纯技术化个性化诊断评测方案式辅导产品似乎没有做得真正好的。所以,互联网教育开发者想普适,用户要个性,依然矛盾着。
矛盾之二:碎片化时间利用与系统性学习需求
许多互联网教育网站都在强化“微”的概念,网站端为主的教育产品也在“微”化。这一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教育产品都是定位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可以不可避免地要和学校、辅导班“抢时间”,所以不占用大块时间,而突出自己的灵活性,强调“碎片时间”的利用,无疑是攻短之计;二是,传统学校教育中,每节45分钟的课,都要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讲授的知识也是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系统,包含若干小知识点,讲者一而听着众,有人懂有人不懂,但是不懂的也不是完全不懂,这时你再上一个和学校课堂一样的课程,依然是浪费时间。因此这时就需要另一种“微”化—知识点的“微”化。知识点的切割,非专业者不可为。
所以“微”化有两层内容,一是时间上的“微”化,一是知识结构的细微化。而知识结构的“微”化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的选择难度,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因此是解决或者缓和前一矛盾的方法。但是,多少产品只是形式之“微”(只“微”化了时间)呢?
知识结构的“微”化带来的另一问题就是:如何把“微”化之后琐碎的知识点再组织结构起来,形成系统化知识网络呢?要知道,你的用户大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大多是不能够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的。可汗学院的导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遗憾的是,很多网络教育产品只是散落着,成为一个平面化的产品。你现在应该学什么?学完这个下一个应该学什么?这些课程之间是如何勾连的?这些问题都由用户自己解决。——这就是工具化的产品,你的学习过程类似一次“密室逃脱”,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达到你想要的目的。
无论网络教育产品如何定位,用户都是有系统性学习需求的,因为教育本身就具有系统化、循序渐进的特点的。如果你不能指引用户下一步该学什么该做什么,那你就不能要求用户持续留在你这里。对于任何一种网站来说都是如此,如果你的网站指引性不强,用户跳出率就高,访问深度就不够。
- 相关新闻:
- ·2013年全国纸包装行业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2013-04-17 16:39:21.0
-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获批筹建 2013-04-17 08:47:32.0
- ·北印院印包学院举办第54期党校开班仪式 2013-04-16 13:53:49.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