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 产品
供应
求购
公司
资讯
展会
评论访谈专题话题印搜动态
国内国际环保视频产品导购
活动展会设备印品世界
行业动态企业动态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统计商机
印前印中印后包装器材耗材油墨
胶印数码标签CTP纸箱创意丝印柔印其他
展会专题企业专题资讯专题技术专题
文化人物社会
展会预告会议预告展会资讯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推荐展会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您当前位置: CPP114首页> 文化频道> 人物> 正文

  • 今日排行
  • 本周排行
  • 本月排行

胶印油墨
胶印材料
丝印材料

蒲嘉陵:培育复合印刷人才

2013-10-12 11:31:55.0 来源:香港印刷 责编:喻小唛

摘要:
今期《香港印刷》专访北京印刷学院蒲嘉陵副校长,他被业界赞誉为第一位海归的「印刷博士」,求学于北京印刷学院、又回到这所学校教书育人奉献行业,为读者介绍北京印刷学院的方方面面,并分享他对印刷教育如何配合行业未来发展的心得体会。
  【CPP114】讯:在国内,开设有印刷、包装、出版专业的院校超过100家,但学校整体学科围绕印刷及相关领域,并且把印刷写进校名的本科院校,全中国甚至全亚洲就只有北京印刷学院一家。这所素有「印刷界黄埔军校」美誉的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人才辈出。今期《香港印刷》专访北京印刷学院蒲嘉陵副校长,他被业界赞誉为第一位海归的「印刷博士」,求学于北京印刷学院、又回到这所学校教书育人奉献行业,为读者介绍北京印刷学院的方方面面,并分享他对印刷教育如何配合行业未来发展的心得体会。

  伴随改革开放成长与发展

  全面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

  北京印刷学院目前隶属于北京市,是由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隶属于文化部的北京文化学院印刷系,1961年北京文化学院撤校,印刷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更名为印刷工艺系,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印刷工艺系的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并于1980年正式以北京印刷学院的名义招生。学校可说是伴随改革开放诞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所院校,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蒲嘉陵副校长是北京印刷学院在文革后国家恢复高考招收的第二届学生,于1978年入学,正好赶上学校更名的时候。他笑言:「我手捧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校门,怀揣北京印刷学院毕业证走出校门,在国外学成后又回到了母校北京印刷学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院派』。」

  北京印刷学院过去是原新闻出版总署直属的部委院校。当时总署共有两所直属院校:一所是北京印刷学院,另一所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这种隶属关系与当时中国大陆高等院校都由不同的部委管理,即所谓“条块分割管理”的管理体制是一致的。1990年代末中央对全国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管理成为主要模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00年北京印刷学院从新闻出版署管理的院校变为新闻出版署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院校,成为一所北京市属的地方院校。划归北京市管理至今已有13年历史,13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校园建设、学科和学位授权点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2012年,北京印刷学院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创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的战略目标,“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党建创新”的发展战略。学校积极把握国家建设印刷出版强国、文化大发展和推进绿色环保的战略机遇,努力提升学校融入行业、服务社会、创新引领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传媒、文化创意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坚持特色发展和人才强校战略

  全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规模适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等传媒、文化创意领域做强做大,构建“小精尖”院校的特色发展道路,在学科、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了支撑办学特色的「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和传媒管理」学科群。目前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其中4个二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还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培养体系;26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领域,统筹资源设立了六个二级学院,包括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新闻出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现有教职工761人,其中专任教师463人,硕博比例达到78%,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50%。学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大胆尝试“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策略,在学校的核心学科和专业领域采取刚、柔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行业领军人才担任二级学院院长、研究中心主任等学术组织的实职领导,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毕升印刷杰出成就奖以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高层次人才为核心骨干力量的科研和教学科研团队。目前,学校有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个北京市教学创新团队、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校还引入和组建了国家印刷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国油墨研究中心、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北京分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基地等技术服务平台。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大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的50多所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签订了本科、研究生,以及本科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授予学位的协议。另外,学校还在国内外超过100家出版社、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

   办学55年,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四万余名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6%,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多年来,北京印刷学院人才辈出,珍贵的校友资源也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强化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生态环境

  创新之路硕果累累

  北京印刷学院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近年来,学校积极争取北京市和中央财政支持,加大对科技平台建设和科研、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在大陆高等院校的评估标准中,生均仪器设备值(即学校拥有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的货币值与在校生人数之比)达到5,000元/人(人民币,下同)即为合格,但学校目前的生均仪器设备值是这个合格标准的十倍,超过了50,000元/人,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了3亿元。这在全国开设有印刷及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可谓傲视同侪,罕有比肩。

  学校强化产学研结合,建立了覆盖新闻出版产业链的科研平台。2010年,经北京市批准,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学校与属地政府、2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兄弟院校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北京绿色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承担50余项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学校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2012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4项,科研到校总经费达到7575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5篇,SCI、EI、ISTP、CSSCI检索论文数356篇;专著、编著、译著共57部;申请专利137件,其中发明专利88件;艺术作品85件;1个参展项目获得2012年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学校还屡获国际、国内多项殊荣,同时也是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

  信心满怀

  展开北印未来蓝图

  构建「政、产、学、研、用」无缝对接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

  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蒲嘉陵副校长信心满满。目前,北京印刷学院有三个校区,校园面积从最初的230亩拓展至现在的330亩,现有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在建和今年开工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在建工程中,最大的单体建筑为60,000平米的绿色大厦(暂定名),主要用于在校内建立的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

  据蒲嘉陵副校长介绍,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市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科技平台,在性质上类似目前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工业技术研究院,目的是将科技创新种涉及的「产、学、研」要素融于一个平台上,保证产学研之间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资产等能够无缝对接,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效率,同时,促进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接。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产、学、研之外由添加了官、用两个要素,将政府和用户也纳入到科技创新平台上,目标是打造一个集「政、产、学、研、用」要素为一体,各要素无缝对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全面开启印刷、包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工作,助推印刷和包装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60,000平米的绿色大厦成为2013年北京市属高校中最大的单体建筑项目,也是学校最大的单体建筑,得到了市财政的大额拨款支持,将于今年下半年在本校区南墙位置破土开工。未来,绿色大厦在外形上将采用一躺一立的两个铅活字的抽象造型,既有字面也有字腰,躺着的铅字端面还将有凸印的学校logo,赋予了现代印刷技术起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借城市发展东风

  把握区位优势之机遇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让北京印刷学院的发展如虎添翼。学校地处北京大兴区,距离地铁四号线的出口直线距离仅有十米。地铁四号线直接将学校连接到北京火车南站、西单、动物园、国家图书馆、清华和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区——中关村。蒲校长说:“学校与中关村仅地铁一门之遥,近在咫尺”。近年,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投入,目前北京地铁已经开通线路1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456公里,预计「十二五」期末将达到600多公里。同时,采取低票价引诱和鼓励鼓励老百姓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地铁票价全程两元,公交车低至一元,有公交卡还可享受四折优惠,学生卡甚至有两折优惠。另外,北京第二机场就落户大兴区,距离北京印刷学院仅八公里,即将于今年年底动工,预计2018年启用。为此,还规划了京开高速、京台高速和(新)机场高速和轻轨与机场连接,使学校所处地域的交通连接四通八达、更为方便。

  北京最大同时也是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发区——亦庄开发区已并入大兴,使其今后的发展在土地上得到保证,同时,也使大兴成为北京甚至全国的高科技产业云集区。此外,北京南城发展计划也进入了第二期,未来三年,政府带动社会总投资约3960亿元,为大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目前大兴区在“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构件亦庄新城、空港新城和黄村新城的建设构想和实施规划,使得这个地区在今后五年的发展优势比北京其他地区更好,而身处其中的北京印刷学院也是机遇满满。

用心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印刷强国提供坚强后盾

  虽然被业界誉为「第一位海归的『印刷博士』」,但是实际上蒲嘉陵副校长的博士学位并不是印刷,而是支撑印刷产业技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他介绍说,印刷是多学科高度交叉和融合形成的一门应用学科,一旦深入到研究、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如,博士培养)必然会进入到印刷的基础支撑学科层面,如,计算机、信息、光学、色彩学、材料、机械和管理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内外都很难找到冠以“印刷”二字的博士学科和学位授权点的根本原因。

  多年来,除了学校的行政职务外,蒲嘉陵副校长还承担了教学、科研和学会、协会等社会工作,从一侧面反映了大学的基本工作和大学教师的责任所在,即,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时,有些开设印刷专业的院校针对行业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的问题,开始涌动赋予印刷专业其它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名称,如,图像、信息、传媒等等,但蒲嘉陵副校长却有其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大多数大陆的学生报考专业时比较盲从,“听别人、听父母、顺大流”是主流,有主见和明确学业追求的不多。公共媒体广泛出现的要不是“两弹一星”、“航天航天”、“巨型计算机”、“高温超导”等国之大器,要不就是漫天的演艺明星、时尚追星节目,像印刷这样的东西基本不可能登上公共媒体这样的“大雅之堂”,导致公众对印刷的人事和理解完全停留在几乎最原始的状态,尽管现代印刷业已经是集光、机、电、材等高科技为一身的现代化产业,产业规模也超过(2011年)年产值9,000亿元、从业人口300万的“巨型尺寸”。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填报印刷类专业,但印刷整体和相关行业组织、政府部门非常看重印刷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前几年学校也有点抗不住这种压力,曾经讨论过学校改名的问题,但在行业中征求意见时得到的回复整体都是否定的,强烈要求不但要办印刷学院而且还要将其办好,办出水平。虽然世界多地的印刷院校已改名,但北京印刷学院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因为这是需要向年产值超过9,000亿人民币,从业人口超过300万人的行业培养和输送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高层次人才的责任。

  蒲嘉陵副校长解释道:「中国印刷行业有10万家企业、300多万从业人口、年产值超过9,000亿人民币,学校需要为这样一个行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图像、信息、传媒以及这些关键词的排列组合还不能反应印刷专业的全部属性。如果改用这些名称取代印刷,在字面上似乎显得“雅致”,但在行业内可能变得费解,难以马上联想到印刷,是否还能接收这样的学生就业可能反而成为问题。在知识结构上可能过于“单纯”,难以反映印刷所具有的多学科交叉支撑的知识架构,除非“挂羊头卖狗肉”,仅仅更改名称但不再涉及内容的变化。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校更名,特别是专业性很强、与行业密切结合的单科性院校的更名一定不能忽略了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教育体制的实际情况。中国有庞大的印刷产业在背后支撑,有『印刷强国』的发展目标,这是印刷专业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高层次专业人才,所谓的“印刷强国”仅仅是一场梦想而已。」

  他续指:「国内印刷业正在经历技术转型,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其中之一是用工成本的增加,曾经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家”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近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平稳发展已经将国家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和阶段,包括印刷在内的制造业不可能永远维持在劳动力低价竞争阶段,需要改变增长模式,要从精益生产、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要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中国大陆作为全球印刷生产中心,下一步应该关注如何针对这种变化,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单靠廉价的生产成本已经行不通了,一定要转向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技能、生产效率、优质服务和职业忠诚度等等。另外,与其他消费市场情况一样,国内印刷市场也很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为大陆13亿人口都是各类印刷产品的消费者。但另外一个事实却不太被关注,那就是国内消费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低中高档市场同时并存的情况。每一档消费市场都是以亿为单位的消费群体,特别是以农村、乡镇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低档消费群体的数量更为庞大。随着内地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市场就像海浪一样后浪推前浪,不断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涌向更高端的市场。这一点像水库一样,庞大的低、中档市场不断向中、高档市场补水,使得中国的中、高档印刷品市场经久不衰、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

  技术变革机遇大于挑战

  跨媒体开辟广阔发展空间

  今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合并,组建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蒲嘉陵副校长认为,此举为新闻出版从传统的印刷媒体传媒向全媒体传播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组织和领导保证,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似乎也是产业技术变革和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既有机会,也存挑战,但机会大于挑战。

  「目前包括印刷在内的媒体行业正处于技术发展的转折期,从模拟和数字并存的传统技术全面转向数字技术。这是一场革命,给媒产业带来的变化是基础性的和全面的。以往的变化都是局部、表层的,现在的变迁则是支撑这个行业的基础发生变化,将导致行业的运行规则、盈利模式、架构等都会发生变化。」蒲嘉陵副校长详细地解释道:「支撑媒体技术的要素有几个:一是媒体的处理方式,以前都是模拟流程、孤岛式的处理方式,现在则变成数字流程和一体化处理,在一个终端可以处理所有事情,包括前端的采购、设计,后端的销售、发货等,完全集成化。二是信息和媒体产品(包括中间/过渡产品)的传递方式发生变革,以前的媒体传递只能通过交通运输,距离制约了服务的及时性;现在有了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所有产品可在地球上实现无时间延迟的实时传递,使全球一体化和及时按需服务成为现实。三是信息的存储方式从以往的仓储,变成现在的高密数字储存,不仅花费的空间小,而且资料追踪、查询和重新使用非常便捷,是传统的仓储存储完全不可比拟的。上述三个要素,是支撑媒体产业技术的基础。这三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就像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必然波及上层建筑一样,传媒产业的方方面面也随之发生变化,新的“游戏规则”正在构建中,行业的全面洗牌实际上刚刚开始。这是一场彻底和全面的技术革命!」

   然而,蒲嘉陵副校长认为这场革命「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他指出,印刷通常划分为三个领域,一是传统印刷领域、二是数字印刷领域、三是跨媒体领域。实际上,这些领域都是基于同样的技术基础。行业变革并非互抢饭碗,而是把领域扩大了,出现或正在出现很多新形态的产业和机会,但企业自身一定要审时度势积极应变,不改变就只能坐以待毙。都说「乱世出英雄」,目前正好就是出英雄的乱世。技术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家带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看准方向、抓住机遇、勇于拼搏和进取,必然成为赢家,成为英雄。如果把传统印刷比作黄海、数字印刷比作蓝海、跨媒体比作远洋,那么行业一定要积极构造具有能够在南海和远洋作业能力和经验的船队,在挑战中获取更大机会,找到更宽广的发挥的空间!


分享到: 下一篇:中国首届东北亚版权创意精品展交会下月亮相青岛
  • 【我要印】印刷厂与需方印务对接,海量印刷订单供您任意选择。
  • 【cpp114】印刷机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对接,让客户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购低于市场价5%-20%的印刷耗材,为您节省成本。
  • 【印东印西】全国领先的印刷品网上采购商城,让印刷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