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称柯达转型做数码相机结局还是破产
2014-01-10 11:12:44.0 来源:商界评论 责编:陈莎莎
- 摘要:
- 上海浦东新区。走入金桥软件园的大门,再越过一座小桥,柯达中国公司2006年就搬进了眼前这幢不高的8号楼里。如今终于挺过7年艰辛,柯达中国随着这个昔日的全球影像“巨人”,渐渐苏醒。
【CPP114】讯:上海浦东新区。走入金桥软件园的大门,再越过一座小桥,柯达中国公司2006年就搬进了眼前这幢不高的8号楼里。如今终于挺过7年艰辛,柯达中国随着这个昔日的全球影像“巨人”,渐渐苏醒。
柯达是真的起死回生了,不仅顺利走出18个月的破产保护期,还重返纽交所上市。这下子,不知有多少在心里已给柯达判了死刑的人们,嘴里要念叨一番“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遗憾的是,柯达在本次资产重组中,将个人影像和文档影像业务出售给“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KPP基金抵债,KPP随即又成立了一家名为“KodakAlaris”的“柯达公司”。本质上说,“KodakAlaris”仅在买来的影像业务上被允许使用“柯达”品牌,而与百年老店伊斯曼柯达互相独立;另一方面,老柯达为填补债务漏洞继续“瘦身”,最终仅留下商业影像业务。
没有了胶卷做躯壳,新柯达更像是从老柯达腹中取出的一根“肋骨”。百年辉煌沦落,很多人为柯达的命运扼腕叹息。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有一天一颗彗星掉了下来,大的恐龙都死了,只有从恐龙进化来的一只小鸟飞向蓝天,活了下来。”柯达大中华区总裁王兵反问工作人员,“是不是巨大的恐龙一直要活下去才叫成功?我认为柯达从恐龙进化为一只鸟,变成一只凤凰,也是成功。”
另眼看柯达之衰
在2005年6月之前,王兵是加拿大印刷设备厂商克里奥公司负责亚太市场的销售总监,克里奥当年被柯达收购后,他也随之进入柯达。
王兵没从事过胶卷影像业务,也没经历过柯达的辉煌荣耀。不过近十年来,随着柯达的衰败,那些经历过辉煌荣耀的人,现今大多已经离开。而王兵的职位几经变迁,直到2013年5月1日才获任大中华区总裁。
王兵进入柯达这8年,正是公司132年历史上最艰难、最窘迫的时期。每谈及此,王兵总颇多感慨: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柯达曾是它那个时代的“苹果”,甚至要远超现在的苹果产品,几乎就成为了胶卷、相机的代名词。
柯达胶卷的销量一度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个比例保持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直到1996年,柯达攀上了历史的巅峰。当时,这家公司被评为最有价值的全球第四品牌。在那一年,其年度营收达到了160亿美元,市值亦高达310亿美元。
被称为“黄色巨人”的柯达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胶卷,后来由于数码拍照技术的兴起,传统胶卷业务一落千丈。胶片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萎缩,在从胶卷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柯达又频遭对手“伏击”,富士、理光等竞争对手纷纷转向数码相机领域发力。
彼时,很多柯达人其实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数字成像的未来,但这一技术却被公司高管束之高阁,而只用于航天领域。结果超乎想象:胶卷骤然卖不动了,柯达从跨入新世纪(13.10,-0.27,-2.02%)就开始雪崩式陨落。是柯达亲手将胶卷捧入了“历史博物馆”,不仅丢掉统治地位,还作茧自缚终结了自己。
柯达十多年来,仅2007年实现盈利,其余财年均深陷亏损泥潭,柯达的市值也在十余年间蒸发了99%。2003年9月,柯达才正式宣布放弃传统胶卷业务,向数码拍照转移,但柯达时代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
以中国市场为例,柯达原有9000多家加盟店遍布于全国,但现在继续从事柯达业务的店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即便有,也是什么零散业务都做,特别是柯达在把个人影像等业务卖给KPP基金以后,实际上这些店跟柯达已经没有任何联系了。“我们其实尝试过整合这些店,但一直都不成功,花的精力也有限。相信KPP今后也会走整合这条路,做所谓的柯达数码店吧。”王兵如是说。
看来“不通过创新改变历史,自己就将成为历史”,再一次应验!
“柯达虽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但它希望消费者继续使用传统相机继而购买其毛利率高达80%的胶卷,同时柯达也误判了数码发展的形势,没有预料到数码相机的增长速度是几何级的。柯达如果当初抓住数码相机的浪潮,足够重视发展数码相机,或许今天数码相机的老大不是佳能[微博],而是柯达。”
柯达当年的老对手、中国胶卷生产商乐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如是向工作人员分析着柯达之败。柯达高层似乎将在数码成像方面的技术开发当成了向社会炫耀的一种摆设,这虽符合主流判断,但王兵对此评论不屑一顾,他甚至庆幸柯达没有转型去做数码相机。
“满世界都是柯达造的数码相机,又能怎么样?”他哈哈一笑,“就算当初柯达转型把全部资金投向数码相机,恐怕结局还是破产,搞不好更惨。全世界数码相机加起来有多少营业收入?有多少利润?柯达的数码相机曾经做到北美市场第二位,但利润率只有2%。利润率如此之低,根本支撑不住柯达的生存需求。”
王兵的或者说是柯达的担忧,隐含了一种西方企业转型的智慧。后来事实也证明,数码相机的确风光有限,好光景没几年,很快就被更酷的电子产品——拍照手机所取代。业内新近又传出佳能决定不再生产卡片机的消息,将逐步淡出数码相机行业。王兵频频反问工作人员,“如果当初柯达转型选择数码相机,难道现在还要去做手机?柯达能超过苹果吗?这条战线拖到哪里才算完?”
最后王兵给出结论:企业转型要立足于自身的成本结构和知识产权结构,而不顾自身结构特点、追赶时代潮流的转型不会成功。在他看来,如果能把柯达的转型解读透彻,很多商业原理其实与人们的一贯想法并不一样。
柯达是真的起死回生了,不仅顺利走出18个月的破产保护期,还重返纽交所上市。这下子,不知有多少在心里已给柯达判了死刑的人们,嘴里要念叨一番“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遗憾的是,柯达在本次资产重组中,将个人影像和文档影像业务出售给“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KPP基金抵债,KPP随即又成立了一家名为“KodakAlaris”的“柯达公司”。本质上说,“KodakAlaris”仅在买来的影像业务上被允许使用“柯达”品牌,而与百年老店伊斯曼柯达互相独立;另一方面,老柯达为填补债务漏洞继续“瘦身”,最终仅留下商业影像业务。
没有了胶卷做躯壳,新柯达更像是从老柯达腹中取出的一根“肋骨”。百年辉煌沦落,很多人为柯达的命运扼腕叹息。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是社会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有一天一颗彗星掉了下来,大的恐龙都死了,只有从恐龙进化来的一只小鸟飞向蓝天,活了下来。”柯达大中华区总裁王兵反问工作人员,“是不是巨大的恐龙一直要活下去才叫成功?我认为柯达从恐龙进化为一只鸟,变成一只凤凰,也是成功。”
另眼看柯达之衰
在2005年6月之前,王兵是加拿大印刷设备厂商克里奥公司负责亚太市场的销售总监,克里奥当年被柯达收购后,他也随之进入柯达。
王兵没从事过胶卷影像业务,也没经历过柯达的辉煌荣耀。不过近十年来,随着柯达的衰败,那些经历过辉煌荣耀的人,现今大多已经离开。而王兵的职位几经变迁,直到2013年5月1日才获任大中华区总裁。
王兵进入柯达这8年,正是公司132年历史上最艰难、最窘迫的时期。每谈及此,王兵总颇多感慨: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柯达曾是它那个时代的“苹果”,甚至要远超现在的苹果产品,几乎就成为了胶卷、相机的代名词。
柯达胶卷的销量一度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个比例保持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直到1996年,柯达攀上了历史的巅峰。当时,这家公司被评为最有价值的全球第四品牌。在那一年,其年度营收达到了160亿美元,市值亦高达310亿美元。
被称为“黄色巨人”的柯达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胶卷,后来由于数码拍照技术的兴起,传统胶卷业务一落千丈。胶片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萎缩,在从胶卷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柯达又频遭对手“伏击”,富士、理光等竞争对手纷纷转向数码相机领域发力。
彼时,很多柯达人其实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数字成像的未来,但这一技术却被公司高管束之高阁,而只用于航天领域。结果超乎想象:胶卷骤然卖不动了,柯达从跨入新世纪(13.10,-0.27,-2.02%)就开始雪崩式陨落。是柯达亲手将胶卷捧入了“历史博物馆”,不仅丢掉统治地位,还作茧自缚终结了自己。
柯达十多年来,仅2007年实现盈利,其余财年均深陷亏损泥潭,柯达的市值也在十余年间蒸发了99%。2003年9月,柯达才正式宣布放弃传统胶卷业务,向数码拍照转移,但柯达时代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
以中国市场为例,柯达原有9000多家加盟店遍布于全国,但现在继续从事柯达业务的店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即便有,也是什么零散业务都做,特别是柯达在把个人影像等业务卖给KPP基金以后,实际上这些店跟柯达已经没有任何联系了。“我们其实尝试过整合这些店,但一直都不成功,花的精力也有限。相信KPP今后也会走整合这条路,做所谓的柯达数码店吧。”王兵如是说。
看来“不通过创新改变历史,自己就将成为历史”,再一次应验!
“柯达虽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但它希望消费者继续使用传统相机继而购买其毛利率高达80%的胶卷,同时柯达也误判了数码发展的形势,没有预料到数码相机的增长速度是几何级的。柯达如果当初抓住数码相机的浪潮,足够重视发展数码相机,或许今天数码相机的老大不是佳能[微博],而是柯达。”
柯达当年的老对手、中国胶卷生产商乐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如是向工作人员分析着柯达之败。柯达高层似乎将在数码成像方面的技术开发当成了向社会炫耀的一种摆设,这虽符合主流判断,但王兵对此评论不屑一顾,他甚至庆幸柯达没有转型去做数码相机。
“满世界都是柯达造的数码相机,又能怎么样?”他哈哈一笑,“就算当初柯达转型把全部资金投向数码相机,恐怕结局还是破产,搞不好更惨。全世界数码相机加起来有多少营业收入?有多少利润?柯达的数码相机曾经做到北美市场第二位,但利润率只有2%。利润率如此之低,根本支撑不住柯达的生存需求。”
王兵的或者说是柯达的担忧,隐含了一种西方企业转型的智慧。后来事实也证明,数码相机的确风光有限,好光景没几年,很快就被更酷的电子产品——拍照手机所取代。业内新近又传出佳能决定不再生产卡片机的消息,将逐步淡出数码相机行业。王兵频频反问工作人员,“如果当初柯达转型选择数码相机,难道现在还要去做手机?柯达能超过苹果吗?这条战线拖到哪里才算完?”
最后王兵给出结论:企业转型要立足于自身的成本结构和知识产权结构,而不顾自身结构特点、追赶时代潮流的转型不会成功。在他看来,如果能把柯达的转型解读透彻,很多商业原理其实与人们的一贯想法并不一样。
- 相关新闻:
- ·君和印务:布局西南 逐鹿高端 2013-12-04 20:41:18.0
- ·柯达:黄色巨人复活 变身图文印刷小巨人 2013-12-02 13:41:58.0
- ·胶印印刷的春天在哪里 2013-12-02 10:12:52.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