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一个24小时书店的样本解读
2014-06-10 10:46:33.0 来源:北京商报/陈杰 李博含 责编:刘晓燕
- 摘要:
- 郑州“书是生活书店”近日表示将在每周五、六通宵营业。作为全国第七家宣布加入不打烊阵营的书店,这家因资金压力刚刚迁址的书店首夜运营便遭遇冷清开场,实体书店借力“24小时”吸金还需量力而行。
“整晚营业带来的新增读者中,购买图书的仅占半数,而每本书仅能赚售价15%-30%的利润。”秦博给北京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店内有3名店员,工资约为1800-1900元,加上水电、房租等成本,每个月支出就要有6000-7000元,即使按曾经最高的销售额1万元计算,利润也很难支撑日常开销。
尽管每月都要赔几千元,秦博并不担心书店再次面临搬家困境。“现在的社区非常欢迎我们,希望有一个文化空间。”在街道办和社区的帮助下,新店减免了不少租金,最让他感动的还是来自于读者的支持,“有读者特意跑过来跟我说,做独立书店不容易,祝福‘书是生活’能够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转型24小时还需量力而为
24小时书店并非新鲜事,两年前,全国首家24小时书店——大众书局上海福州路店便开启了“不打烊”帷幕。细看此次跟风的24小时书店,高调转型的外衣下更多是借“24小时”噱头进行营销,杭州新华书店仅有“店中店”、书是生活与合肥“纸的时代”书店仅在周末一或两天不打烊运行。
在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董谌谞看来,此次书店扎堆“24小时”很大程度上是“拍脑袋”的结果,“三联开了我也能开”。“全场24小时未必能带来全场效益,这些书店就选择开短一点、开的范围小一点,对外同样可以说这是一家24小时书店,贴上流行标签。”
董谌谞表示,书店转型“24小时”需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量力而行,否则仅仅有品牌效益,难以支撑后续发展。“大环境是所在城市,小环境包括周边物业形态、书店饱和程度等。”以上海为例,夜生活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夜间消费潜力巨大。
《2013年度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39%,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实体书店本身并非朝阳产业,‘24小时’并不是颠覆性的创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直言:“‘夜读’不符合生活规律,24小时营业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实体书店还要其他业态扶持才能盈利。”
- 相关新闻:
- ·北京首家民营24小时书店将亮相 2014-05-16 11:06:34.0
- ·杭州第一家24小时书店来了 2014-05-13 09:10:57.0
- ·聚焦:各地24小时书店一拥而上藏隐忧 2014-05-08 09:43:15.0
- ·冯骥才:书店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场所 2014-04-28 09:21:36.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