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历史源流与发展
2023-02-09 00:00:00.0 来源:神州翰林院 责编:覃子喻
- 摘要:
- 金陵刻经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著称“金陵本”,蜚声中外。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金陵刻经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著称“金陵本”,蜚声中外。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历史源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晚于公元7世纪初(隋代)。其发明和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书籍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信息知识的传播,推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雕刻技艺、简帛制度、笔墨纸张的应用,以及浩瀚的典籍,都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明代学者胡应麟说:“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见《少室山房笔丛》),概述了雕版印刷的起源和发展。
据记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金陵刻经从江南的一个小作坊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雕版印刷体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江宁织造曹寅,奉旨制造一批精美经卷。同治五年(1866)创立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与佛教典籍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南京金陵刻经处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印刷中心之一。并延续至今。
二、技艺特征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刻印流通的经书,刻印精工考究,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所刻经书多为小方册线装本,其版式上下天地头的宽度以及中缝齐线,均有一定规格。所刻经书形成了宗教性、艺术性、文物性兼具,独树一帜的刻印风格。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刻本统一开本,为每筒页20行、每行20字、用老宋字体,成书长25厘米,宽16厘米,内页天头6厘米,地脚2—2.5厘米。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刻印本不仅不是简单的翻刻,而且还统一加句读、分段落,以便于读者理解。
三、主要工序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刻版、印刷与装订。一是刻版:将棠梨木板版面按规格大小切割,制成板状,涂一层菜油(可使木质疏松,易于雕刻),然后发刀(刻字的左边),再挑刀(刻字的右边)。要求底样全用老宋体字,“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钩如皂剌,捺如锹”。“发刀深透,挑刀快速”。二是印刷:将经版放在托版上夹紧,帚子将墨汁均匀涂刷在经版上,将宣纸覆盖其上,用擦子在宣纸上反复压擦、揭下,印刷完成。四是装订:将印好的内容按页码顺序排好装订成册,成为经卷。
四、传承意义与价值
从活字印书的发展历史看,活字印书经历了木活字、泥活字、锡活字、铅活字和木排印刷等阶段。历经沧桑巨变,金陵刻经处不但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艺,还储存了十二万五千片的经版,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汉文佛教经版收藏中心。这里不仅珍藏了鲁迅先生为母亲过寿所雕版的百喻经,还有康熙年间的经版。还收藏了大批有价值的佛经版,它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在学术界亦占有重要位置。南京大学的印刷史课程、上海复旦大学的古籍版本课程,都有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内容。国外的印刷史研究专家学者也常来参观,他们称赞金陵刻经处是“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馆”。
五、保护措施
在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政府、文化部鼓励和支持刻经处能够及早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但刻经处态度比较慎重,认为刻板学徒时间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现代年轻人比较浮躁,难以静心学习。为此,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联合,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设了专门的非遗课程,建立传承人工作室、传习所等。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