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毕昇如何站上时代的风口?
2023-06-08 11:47:59.0 来源:羊城晚报 责编:覃子喻
- 摘要:
- 北宋时期,大国工匠辈出,推动科技创新亮点频频。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宋代有了升级。其中的印刷术,由雕版走向活字,对于文化传播的世界级意义不言而喻。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在一千年前是个小人物,但却是影响千年的大人物。
北宋时期,大国工匠辈出,推动科技创新亮点频频。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宋代有了升级。其中的印刷术,由雕版走向活字,对于文化传播的世界级意义不言而喻。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在一千年前是个小人物,但却是影响千年的大人物。
关于毕昇的记载很少。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描述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其中两次提到毕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毕)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只言片语中,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毕昇是个平头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在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死后,沈括的子侄得到了他的活字板,作为传家宝收藏了起来。
那么,毕昇从事什么职业?家世怎样?他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动机是什么?沈括又是通过怎样的机缘了解到毕昇的活字板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印刷术发明以前,手抄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发展成为名曰“佣书”的产业。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带动下,读书写字的权利和能力从贵族阶层向士阶层乃至平民阶层延伸,士阶层为了实现理想,在游学期间就开始抄书。两汉时期,世家大族深受经学思想熏陶,书香门第形成。他们有经济实力,对读书的渴求更强烈,单靠自己抄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便乐意出钱雇人抄书,这种私家抄书的风气越发普遍。而抄书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抄错。扭转“抄书”风气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雕版印刷,让书籍的复制速度大幅加快。元稹曾为《白氏长庆集》写序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到了北宋时期,雕版印书更是蔚然成风,数量惊人。
不过,雕版印刷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印一本书,刻那么多板子,雕刻工人费眼费力,相当辛苦。一块板子,如果有一个字错了,或者要改动,那整个板子就作废了。如果一本书不再加印,全套板子也就作废了,没法重复利用,存放又占地方,造成巨大浪费。比如北宋初年刊刻的《大藏经》,一共五千多卷,一共刻了十三万块板子,花费十二年。
活字印刷能在北宋应运而生,成全毕昇的历史定位,离不开“稽古右文”的社会大环境。宋太祖立志“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也曾说过:“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宋真宗写过《劝学诗》。宋仁宗更以文治著称,组织编纂《新唐书》《新五代史》,诗词、古文和理学都有了长足进步。北宋历代皇帝主张尚文抑武,自然会带动朝野上下形成不学无术为耻的社会共识。
北宋王朝从笼络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考虑,大幅增录进士,年均录取量是唐代的十四倍。有研究表明,北宋官员的经济待遇相当于汉代的十倍,唐代的两倍多。这样的高收入,使他们有条件摆脱“稻粱谋”,专注于读书、写书与文化传播。北宋决策层还重视图书事业。大量收集散落民间的古籍,组建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开展图书管理和研究,尤其作为官办图书馆的崇文院,藏书多达八万多卷,学科覆盖面广泛。
对于科技人才和科技发明,北宋决策层是欢迎的。冯纪生进献火药的制作方法,得到皇帝赏赐。高宣制造了八车船,得到官府的表扬。沈括业余研究天文历算,朝廷干脆调他去做提举司天监,专门负责观测天象、编纂历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种激励导向为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毕昇不知不觉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