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网印刷如何突破瓶颈之设备篇(cpp114观点)
2006-11-28 00:00:00.0 来源:中华印刷包装网 刘莹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中华印刷包装网 刘莹
网印近年来在国内可谓是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虽然它与其它多种印刷方式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生产效率低、耗材污染大、套印精度差等等。但是近年来工业的迅猛发展各行业需要这种具有更广泛包容度的印刷方式,它的存在恰恰是迎合了这种要求,将印刷的领域拓展得更宽,所以这种技术也理应得到与胶印、柔印等主流方式相平等的发展机会。
其实这种机会丝网印刷并不会缺少:市场经济下这种生产方式在各种档次的印刷厂中都在不断应用,自然对于它的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只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它并没能得到更多科学研究领域专家的重视。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市场“千呼万唤”,一方面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如果我们能够明确一下:市场是科技生产力的导向,那么或许可以放下架子,真正深入行业内部研究。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此次宁波网印展会中出现的新技术,在这里想为大家探询一条突破瓶颈的道路。首先来了解一下丝网印刷设备中有哪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卷对卷的设计思路
丝网印刷长久以来受困于生产速度低、基本无法胜任大批量的规模化生产,更不要说与胶印机每小时高达十万印量相媲美。不过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胶印等主流印刷方式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从平压平、到平压圆、一直到最终的圆压圆方式,另外由承印物由单张纸变为卷筒纸也是不小的进步,印刷生产效率随着这些改进不断突飞猛进向前发展。而反观丝网印刷,现在普遍说来还是采用平面、单张纸输送方式,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那么速度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要求。要想“治标更治本”,只有改变基础的机械设计思路。而有了胶印机在前面做出的良好榜样,丝印设备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卷对卷”其实就是对于设备中收、放两部分而言的,由卷筒承印物开始,结束又将成品成卷存放。这样不仅中间环节节约大量时间,就仅是印后包装等环节也是受益非浅。总结“卷对卷”现在发展的机型,主要包括两大类:
(1) 卷对卷方式下采用平压圆完成生产。a 如今国内出现的此类机型中较为先进的会采用真空承印滚筒来适应丝印的多种承印物;b 在传递环节为了控制张力会设有真空运送带并附有可变真空吸附运送装置;c 另外由于这种印刷方式速度提高很多,所以高速运转下要完成套准等精确定位还会配有记录电眼,这种装置的加入可帮助完成多次重复印刷;d 在其特殊印版—丝印网框上加入了纵横方向微调准装置,定位更加准确;e 为了便于清洁,很多机型还增加了网框电动上提功能(基本上在500mm左右);f 刮墨刀压力保留一贯的气动调节方式,并通常在0至30度之间还可实现机械调整。
一般说来这种机型有如下重要指标:印品最大幅面在1000x750(mm);印刷最大速度在1000 m/ h;丝网框架最大外形尺寸1450x1200(mm)。以上数据仅是一般设计,某些厂家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做出调整。
(2) 卷对卷方式下采用轮转方式。轮转网印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速且印刷精细.并且可以和柔性版印刷凹印、胶印及凸版印刷联机生产,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它的基本设置类似于平压圆丝印机型,此处不在赘述。但是可以推测到印刷压力会进一步减小,这样就为继续提高速度提供了可能。这种机型突出了网印墨层厚实的特点,现在已经在高档包装、有奖证券等领域推而广之。
两种设计上的共有特点:作为后期增加的收卷配置,势必就对承印物迅速干燥等情况做更高的要求。比如06宁波国际网印展中,有商家已经在每一个色组后加入了一套干燥装置,这种设施可以增加印刷颜色而不会对质量产生任何影响,理论上甚至可以对油墨颜色数量不设上限(当然这与油墨还存在很大的关系),最终的成品收集也不存在问题。
另外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都可以扩大丝印承印物种类比如布类,特多龙,PVC,铝箔最高厚度可达0.5mm。这些材料的厚薄、张力均不相同,但采用上述两种方式的机型可以基本满足这些不同种类的印刷,虽然每台机型价格会高一些,但是如果与满足多种功能而购买很多机械相比,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前期经济投入,所以长远来看,此类机型的性价比会更高些。(Trancy)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