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成就“钰”辉
2007-04-16 00:00:00.0 来源:印务资讯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访湖北知音印刷厂工程师、高级经营师、生产科长王学钰
王学钰,男,生于农历1949年6月,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人,中共党员,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历任供销社会计、部队军需给养员、印刷厂车间主任、技术科长等职。系中国科学发展研究院院士兼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文管理科学研究院院士、中国现代化管理科学研究院院士、中华全国职工技术协会会员、湖北省印刷协会会员。现任湖北知音印刷厂工程师、高级经营师、生产科长。
湖北知音印刷厂生产科长王学钰王科长经常说:“能与印刷结缘,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从当初的拣字工,到后来的生产科长,再到现在成为发表过无数篇论文并在国际上获奖的学者。一路走来,是印刷给了他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无数次的挑战机会。今天,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探访了王学钰科长这一路的酸甜苦辣……(以下王学钰简称王,记者简称记)
记:王科长,谢谢您接受采访。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知音印刷厂的情况。
王:湖北知音印刷厂1951年建厂(前身为湖北省钟祥市印刷厂),现有职工26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多人,主要从事期刊等印刷业务,年产值达4300多万元。
九十年代,挂靠知音杂志集团,更名为湖北知音印刷厂。我厂以此为契机求发展,扩规模,上台阶,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更新设备,新增海德堡四色机、北人四色机、胶轮机、双面机、双色机、单色机、骑马联动机、折页机、胶订机、覆膜机、三面切书机、程控切纸机、订书机及其他辅助设备等20多台(套)。企业十分重视管理,提高员工素质,抓产品质量,完善客户服务,现有《知音》、《知音海外版》、《打工》、《良友文摘》、《中国监察》、《湖北国税》、《当代老年》、《读写算》等10多种期刊印制任务。企业已形成一个以设计、生产、加工、质量、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高素质、高效率的企业团队。
记:据说您是从部队退伍的,那当初您是怎么选择参军的?在部队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家中身为长子的我,为尽早减轻家庭负担,1964年初中毕业后就读荆州地区财经干部学校的供销会计专业。1965年毕业,从此踏入社会。
经单位领导同意,我报名参军。初检结果体重差二斤,军医复检时,他们说我:“这小鬼挺灵气,到部队当通讯员蛮好”。就这样,我参军了。
部队是所大学校,我文化和素质的提升、广泛兴趣的爱好都是在部队养成的。每周连队的黑板报熏陶了我对文学和绘画的爱好,服装缝纫剪裁、摄影、收音机安装都是在连队学的。
少年时代艰辛生活的磨砺,培养了我勤劳简朴、脚踏实地的性格;部队严格的组织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造就了我严谨、自律、奋发、向上的品质,这些都令我一身受益。
记:退伍后您怎么选择到印刷厂的?
王:1969年2月退伍后,本来是安置在武汉交警系统上班的钟祥县(现与改为市)的退伍老兵,由于指导员阴差阳错,把我们的档案全带回了钟祥,县安置办没了辙,说了一句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结果我们这批战友全都回到了农村。
我算运气好的,经亲戚介绍分配到印刷厂工作。在印刷厂,我当过拣字工、书报拼版工、零杂件排版工、装订工、铜锌版制版工、胶印照相分色制版工、丝网印刷工、胶印印刷工、彩印车间主任、技术科长、生产科长。在印刷厂这一干就近40年,由一个19岁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步入到两鬓斑白的老人。可谓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
记:从退伍兵到现在你拥有工程师、高级经营师、高级研究员、院士等职称。但是在印刷厂里您的职务是生产科长。按常理,好像职称和职务不太对称。您是怎么想的?
王:参军前我的身份是国家干部,退伍分配到印刷厂工作,直到92年市人事局同志来厂让我转干,我才知道干部身份丢失了20多年。
职称与职务的不对称,放在学校或是医院学术密集的单位,不用说肯定会有较大变化发生,放在县城的地方国营小企业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我这人言辞短少、不爱张扬、憨厚实在、还带几分固执,当领导确实不是块材料,所以我根本就没有往那方面想。
记:是什么事情让您深深的认识到知识才是立足之本、知识才有力量呢?
王:印刷业的迅速发展和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时刻震撼着我,合不上印刷发展的节拍,就会被这个时代淘汰。我深深认识到知识是立足的根本,为加强自己的理论和技术知识,我在工作学习两不误的情况下,坚持修完武汉大学的行政管理专科,并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了印前、印刷、印后工艺的系列教材,使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施展发挥和充分运用。
记:在从事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上总有困惑的时候,您是怎么处理的呢?让您特别记忆犹新的事是什么?
王:这件事过去快20年了,现在想起来仍记忆犹新。那时厂里刚引进一台双色胶印机,市委、市政府为了宣传钟祥,让海外侨胞了解钟祥,决定由我厂承印10000本13张画面的钟祥风光彩色挂历。结果在印刷的过程中遇到始料不及的问题,即印“宫塘荷花”这幅画时,印完黄红两色后,再印蓝黑色时出现套印不上的现象,如果印下去,就会全部报废,这对一个县级小厂来说经济损失是无法承受的。当时我和技术人员凭一股倔劲,找资料、查化工辞典,分析油墨、燥油的结构成份,找出原因,确定采用双色机一边过碱水,一边套印的办法,终于,10000本挂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受到上级好评,成功的喜悦至今难忘。
记:您的学术论文国内外获得多次殊荣,有哪一项是您最珍贵最难忘最欣慰的?
王:自《手工丝网印刷技术》一文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为优秀科学技术论文,并获得进入国际全球信息网介绍后,美国美利坚科学名人传记学会在全球信息网看到我的论文摘要,调阅了我撰写的全文,寄来提名我为“千禧年世界科学名人”的函件,我深感意外,“春天一份耕耘,秋天一份收获”,这话千真万确。
记:您觉得人的一生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应该有怎样的精神和品格呢?
王: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人格言宝典》一书,书中收录有我的三段话:“人的可贵在于肯定自己,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所以生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先认清自己,意识到本身的缺点和优点,然后积极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永远向前进!”;“在脚下每一寸土地上平凡地耕耘,取一种平实自然的姿态去工作和生活,怀一份厚重和真诚去面对责任,那么再平凡的日子,也会有鲜花在这里开放”;“要想让社会承认自己,首先必须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取得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正是这三段话左右着我的昨天、今天、明天。
记:对不起!冒昧的问一下。从您的出生年月上推断您今年是58岁了。按照现在的观念,正值一个男人一生最鼎盛、最成熟、最有经验的时期。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您有什么样的设想呢?
王:我最想做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能进学校讲讲课、圆老师梦。每当对车间、部门职工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授课时心情就特别愉快,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当老师是我的理想。
另一件事是退休前能参加一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科技会。去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会,我的一篇论文被确定为本届论坛100篇交流论文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参加,觉得很遗憾,再有机会我一定会参加。
记:您经常看我们的杂志吗?对我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印务资讯》有着强烈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每期必读,从中受益良多。《印务资讯》她时代气息很浓厚,是大众的一个交流平台。
记:希望您经常给我们写一些印刷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文章,与广大读者交流。
王:让我在这个平台上有机会表述自己的体会,这是你们对我的关注和抬爱,谢谢了。
记:王科长,非常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
结束这样一段采访,我们被王科长对印刷的深深热爱所打动。在王科长眼里,是印刷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同样,他也谱写了印刷精彩的一页。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王科长还将在印刷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续写属于他璀璨的印刷人生!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