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多元化战略跨度超出想象
2007-05-09 00:00:00.0 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陈亮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从传统胶片、数码相机到生命科学产品、化妆品生意,富士多元化战略的跨度超出了想象。
2007年4月18日,苏州工业开发区迎来了一位新客人,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的富士胶片印版(苏州)有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大典,这也是继7年前在北京组建富士星光工厂之后,富士胶片在中国重金打造的第二个印版生产基地。
这种南北呼应的格局显示了富士胶片对中国市场的热切期望。“中国是富士胶片唯一建立了两个印版生产基地的国家,中国的纸制传媒和商业印刷未来将持续高速增长,在富士胶片印刷事业的全球版图中,中国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专程赶来参加开业典礼的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兼印艺系统总部全球总裁井上伸昭说。
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富士的认识依然限于其胶卷、数码相机等产品,而事实上对于今天的富士胶片而言,印版材料的重要性正日益超过大众消费品,成为公司的利润支柱之一。目前,在中国印刷事业最发达的广东地区,富士版材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在全国主要发达城市占有率也都超过了30%。
根据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公布的截止12月底的2006财年第三季度报告,财季内实现销售收入60.72亿美元,其中影像业务收入为14.48亿美元,仅占总体业务的24%。另外两块主业,信息产品和文件处理业务,则分别占据了37%和39%的比重。
显然,这也是去年10月份富士更换企业标识,将绿色的六角形取景框从标识中去掉的原因。问题是,业务日趋多元化的富士,能够重现当年胶片时代的辉煌吗?
影像进退
对于任何一家传统胶片时代的光学厂商来说,数码大潮的到来都无异于一场暴风骤雨的洗礼。爱克发倒下了,柯尼卡美能达将相机业务出售给了索尼,柯达依然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尼康、佳能都先后停产传统相机,将重心全部放到了数码业务上。仿佛战后的土地,整个胶片产业都是一篇凋敝景象。
“这就好像钢铁公司突然被告知,新的材料已经研制出来,世界上再也不需要钢铁了,企业等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4月中旬,富士胶片中国区副总裁徐瑞馥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说,“当时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是非常严峻的,所以企业必须再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胶片行业的寒冬已经降临,富士也未能幸免。以富士胶片2005年中期结算为例,从2005年4月到9月,公司销售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但营业利润却同比减少了40.8%。
其实对于数码替代胶片的趋势,富士早已有所预料。早在1988年,富士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带存储卡的民用数码相机“FUJIX DS-1P”,1998年富士还推出了世界上首台拥有百万像素级CCD的“FinePix700”,像素达到了150万。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胶片业务衰退的速度之快,还是超乎了富士的预料。
为了挽救富士胶片这块金字招牌,2000年就任富士胶片株式会社第七任社长的古森重隆,启动了富士历史上规模空前的重组行动。这次战略重组横跨了2005、2006两个财务年度,总支出高达16.9亿美元。削减胶片业务是富士这次重组的核心内容,“因为胶片市场整体规模缩小,使得公司内部原有的感光材料制造规模已经和市场容量不匹配,因此必须关掉多余的生产线,原来生产线上的人员也要进行重新调整。这就是公司此次战略重组的主要内容。”徐瑞馥说。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