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世界书展之父:中国出版业不会吆喝
2007-09-03 00:00:00.0 来源:北京商报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彼得·威德哈斯其人(资料图)
彼得·威德哈斯(中文名:卫浩世)出生于1938年。青少年阶段他离开德国,在欧洲展开一段长期的自我放逐。期间,他做过书店学徒,到印刷厂去当学徒,后由学徒而进入出版业。之后,他结束了这段疯狂的求索之旅,决定重回德国。
1968年,彼得·威德哈斯加入法兰克福书展,由展览部的一个助理,被派驻南美后又回到德国。
1974年开始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一直持续25年,他成功地与各种强势文化周旋,把法兰克福办成一个书展中的书展,并且尽可能地从平等的立场,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语言与文化,被誉为“世界书展之父”。
2006年2月,彼得·威德哈斯著作《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出版,他娓娓诉说法兰克福书展从始至今600余年来的伟大变革,充满了知识性及许多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我来中国九次了,但是我只会说两句汉语‘你好’、‘干杯’,中国的出版社在法兰克福书展的表现是不会营销,把书放在书架上,而不把相关资料翻译成英语让国外商人了解。”在2007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曾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25年、现任国际书展联盟主席的彼得·威德哈斯侃侃而谈。
中国出版业不会营销
在8月30日下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灵感与创新“蓝色沙发”之德中文学对话活动结束后,国际书展联盟主席彼得·威德哈斯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在中国出版贸易逆差很大,德国、美国、荷兰和中国的出版贸易逆差为1:100。是中国出版人没有渠道了解国外出版界的需求呢,还是中国的好书外国人不知道呢?
对于此问题,彼得有自己的看法。“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来参展的中国出版人越来越多了,对于这样大的书展,有不少中国出版人带有试水的好奇,只是把中国书放在书架上,相关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比如说没有把书的相关简介做成英文资料,让国外书商多了解。”
他认为,现在中国的出版界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关键在于做好参展准备,把中国参展书籍做好英文资料,学会主动出击,采取攻势,面对面和国外书商洽谈,这是中国出版界目前最欠缺的。
要在国外多创办出版社
要改变中国出版界贸易逆差的状况,参加国际书展是输出书籍的重要渠道,在国外建立出版社也是不错的路子,彼得先生认为:“中国的出版社在伦敦、纽约都有分公司办事处,这是很好的输出渠道。”
“我知道几个中国作家的名字,中国的中医、哲学等书在德国很受欢迎。”谈到和国外书商的合作,彼得觉得和国外书商不仅要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还要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据了解,在2006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版权交易首次实现顺差,共签约版权输出合同1096项,比2005年增长98.2%;版权引进合同891项,比2005年增长6.7%,版权输出与引进之比为1.23:1。谈到对今年的图书博览会的看法,彼得先生的话是“很活跃。”
德国的出版贸易在美国也是逆差,“美国人不关心其他国家的文化,德国的图书信息中心在美国图书市场的艰难环境中主动出击”。
语言屏障不是借口
在世界上说汉语的人口很多,但说汉语的国家不多,和西班牙语比,中国的语言显然处于劣势,说西班牙语的有40多个国家,西班牙书籍对外输出有着天然的优势。
“我九次来中国,曾经下决心学好汉语,但是我只学会了两句话‘你好’,‘干杯’。”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彼得也深有体会,在生活中他的前妻和他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
而且彼得和中国出版商进行交往时发现,无论多熟的朋友,这些中国人表现得都很客气,“我摸不透这是不是把我真的当成了朋友,既然大家是好朋友,为什么不放松随意一些?”
虽然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不同是影响中国图书出口的一个因素,“但这不是借口,中国人要主动出击,把精力投入到国外图书市场的开拓上。”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