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命名为“王选星”,王选风范长存天地间
2008-02-15 00:00:00.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编:余建良
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通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913号小行星,已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选星”。2月13日,是王选先生两周年忌日。让我们仰望星辰缅怀一代科技学人的光荣——
“只要我们还读书看报,就不应该忘记王选。”2月13日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院士逝世两周年纪念日。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在他的努力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并进入日本和欧美西文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小行星以“王选星”命名
为了褒奖王选杰出的科研成就,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通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913号小行星,已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选星”。
1月31日,九三学社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方正集团联合主办了“王选星”命名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命名仪式上说,用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是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赞誉。“王选星”的命名,既是国际社会对王选所获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人们对王选的最好缅怀和纪念。“王选星”的命名不仅是王选的光荣,也是九三学社和中国科技、教育界的光荣,是炎黄子孙的光荣。
参加命名仪式的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则表示,“王选星”的命名,是对我国出版界和科技界的极大鼓舞。这必将成为新的动力,激励人们继续沿着王选的方向,追随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据介绍,“王选星”的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根据惯例,小行星的发现者拥有命名权,但必须得到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批准。以人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旨在表彰被命名人士在科学、教育、文化、慈善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命名一旦获得批准,将成为天体的永久星名。
王选院士的夫人陈堃銶教授也在仪式上向主办单位赠送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选文集》(修订版)和《风范长存——怀念王选院士》两部书籍。陈堃銶教授表示:“感谢大家给与王选这样高的荣誉,这一荣誉不只是属于王选个人的,应该属于艰苦攻关的整个集体!”“‘王选星’将照耀和鼓舞着年轻一代继续创新,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印刷界人士怀念王选
“如果说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我国第一次印刷技术革命的话,那么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就是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原国务委员张劲夫2002年曾撰文评价激光照排技术。
“王选是中国印刷业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印刷走过的路永远不能忘掉王选的功绩。”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顾问沈忠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沈忠康时任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副组长,因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国家印刷的重点支持项目,沈忠康和王选有长达6年时间的接触。
“王选是个非常有战略眼光和市场眼光的科学家。”沈忠康说:“我们过去的学者,特别是大学教授,都着眼于学术理论,重视写论文、评职称,科技成果很少能商品化、实用化。而王选走的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路子。作为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不是为了评教授评院士,而是为了改造一个产业。他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印刷业,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印刷业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化,王选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
在中国印刷博物馆,陈列着我国最早的一台汉字激光照排机。中国印刷博物馆原副馆长魏志刚告诉本报记者,这台设备的创意构思和关键改进,王选起了很大的作用。魏志刚说,这台机器的生产厂家是当时的杭州通讯设备厂。当时报业印刷普遍采用报纸传真机,但报纸传真机的录影灯达不到激光照排的要求,为此王选创新地想到用激光代替录影灯,并想出了由四路激光代替一路激光的办法。在王选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中国人自己创新开发的第一台激光照排机终于问世。
魏志刚提出应该从三个方面学习王选。一要学习他的创新精神。二要学习他产业化的经验。他不但创新地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而且发展经济实体,使这个成果产业化。三要学习他的思想品格。他几十年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坚持不懈地搞科研,还不断发现和提拔人才。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