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价震荡催化出版转型
2008-02-26 00:00:00.0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责编:张奕波
纸张供应紧张、价格只升不降……近一年来,纸价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出版业讨论最多的话题。据业内人士估测,尽管上涨幅度近20%,但成本推动、供应缩减、供小于求等原因仍会促使纸价在未来两年内保持走高趋势。不少出版社向纸张供应商支付预付款囤纸,一些出版集团因纸价上涨而增加的成本达到了几千万元,有的出版社、民营书商甚至拿着现金到纸厂排队等纸……在纸荒的震荡下,出版业似乎正陷入恐慌之中。但翻看硬币另一面,也有人认为,通过纸价风暴的洗礼,出版业也将借此修炼内功,专注于产品转型、管理转型,并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推动产业转型。
产品转型:放缓书业滞胀
“由于成本加大,对于今年的图书选题,出版社现在是采取‘保一批、缓一批、停一批’的政策。纸价上涨影响到了重版和常销书,一些出版社目前采取‘死扛’政策,正好可以压缩一批平庸选题。”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如此感慨。“死扛”表面上是一种消极应对的措辞,然而在“死扛”过程中若能够使一批重复选题、同质书远离市场也未必是坏事。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则表示,虽然目前人民社还没有压缩选题的计划,但会进一步优化选题,为大众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图书。
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同质类图书是库存积压、书业滞胀的主要“元凶”,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纸价上涨催化了出版社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了对平庸选题、同质选题的淘汰率,有助于出版社策划好选题、出版好图书,减少材料涨价带来的负担。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将在2008年对部分发行量过小的助学类图书进行整合,把产品做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行部经理李亚峰告诉记者,此前,各社的选题委员会更多是从内容角度论证选题,在优质选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所谓的审查往往流于形式。目前,纸价上涨的压力直接与经济利益相关,审查选题时开始强调经济因素的考量。尽管这并不是选题优化的有效途径,但却从反向推动编辑部门挖空心思考虑选题的含金量,避免大量资源的浪费。
除了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纸价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产品研发速度,压缩了图书印量。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汪继祥坦言,集团因纸价因素增加的成本达到了3000万,为了消化这部分资金,集团也在考虑对图书结构进行优化,如放缓部分高档装帧图书、专著类图书的出版速度。北京弘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编辑贾洪君表示,在成本增加之后,很多靠铺货来抢占市场的图书就会改变策略,单品种起印的数量和后续补货的数量会有所压缩,各公司对于自己图书的库存以及退货也会加强控制。
作家出版社副社长扈文建在年初本报主办的营销创新论坛上提出,纸价上涨对于净化正版图书市场、打击盗版书有“意外帮助”。他说:“在生活中可以发现,盗版书减少了,但这并非主动减少,而是被动减少,因为很多被关掉的小型造纸厂几乎都是盗版书的纸张供应商。”由此,不但读者购买到一些质量低下、跟风图书的机会减少,被盗版书干扰的机会也将大大下降。
管理转型:从粗放到精细
一场“书业暴风雪”后,纸价上涨带给书业的不单是微观选题、产品结构的优化,还促进了出版业由粗放到精细管理的转型。李亚峰分析,纸价现象的背后,出版社内部成本管理、机制创新、上下游产业链条整合和利益调整等方面也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部主任商鸿业表示,合理确定印数是节约成本的关键。出版业应该借纸业从定性、粗放式管理到定量、精细化管理过渡。很多出版社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用数据和财务报告来做决策了。据介绍,确定重印数时,该社更倾向于利用量化的分析手段,由社领导、发行人员、编辑人员群策群力决定,将前面所有印次的总印数和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多问几个问题,例如,总印数是多少,每个印次之间的间隔,每印次的印数,退货的情况如何,当前订货的情况,然后再决定重印的印数。
面对纸张涨价,在生产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一些国有和民营出版机构都在不断地探索着转型的“密码”。唐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曲波曾透露过一个出版社不太关注的事实:常规的印刷品是固定开本印刷品,印刷效率在56%左右。这意味着,即便是最好的设备,利用效率也不过在56%,而唐码可以使运行效率达到95%以上,这需要包括加工产品、设计、设备保障等所有的环节的后备保证。除此之外,由于大型超市卖场本来就是很随意的购买场所,没有严格限制,这就给很多大型书城不太愿意接受的小开本、不规则开本图书以生存机会,印刷纸张的边角料就发挥了作用,唐码“将这些环节充分利用起来,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