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改革开放30年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什么
2008-03-03 09:43:24.0 来源:新华网 责编:张奕波
在这样的时刻,中国选择了改革,选择了对外开放。只有改革,才能把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入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只有开放,才能将自己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才能有效吸收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和其他文明成果。
30年来,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开放,也和整个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一样,将自己放在世界出版格局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们兑现了承诺,整个出版产品市场都已经向世界开放了,与国外同行有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外合资、合作的印刷、发行、出版企业有2500多家,形成了共谋发展的格局。
30年来,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实现了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加快自己的发展。如果说1986年我们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标志着中国出版业正式向世界敞开大门,到现在已经经过了20多年。近几年,我们每年参与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书展、书市,宣传、展示和推介中国图书产品,以产品带动文化走出去,以市场竞争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法兰克福、巴黎、纽约、莫斯科等一些大型书展上,中国都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年均增长58.6%,到今年进出口比例由10年前的15∶1缩小到去年的5∶1;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图书出口达730多万册,是进口的两倍;报刊出口达到400多万份,发行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增长62.4%;“走出去”的渠道日渐多元化,国际书展、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境外办社势头很好,国际竞争实力日益增强。
新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利用,初期主要表现在生产手段和管理手段上,新技术触及内容,即出版的数字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05年以来,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趋完善,数字出版理念正在形成,数字出版形态更加丰富。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200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15.9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200亿元,5年间产值增长超过了10倍,并将跻身今后的出版主流。现在预计,今年我国50%以上的网上书店会销售电子图书;到2010年,90%以上的出版社将出版电子图书;2015年,中国电子图书的销售额会达到100亿元,贡献的利润将达到全部图书的50%。
我们逐渐认识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发展、创新,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艳的旗帜、最神圣的使命;发展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创新是当代中国人民最健康的思维方式、最宝贵的精神状态。
商报记者:作为中国出版业的领导者,您从2002年进入新闻出版总署,经历了十六大以来出版业改革难度最大、成就也最大的时期,您觉得一个出版工作者从30年的改革中得到最深刻的认识是什么?
柳斌杰:我想说,经历了长期的思考,特别是出版改革实践对我们的教育,我们逐渐认识到以下四点。第一,出版和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产业属性,所以我们在改革中,清楚地将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同的出版传媒单位分别对待、分类指导,就是公益性事业也有解放生产力问题,经营性企业也有导向问题。我们必须用产业、产品、市场、贸易这些理念来经营文化,把文化产品生产当做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也必须注重公益出版的服务职能,对国家、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第二,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了深刻认识。“三贴近”是一个指导原则,出版业必须落实。我们搞出版也好,搞文化产业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近些年我们不惜代价地建设农家书屋,降低教材成本,减轻学生负担,保证课前到书,尊重知识产权,都是为人的根本利益着想。第三,贯彻科学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版传媒,产业体系庞大,涉及千家万户和多个形态,不可偏重一个方面,不能只顾一个时期,而必须用全局的观点、历史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既要生产当代需要的产品,也要为后世留下精品力作,传承中华文明。第四,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发展、创新。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艳的旗帜、最神圣的使命;发展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创新是当代中国人民最健康的思维方式、最宝贵的精神状态。应该说,经过了30年改革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发行体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从总体上看还未完全转变旧有的发展方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态式,改革开放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大力推动。
商报记者:2008年已经开始,请署长说说您的心愿吧。
柳斌杰:我希望今年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党的十七大既定的战略布局和方针政策,设计好全年的
新闻出版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亮点,取得新进展、创造新成果,彻底改变创意产业无创意、文化产业无文化、内容产业无内容的局面,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要从政府自身做起,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增加行政行为透明度,建设阳光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减少审批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三年内,使推荐的十几个出版发行企业中大部分达到上市要求,一半以上完成上市准备。
从今年起,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将不再限于几个试点单位、试点地区,而是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从今年开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都由政府免费提供,保证课前到书。
3年内,所有的国有发行企业,都要完成股份制改造,吸收民营、外资共同发展出版物流。
打破地域行政部门的界限,对有能力有实力的出版发行企业,鼓励其跨地域兼并和重组,壮大实力,争取5年之内培育几家综合性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主导中国出版传媒市场。大集团在市场的份额中占到70%至80%,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代表中国出版的形象。
几年内,吸引大型国有企业投资出版发行行业,组建若干股份制大型出版发行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运用政策力量支持新闻出版单位“走出去”,几年内,让我国的新闻出版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明显增多。
此外,“十一五”期间的目标要达到:我们的图书要有大发展,人均拥有量由现在的不到5册,增加到5.5册;报纸现在千人是85份,希望能接近千人100份;期刊现在是人均一年2册,争取达到2.5册左右;光盘现在人均0.5张,到期末增加到5张。这是需求,也是我们出版业的增长点。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政府的职责,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为全国64万个行政村每村建设一个书屋,配备图书1500册,报刊30种,音像制品100种,而且每年适当更新,彻底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问题。还有民族文字出版、全民阅读活动等也都要有新局面。实话说,想做的事太多了。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