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恒通:传承“国纸”第一人
2009-06-01 15:57:52.0 来源:浙江日报 责编:任蓓
【编者按:“你造的纸用在古籍修复上,也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做出了一大贡献!”这是日前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李大东副研究员对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棠云村袁恒通的高度评价。】
【我要印】“你造的纸用在古籍修复上,也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做出了一大贡献!”这是日前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李大东副研究员对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棠云村袁恒通的高度评价。今年73岁的老袁,造了一辈子纸。他出现在人们视野之前,有一个难题曾困扰着国内众多的知名图书馆和博物馆,其中也包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那就是修复古籍,却找不到相应的纸张。不久前,美国普利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刊主编罗南熙到老袁家参观后大为惊讶,他万万没想到在浙江宁波还能看到如此原生态的作坊。
小作坊连接“古籍库”
袁恒通家坐落在一条缓缓流淌的河边,沿河岸可以看到大缸、烧锅、料池等。他的家和作坊连在一起,像棚户搭建的,算不上像样的房舍。家中湿漉漉的,滤池、捣浆桶、抄纸槽,杂乱地分布,捣浆的石臼里戳着碗口粗的木槌,斑驳老旧,散发着原始的气息。他的手工纸就是在这样杂乱的环境里一张张抄造出来的。
外行人不大关注,其实,古籍娇贵得像个“贵妇人”,既受不了风吹雨淋,又耐不住冷热潮湿。娇嫩的“皮肤”遇到霉变、虫蛀、污渍、水渍、焦脆、粘连等伤害,身价就会大打折扣。而藏于深闺秘阁,“贵妇人”又多有疾病缠身,仅据天一阁1976年对馆藏8万卷善本普查显示:脱线的有2427册、虫伤的3017册、水迹霉变的574册,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给“贵妇人”疗伤,用现代纸,不符合“修旧如旧”的古籍修复保护要求;用古代纸,哪里去找?谁凭白无故会收藏古代纸呢?
天一阁博物馆李大东副研究员分析,宋以后,浙江是中国造纸的中心,而奉化的棠云村有着悠久的造纸历史。他摸到棠云村一问,村民们说:“现在造纸不赚钱,没人造了,有家姓袁的好像造些。”1997年4月的一天,李大东敲响袁恒通家门时,眼前的景象多少有些让他失望:简陋的设备,布满了灰尘,脚下的池槽干枯见底,作坊已近倒闭。李大东查看一圈,见工艺设施和生产原料很原始,具备生产古籍用纸的条件,他眼前似乎呈现出一线希望。
在袁恒通手上,造过绣纸、宣纸、寿纸、印刷纸、窗户纸等多种用纸,最能体现他技术水平的是贴金箔用的乌金纸,但这和修复古籍用纸还有很大区别。老袁人很随和,对李大东的想法,也很有兴趣。专家提出的纸张薄厚、颜色、配方和纤维构成等,尽管改变很大,都一一答应下来。为了让他增加感性认识,李大东还邀请他到天一阁翻阅馆藏古籍,给他讲古籍用纸的特点。在李大东的指导下,原料调配了不知多少次,配方改了又改,前后经过上百次试验,老袁终于拿出了修复古籍的专用纸。他同时还研制出了一种国内也是少见的,具有苦涩味道,能防虫,可用来修复古籍又适合画画的苦竹纸。
棠云能产修复古籍的纸,立刻引来国内外的众多专家,他们用十分挑剔的目光审视着这复古的“老货”。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全国纸质类文物保护专家奚三彩专程来到棠云,翻着老袁的纸高兴地说:“我走了好些地方,还是这里的工艺古朴、完整,造出的纸最好。”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两次到棠云考察,认为这里的纸适合古籍修复,她还把纸推荐给中山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宫爱东考察后当场定下10万张。
四处透风的小作坊,造出了稀罕之物,令专家们不得不另眼相看,他们也赋予老袁的纸一个新称谓——棠云纸。而令老袁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小作坊连接上了天南海北的“大机构”: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等地的专家先后来考察,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棠云纸”。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中国纸业正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型
美国纸质印刷报纸前景一片黯淡
调整和振兴——中国纸业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