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在改革中失却先机:发展遭遇政策瓶颈
2009-12-08 11:03:46.0 来源:必胜网 责编:乐轩
- 摘要:
-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社会、行业对出版业的评价,主要指标就是规模、体量,真正埋头做书的出版社很容易被忽略了。“总署提出‘做大做强’的目标,打造双百亿集团,我们是非常赞同的。但是,我们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到底是以什么为主体?现在,各地方出版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是必要的,但是到什么程度?多元化经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既然叫出版业,就应该以出版为主业,多元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推动或促进主业的发展,而不是冲淡主业。”张其友的话或许代表了诸多有着出版情怀的大学出版人的心声。
发展之思
10月末,第22届大学出版社订货会与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同城举行。10月末的厦门依然阳光灿烂,草木葱茏,正是长夏时节,而北方已是深秋,一派肃杀寒凉之气。这似乎映照了大学出版人的内心世界。
大学社订货会现场依旧流光溢彩,人流如织,人气并不输于同场的图交会,然而,“展场展示的是我们自信的一面,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困惑。”贺耀敏说。
大学出版论坛、全国大学社社长会等多场研讨会上,“改制后的发展”是频频被提起的主题词。在厦门的每天晚上,都有将近六七十位社长在一起聚会聊天,因为政策设计不明确,很多社长心中感觉前途渺茫。
2009年年底前,除有特殊原因的高校出版社外,大学社需全部完成转制任务。“改制对大学出版而言,会加速两极分化。”陆银道判断。我们知道,大学社前二三十位,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尤其是排行前十的大学出版社,拿出来跟社会上任何商业社相比,都毫不逊色,改制之后,将加快这些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大学社向市场进军的脚步。但同时,70%左右的大学社,本身规模小、资产积累少,所在区域也不强势,尤其是,特色不明显,没有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市场竞争的实力,“改制之后,他们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尤其是,很多小型的大学出版社企业化程度很低,第二批、第三批转制大学社的免税问题还没有解决,而向所属高校上交的税赋还在继续,各方面的负担,注定这一批大学社的发展不是坦途。
尤其是,国家和总署大力推动出版业的改革和重组,地方出版闻风而动,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组建了26家省级出版集团,“每位社长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面对一个强大集团竞争的无奈和无力,贺耀敏的忧虑是,“首先,市场,我们的许多优良客户可能在流失,可能在变化;其次,业务,大的集团有相当实力用于技术的创新和其他领域的创新,而大学社这一块的实力比较弱”。同时,大学社也将面临人才流失的威胁,“很难讲能把最优秀的人才都云集到你的麾下,不能要求我们的员工爱社爱到不爱钱的程度”。
对于生存在各个省区出版集团缝隙的大学社而言,最为可怕的,“是形成市场割据,‘军阀割据’。”陆银道说。“大学出版社在地方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压,是严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但是却发生了,还有人振振有词地讲它的合理性。”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学出版人表示。
“改制后,总署是想把所有的出版社推动成为市场主体,大学出版社不惧怕竞争,但是,市场主体的生存环境是需要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一位知情人透露,现在很多省级出版集团,要求下辖的省域发行集团消化本省图书的比例占了60~80%,“这样的规定是不利于图书市场大繁荣的”。
同时,大学出版人的担心是,“省与省之间形成战略联盟,形成更大的保护主义”。“以往地方成立出版集团,形成地方割据,把地方资源封锁住,如果集团与集团再战略整合,一个省、两个省、三个省形成新的壁垒,那将是新的灾难。”张其友的建议是,要阻止这种更大的市场壁垒的形成,真正促进图书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通,则“国家在政策层面一定要明确,可以战略整合,但市场行为一定要规范”。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