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在改革中失却先机:发展遭遇政策瓶颈
2009-12-08 11:03:46.0 来源:必胜网 责编:乐轩
- 摘要:
-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社会、行业对出版业的评价,主要指标就是规模、体量,真正埋头做书的出版社很容易被忽略了。“总署提出‘做大做强’的目标,打造双百亿集团,我们是非常赞同的。但是,我们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到底是以什么为主体?现在,各地方出版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是必要的,但是到什么程度?多元化经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既然叫出版业,就应该以出版为主业,多元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推动或促进主业的发展,而不是冲淡主业。”张其友的话或许代表了诸多有着出版情怀的大学出版人的心声。
被忽略的大学出版
要实现规模经济,则整合重组是最快的途径。尽管有实力的大学社早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在这场国家推动的造出版大船,产业的并购参股,出版企业上市的出版改革征程中,大学出版似已失却了先机。
名义上,部分大学社已经完成改制,但是,“现在这种改制,原则上没有太多根本性的改变,体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也基本没有变”。一位大学出版人哀叹,滞后的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只是挂了块公司牌子的改制,已经让“一出生就和市场贴得很紧”、让对手惊惧的大学出版在这场战略性的出版大调整中失去先机,一旦咄咄逼人的各地方出版集团、中央社出版集团兼并整合重组完毕,实力稍弱、没有品牌特色的大学社在接下来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就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如果坚持学校全资,维持‘一人企业’,大学社的重组、联营、上市就不可能开展,会远远落后于地方出版的发展,因为重组、联营、上市的标准就是股权多元化。”陆银道坦承,“大学社到底怎么办?我们也很困扰”。当然,改制带来的惟一红利,就是退税,让很多大学社的资金积累飞快加速。
应该说,地方出版社都是地方受新闻出版部门直接领导,整合是相对容易的;而大学社虽然也接受新闻出版部门的统管,但直接领导为高校,与教育部还有隶属关系,还有待于从上至下的观念变革和体制机制变革。现在看起来,最有利于实现横向、纵向兼并重组的是地方、或是部委下的出版社,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而言,都把出版社看作自己名下的资产,纵使经营困难,也不能被别人拿走。同时,作为大学教学科研宣传的窗口,大学校长也是非常不情愿大学社分离出去,他们并不希望出版社去走一条所谓“产业”的道路,而是在意出版社的服务功能。
“在大学社整合其他出版社问题上,关键是要涉及资产问题。资产怎么划分,利益如何分配,一系列的问题比较敏感而又复杂,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张其友表示。在他看来,大学社的发展之途并不是惟一的,可以做大,也可以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但是,要增强市场竞争优势,规模上还是应该做大”。
现在,大学出版人普遍感觉,新闻出版总署对大学社转制之后的发展决策是不明确的,“如果一定要从总署下一个文件,我感觉执行还是有困难的。”张其友体谅地说。
“105号文也已经给你了,不能说是没有政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表示。
但是,大学出版人呼吁,国家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因为“主管高校还是要听国家政策的”。如果政策方面还是模模糊糊,确实不利于大学出版以后的发展。
“就是一个国民待遇的问题。”陆银道呼吁,任何政策、方针都应该适合于每大板块,应该可以在大学社搞试点,做一个大集团的思路。“比如外研社,完全可以拿出来搞一个集团。我个人感觉,很多出版集团图书生产的力量都没有超过外研社。”
出版人的呼吁是,出版需要一种“顶层设计”,比如,中国出版规划十年,在这十年中,政策应该有连贯性。“我主张,大学出版有10~15%可以进入市场,管理层给他一个思路,走向广阔领域,股权多元化,上市;剩下80%,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退居学校,好好做学术书,做教材,不参与社会上一般书的竞争。”陆银道介绍,其实,美国很多大学社一年也就出三五十种书,十几个人左右,但确确实实在出一些可以传世的、对国家文化积累和科技进步有作用的学术书,这些书,大都是商业社不愿为之的。
“大学出版将来会分化,有的会继续扩张,有的不需要扩张。”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也如是表示。
总而言之,“改制了,运动员们都整装待发了,政策应该公平,市场规则应该公正”。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