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 产品
供应
求购
公司
资讯
展会
评论访谈专题话题印搜动态
国内国际环保视频产品导购
活动展会设备印品世界
行业动态企业动态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统计商机
印前印中印后包装器材耗材油墨
胶印数码标签CTP纸箱创意丝印柔印其他
展会专题企业专题资讯专题技术专题
文化人物社会
展会预告会议预告展会资讯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推荐展会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您当前位置: CPP114首页> 新闻频道> 国内> 正文

  • 今日排行
  • 本周排行
  • 本月排行

胶印油墨
胶印材料
丝印材料

印刷复制技术研究综述

2006-04-11 14:28:01.0 来源:万晓霞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印刷传播系 万晓霞

摘 要: 本文围绕国内外出版印刷复制技术的重要研究及成果,综述数字化技术带动下的印前技术、数字印刷技术、CTP技术、全数字化工作流程及跨媒体出版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发展过程及应用成果。

关键词: 印刷技术 数字化技术 印前技术 CTP 跨媒体出版 工作流程

  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刷技术在20世纪后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人类进入多种传播媒体并存的信息时代时,科技发展不仅推动了印刷复制技术的进步,更新了印刷工艺,而且拓展了印刷复制研究的空间。回顾近20年印刷复制技术的研究,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都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是综合应用和发展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变印刷技术及设备日趋完善,印刷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随着光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的进步,印刷设备和器材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印刷工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得以全面振兴。我国科技人员首创了汉字激光排版工艺,实现了汉字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使我们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现在正向数字网络化转型。20年来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印刷复制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印前技术研究方面还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1 数字化技术带动下印前技术研究的发展
  近20年,印刷技术发展的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印前领域,可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些变化源于印前技术研究的一系列成果。
  1.1 电子扫描分色机的兴衰
  20世纪30年代,人类创立了色度学体系,印刷图像色彩复制理论随之建立并取得突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哈狄博士设想出根据三原色复制理论制作彩色图像复制设备,它不仅能求解颜色方程,而且能复制出色彩再现正确的三原色分色片,这就是电子分色机的最初构想。
  第一个分色扫描装置的专利是1937年由Alexander Murray和Richard Morse取得的。1951年,由柯达(Kodak)和时代(Time)公司合作,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分色机样机,并定名为“TIME SCANNER”。此后,美国PDI公司(Printing Development Incorporated)在该样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研制出震惊世界印刷业的第一台PDI电子分色机。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分色机在技术上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开始采用数字网点发生器的激光电子加网模式,并实现了多色扫描记录、磁盘存贮和数字化程序控制,形成了标准化的现代电子分色制版工艺。
  1982年后英国克劳斯费尔德公司率先推出了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M645 数字式电子分色机,随之赫尔公司的DC380、CP345、CP345T数字式电子分色机相继推出,大日本网屏公司的SG688型数字式电子分色机以及以色列赛天使(SCITEX)公司的Satlight和Smart数字式电子分色机也相继问世。数字式电子分色机采用了全新的图像校正体系,从而使复制图像的颜色、层次及清晰度各自独立,突出重点。同时,彩色预打样系统则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复制质量高且稳定。
  电分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CCD技术的应用,即采用电荷耦合器来代替光电倍增管,并把滚筒式扫描改为平面扫描。美国艾康尼克斯公司的“Designmaster”开创了第五代电分机的先声。1982年首次在美国印刷博览会上展出的Designmaster 8000电分机是第一台全数字式光电二极管阵列(以后改用CCD)平面扫描电分机。该机不采用传统的三原色CMY彩色坐标系,而采用CIE的色度坐标系,只是在最终输出时,才转换到CMY坐标输出。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以亮度表示层次曲线,以色差表示颜色,两者相互分开,因此在修改层次时可以不影响到颜色,修改颜色时又不影响层次。另外,还具备全数字式电分机及采用CCD代替光电倍增管的全部优点。CCD技术的基础是CCD元件,它由涂有感光硅涂层与排列着硅光电池的芯片组成,这些光电池在光照下电压发生变化,其变化的量受光照量支配,故可用作光电传感器,尤其适用于那些需要把图像信号变为数字化信号的场合。平面式分色扫描机采用CCD电荷耦合器件进行光电转换,滚筒式电分机采用光电倍增管进行光电转换,由于CCD线性排列,采用平面扫描,而光电倍增管是对图像逐行扫描,因此平面扫描机的输入速度通常要比滚筒式电分机快一些。
  电分机从最初采用真空管,到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多微处理机,再发展到通用微型计算机和彩色监视器的桌面出版系统,说明只要对软件进行更新换代,电分机的性能就能不断更新,处理速度更快,操作更加方便,重复性能更好,自诊断能力更强。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桌面出版系统研究应用成果的出现,电分机有逐渐被更具有图文混合编排能力的桌面出版系统取代的趋势。由于电分机优异的性能,电分机高端联网系统被成功研制出,该系统的应用使电分机仍然在彩色复制技术中继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这一角色并没有维持下去,电分机生产厂商最终全面停产。90年代以来,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成功研究逐步取代了电分机的地位。
  1.2 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和进展
  我国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是从王选教授主持的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拉开序幕的。在印刷复制领域,最早的研究成果是文字排版技术。
  国际上文字排版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发明的机械打字,此后经历了光机式的手动照排机、微机控制的半自动照排机到后来的全自动激光扫描式照排机。
  解放后,我国的印刷复制技术研究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其中文字排版技术仍沿用有上千年历史的手工铅字排版。1974年,国家出版局、一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安排印刷技术改造急需重点印刷机械新产品试制任务》的通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决定研制计算机汉字处理系统,并将这一任务命名为“748”工程。该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王选教授参加了这一工程,他发明的“数字化存储和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及输出复原和失真最小的变倍技术”,以大胆的创想和独到的见解得到社会认可,并获得国家专利。这一技术的成功研制,为计算机排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980年,“748”工程攻关组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出样书《伍豪之剑》。同年,国家出版局发布了《关于书刊印刷技术发展方向的意见》,明确了我国书刊印刷技术的科学研究方向。到1985年,由北京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华光”电子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通过鉴定,该系统被评为我国当年10大科技成果之一,还荣获198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87年11月,鉴于王选在研究激光汉字编排系统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他首届毕昇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
  1987年5月22日华光III型机在《经济日报》印出世界上第一张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此后这项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迎来了“光”与“电”,它不仅为我国排版技术的改造立下了汗马功劳,创下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与此同时,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公司在输出设备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可喜成果:1977年,施乐公司研制出施乐9700电子打印系统,它成为第一台静电成像式的激光印字机,1981年又研制出可生产并打印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商业表格和其他图像的系统;同年,佳能研制出LBP-CX激光打印机芯片。这些技术的诞生以及我国的计算机排版技术的研究成功,共同创造了排版技术改造的辉煌。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及彩色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电子出版的研究由文字图形单色处理的桌面出版系统(DTP)迅速向彩色图文合一处理的电子彩色出版系统(CEPS)演进。其成果完成了图文信息处理由模拟式到数字化的过渡。
  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相关技术研究发展的推动下,与电子出版技术相关的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汉字通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光学字符识别(OCR)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其中OCR技术在印刷文字输入方面已有了很好的应用。目前主要是用OCR识别软件对纸质媒体上的印刷信息进行扫描,自动识别文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技术研究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印刷体文字的输入速度。
  与此同时,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研究也在许多综合性大学里展开。在印刷复制技术的发展中该项技术的研究可用于语音输入和自动校对。
  CEPS的成功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印前工艺的变化和研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图文拼版处理技术的发展
  图文合一拼版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彩色电子整页拼版系统,二是简易拼版系统,三是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以下简称DTP)。前两者以电子分色机为基础,主要用于处理图像,它们一般都具有逼真的彩色显示,更高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处理能力。简易拼版系统指具有一般的拼版功能,如蒙版、修版功能等,而层次校正、彩色校正、像素编辑等功能,则需在高档系统中才比较完备。在彩色印前处理中,电分机和彩色整页拼版系统一直占统治地位,但是他们对文字与彩图的混排却无能为力。随着彩色印刷的普及,对印刷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彩色整页拼版系统来满足发展需要,DTP的优势也就显露出来。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电子分色机和整页拼版系统,逐渐成为我国彩色图像复制的主要制版设备,电子分色技术也日趋成熟。从1987年到1991年基本上是黑白激光照排系统的推广应用时期。我国在90年代由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开发研制成功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彩色革命。这场彩色革命是从报业开始的:1991年在《解放日报》开始试用,1992年1月21日北大方正彩色照排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使用,每天出版4~6版彩色报,成为世界中文报业的首家。从那天起,《澳门日报》彻底甩掉了传统的电分机,用彩色扫描仪输入彩色照片,在系统内完成文图合一的处理,由RIP对彩色照片挂网,然后整页输出,且质量不低于电分机。
  DTP (Desk-top Publishing) 一词出现在1985年,它实质上就是通过个人计算机进行文字图像综合处理的整页拼版系统。最早在1985年7月,由苹果公司在Macintosh个人计算机上,配以Adobe公司的整页拼版软件Pagemaker和适应Adobe公司Postscript语言的激光印字机组成。以色列Scitex公司于1988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它是采用Apple公司的Macintosh II高档个人计算机。再加上数字化信息技术、压缩信息技术、页面描述语言、光栅图像处理技术及计算机通讯联网等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使电子制版系统向小型化、个体化、多功能化发展。同时它又具备可增补、组合、联网的优点。这就使彩色DTP系统与文字彩图综合处理系统得以迅速发展。
  由于桌面出版软件具有汉字处理功能,加上汉字PS库的建立,使我国具备了应用桌面出版系统的技术条件。1994年以后,桌面出版技术首先在我国广告制作与设计领域推广应用。由于印前编辑的电脑化,90年代以来,桌面出版技术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报业、书刊及包装印刷业。
  1.2.2 加网技术的研究进展
  在彩色印前系统出现之前所有的加网方式可归纳为调幅加网(简称AM加网)。调幅加网中网点之间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即网点出现频率固定不变,只改变网点的大小,亦即网点的大小幅度是不同的,所以称这种加网方式为调幅加网。
  在调幅加网方法中,电子分色机使用的挂网方式是德国Hell公司开发的IS网点技术(无理化正切网点)和RT网点技术(有理化正切网点)。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中采用的是PostScript加网技术。
  由于调幅加网存在龟纹和玫瑰斑及阶调跳跃(即在网点开始搭接前后出现层次跳跃)等缺点,很难提高印刷质量,并难以向四色以上的印刷方式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新的加网技术即调频加网技术。调频网点(FM)又称随机网点,国内是在1996年的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正式推出的。这种加网方式的网点大小是相等的,采用网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现图像的层次,且网点分布是随机的,所以称这种加网方式为调频加网。其特点是无网角产生,从而不会形成龟纹和玫瑰斑。调频加网技术通过实践已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加网方式,其质量高于调幅加网。
  调频网点技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调频网点在印刷时网点扩大比调幅网点大10%左右,由于网点较小,网点容易丢失,对晒版质量要求较高。但是随着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应用,由于省去了晒版工序,调频加网技术将会得到更好应用。
  目前,又出现了调频和调幅融合的网点技术。2000年大日本网屏公司在印刷技术发展史上首次开发出一种崭新的混合加网技术。它能根据画面颜色、层次的变化适时地选用“调幅加网”和“调频加网”。随着应用的深入,加网技术的研究还将有新的成果产生。
  1.2.3 RIP技术的发展
  为了满足数字化印前高速高效处理数据的要求,栅格图像处理器(RIP)正从印前系统中功能单一的组成部分逐渐变成智慧型多功能的动力源。过去RIP通常是一个用户看不见的黑盒子,并且和各种输出装置相连。如今运行在标准平台上的软件RIP已自成系统。它继续驱动着各种输出设备,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如补漏白、组版、图像自动替换(OPI),而这些曾经是专用高端印前系统的传统领地。
  近年来,RIP已经变成数字化印前环境中的重点,这是计算机直接制版和大幅面照排机广泛应用造成的。因为CTP和大幅面照排机的使用成本高,一个能够帮助发现和纠正错误的RIP解决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多RIP来增强输出能力,特别是在实现某一特殊功能时,如加网或补漏白的处理。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对称多重处理和采用多微处理器(CPU)。目前,RIP已经变成了印前生产的核心问题。它影响到从色彩和文件管理到印刷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随着RIP的功能日趋增多,它变得更像服务器了,而服务器也具备RIP处理的能力。RIP将会继续发展,能够完成更加紧凑的集成化印前操作,可以帮助建立更加灵活的输入和输出格式,并具有创建更有效的工作流程的可能性。
  1.2.4 色彩管理系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先后出现了数码输出到印版(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以下简称CTP技术)及数码印刷等技术。这些设备输出的色彩极大地受到各种设备内在的色彩管理系统的影响,且各系统的色彩管理互不兼容,不能保证彩色印刷复制过程中使用不同设备时的质量。
  为了在整个印刷复制工艺流程中实现多种设备间一致的色彩转换,1993年由八大电脑及电子音像发展商组成了国际色彩联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ICC)。ICC决定建立基于电脑作业系统之内的色彩管理,并利用“ICC Profile”(色彩描述档案)完成不同设备间的色彩转换,任何输入或输出设备支持这种格式的话,它们之间便可作准确的色彩转换。每个设备只须建立一个ICC Profile,系统便可方便地管理色彩。现今ICC已有超过50家著名公司加入成为会员,有很多新产品支持ICC Profile,可以说它已成为一个工业标准。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软硬件成果支持色彩管理系统;支持色彩管理的操作系统如ColorSync 2.0、2.1;支持色彩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如Photoshop5.0、FreeHand8.0、QuardXPress4.0等;工艺流程中支持色彩管理系统的硬件设备,如扫描仪、电脑、彩色显示器、数字打印机、照排机和印刷机等;光谱测量设备(如分光光度计,透、反射密度计等)。
  目前较为成熟的色彩管理系统有:Apple ColorSync2.0、2.1(CMS),Kodak Precision CMS(Kcms), Agfa Fototune Flow, Linocolor 5.0、6.0版。这些不同的色彩管理软件,虽然控制的重点和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1.2.5 数码打样技术
  打样技术是印刷复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国家研究出以较稳定的化学打样技术替代传统的油墨打样技术。在电子拼版系统出现以后,数码打样日趋成熟,是受推崇的最新技术之一。数码打样技术又分为软打样和硬打样。所谓软打样,是在屏幕上看色,主要用途是方便分色过程中的修整,一般只供内部控制之用。不过随着色彩管理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已有部分广告商利用数码打样技术实现远程打样,作为与客户沟通之用。
  硬打样以赛天使公司研制推出的Iris2044喷墨打样机为代表,该机曾获得当年GATF之印制科技奖。由于Iris打印的稿样具有色彩稳定及极接近印刷效果等优点,国外不少印刷客户都愿意以Iris稿样作为收货标准,不过该机必须配合Scitex色彩管理系统完成操作。
  数码打样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改善了制作者与客户的沟通。它可以先让客户看稿样,待满意才输出菲林,既节省成本亦增进沟通,甚至可以一边分色一边打样,可谓是印刷流程上的重要突破。
  目前较通用的数码打样,有采用喷墨打印技术的,有采用热升华打印技术的,也有采用热转移打印技术的。在国外,目前是传统打样与数码打样并驾齐驱, 随着ROOM (Rip Once Output Many) 输出技术日趋成熟,以及采用印刷网点打样机的研制成功和价格下调,数码打样将逐渐成为主流。
  2 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
  传统的制版工艺中,印版的制作要经过激光照排输出软片和人工拼、晒版两个工艺过程。随着计算机拼大版直接制版版材技术的成熟和应用,CTP技术也日益成熟。自1989年Autoligic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以来,世界上各大公司与印刷厂家密切配合,加速了这项技术研究的开发步伐,并逐渐达到成熟和工业化应用的程度。在DRUPA95印刷展览会上,CTP系统和直接制版版材的展出成为会上最热的技术亮点,这说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研究已经成熟并走向市场。
  我国北京大学物理系从1983年开始研究CTP制版机,1985年由电子工业部列入“七五”重点攻关项目,1995年12月,CTP系统通过电子部主持的产品定型鉴定。
  与此同时,在CTP版材研究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三菱制纸公司就成功地研制出了Silver Master型CTP版材。此后直到1991年,杜邦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商用银盐铝基CTP版材。1997年,我国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受国家计委、新闻出版署委托,开始研究“非银激光直接制版用高感度非银感光版”。除此之外,北师大和第二胶片厂也进行了相关版材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CTP的应用普及以每年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再一次促进了电子排版技术的进步。面对这一新技术,我国印刷界的有识之士给予了密切关注。自1997年起,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先后多次举办直接制版技术研讨会,并在1998年的北京国际电子出版及多媒体展览会上,首次组织外商全面系统地展出了各种类型的直接制版设备,对直接制版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羊城晚报社于1998年5月引进直接制版系统,成为国内第一家采用直接制版技术的报社。
  随后,海德堡和Presstek公司共同研制了在机直接制版印刷技术 (Computer  to Plate on Press), 并于1991年推出了GTO-DI,成为世界上首台在印刷机上制版的设备。所谓在机直接制版印刷技术,指的是将印刷版面的图文信息直接由计算机输出到装在印刷机上的印版上,一次完成制版与印刷的技术。
  1995年海德堡又在DRUPA95展览会上推出Quickmaster DI 46-4直接成像的四色胶印机。在机直接制版印刷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应用,主要用于印刷彩色短版活,版材是专用的无水胶印版。
  3 数字化印刷技术
  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自动控制、激光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印刷业,数字印刷机诞生,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涵盖了印刷、电子、电脑、网络、通讯等多个技术领域。1994年,Xeikon、Indigo和Agfa(作为Xeikon的原始设备供应商)公司掀起了研制并推出全数字化、四色、按需高速印刷机的潮流。从此,Scitex的Spontan,IBM的Info Cloor,Xerox的Docu Color和其他一些公司的产品陆续加入了数字印刷的行列。
  1999年 Indigo 和 Xeikon 公司在IPEX’93 国际印刷展上首次推出了彩色数字印刷机,引起印刷出版界的极大关注。Indigo采用的橡皮布和电子油墨能实现100%的油墨转移。在DRUPA95国际印刷技术博览会上,数字印刷机公认为第一明星产品,其应用被称为印刷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至今,相继推出自己研制的数字印刷机产品的有:XeiKon公司的CSP320D单张纸数字印刷机、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系列数字印刷机、曼·罗兰公司的DICOWeb卷筒纸数字印刷机、海德堡公司的Nexpress2100彩色数字印刷机等。
  所谓数字印刷,就是电子档案由电脑直接传送到印刷机,从而取消了分色、拼版、制版、试车等步骤。它把印刷带入了一个最有效的工艺过程:从输入到输出,整个过程可以由一个人控制,实现一张起印。这样的小量印刷很适合四色打样和价格合理的多品种印刷,在图书印刷市场也将会受到欢迎。数字印刷实现了“先分发、后印刷”的概念。
  数字印刷系统主要由印前系统和数字印刷机组成。有些系统还配上装订和裁切设备。数字印刷有如下特点:1)印刷方式全数字化。数字印刷是从计算机直接到印刷品的全数字化过程。工序中间不需要胶片和印版,无传统印刷工艺的繁琐工序;2)可变信息印刷。数字印刷品的内容是随时可以变化的,即前后两页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3)可实现异地印刷,通过互联网进行远距离印刷。由于数字印刷具有这些特点,因而在个性化按需印刷市场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毫无疑问,高速的按需彩色印刷技术发展将会给整个印刷工业带来永久性的变化,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争议。美国国家印刷协会和胶印经济研究中心的Andrew Paparozzi说:“它有时是对传统印刷的一个补充,有时候它又是传统胶印有力的竞争对手。”
  正如曼·罗兰公司的Valenta所说的那样:“未来的数字式胶印机要能够利用和具备目前各种胶印机的操作性能,这才是客户所需要的。但是,新技术改革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必然涉及许多方面的许多问题,还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最近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到2005年,胶印在出版印刷等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将占到80%左右。其他媒体(包括互联网)也将影响到市场的动态变化。
  无论如何,在未来10年中,胶印仍将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工艺。Surch坚持认为:“无纸的社会根本不会存在。科学技术也在改变着传统的胶印机和胶印技术,但是,将油墨压印到承印物材料上这个大前提是不会改变的。”
  4 跨媒体出版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变化,“印前(Pre-press)”替代“制版”一词已被接受,近年又出现了“Pre-media”,暂译为“跨媒体前处理”。指的是除传统媒体外,还有其他光、电、磁多媒体及互联网等,有了图像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既可为传统媒体出版服务,又可为其他新媒体出版服务,即为跨媒体的制作进行“前处理”。
  自1985年10月在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首次展出CD-ROM光盘出版物以来,作为向网络出版的过渡媒体,CD-ROM在电子出版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计算机光盘出版,特别适用于需要检索的工具书、字典、统计资料及教育类图书和刊物。目前,国际上已有通用的处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的编辑软件,来支持电子出版物的制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覆盖范围广、信息传播实时性强等优势引起了报业和出版社的高度重视。我国报社、出版社的跨媒体出版已经启动。从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的第一份网上报纸出现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主要报纸都实现了网上发布。网上发布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印刷出版数据与网络出版数据格式上的差别。由于我们将XML定为采编流程系统稿件的归一化数据标准,并将XML数据通过排版软件的软插件植入版面,实现XML数据到印刷的接口,通过自主开发的电子报系统,再将XML数据转换成HTML,从而实现了新闻数据的网上发布。目前中国已经有30多家大报社采用这种跨媒体的新闻发布解决方案。中国的出版社在e-Book技术的影响下,近两年也开始计划将出版社的内容以e-Book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发行。
  总之,跨媒体出版又拓展了印刷复制技术研究的内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研究方向。
  5 印刷工作流程技术的发展
  由于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们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技术管理印前过程。工作流程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大多数企业都以最终实现CTP输出为目标,从实现数字化折手开始,逐步实现数字打样、PDF输出、DAM管理,最终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在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技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5.1 PDF
  作为全球标准的Adobe系统的图像模式,PDF是Adobe公司研究开发的能进行可靠的、连贯的图形、图像和文字混排技术的一种记录格式。Adobe的图像模式现已成为Adobe在印刷和出版技术中的核心,其中包括 Adobe PostScript 3页面描述语言、Adobe Page Maker页面排版软件、Adobe Acrobat电子出版阅读器软件和 Adobe PDF格式。
  在印前领域,Post Script Extreme和 PDF结合在一起优化了文件工作流程。作为页面描述语言, PostScript描述了印刷页面的格式,RIP则能把信息转换成像素,从而在输出媒介上成像。PDF不是一种程序语言,它有结构,是目标化的,所有的对象在文件中都做索引。因为PDF的结构很稳定和精确,因此它可以很容易被读懂,而且页面独立。PDF实质上是一种彻底的、完美的PostScript,它对任何特定打印机都适用。在当今印前领域里,大部分商业印刷公司都是从1997年夏秋开始使用PDF的,并迅速增长。未来的打印设备将是以PDF工作流程为核心的完美环境。因为PDF文件可以随时更新,在处理过程中,可以把陷印和折手等一些与设备相关的信息也包含在文件里,而不用重建整个文件。
  PDF成为一个标准将推动未来印刷工业向高度集成和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印刷技术标准委员会(CGATS)宣布,CGATS的分支委员会(SC6)将采用PDF作为工业设备传递打印数据的基本标准,这样做是为了建立一种通过电信手段传递数据的标准。
  5.2 CIP3
  1995年,世界上26个印前、印刷及印后企业联合成立了致力于实现印前、印刷及印后工艺流程综合计算机控制的国际性合作组织。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制定一些标准格式,以数据化工艺流程的概念提高印品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符合该组织标准格式的工艺流程称为CIP3(Computer Integrated of   Prepress、Press、Postpress)工作流程。在印前,CIP3可实现文件的色彩管理、补漏白、字体、文稿、图像的管理、拼大版及生成ICC Profile以及用数字打样机打样。在印刷中,CIP3在印刷机上实现油墨量的控制(油墨扩大和转换曲线)、套准控制、颜色质量控制(颜色色彩和密度测量)。在印后,通过传送裁切和装订的参数和信息,实现对印刷品的裁切控制和装订控制。
  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较大,CIP3技术发展较慢。2000年,JDF联盟与原CIP3联盟达成协议,加盟CIP3,加入“Process”一词。JDF格式的出现是一股新生力,它促使CIP3向CIP4过渡。爱克发的R&D总经理说:“JDF是一条联系电子商务与印刷间的无形的纽带,满足了整个出版过程的全自动化。”“印刷及出版行业需要一套完整、强大的标准来支持电子商务、自动化和 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并要有能力将各个印刷环节联合起来。”在2000年7月14日发布会的临时顾问台上,CIP4的首席技术顾问Martin Bailey 说:“基于这一点,JDF是任何选择的一个前提,而且我们欣喜地看到,它正朝着一个有助于任何人进一步发展的开放的标准体的方向发展。”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印刷出版业作为信息媒体的主要提供者,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石宗源. 世界印刷大会特刊序.中国印刷,2001(总100)
  2.车茂丰.现代实用印刷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3.王选.电子出版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印刷,2001(6) 
  4.沈海洋.国际电子出版技术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印刷技术,1999(11)
  5.徐建新.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概况及上海出版系统市场特点.电子出版,1998(1)
  6.张纯.印刷大全(以光盘作存储介质的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北京:印刷技术出版社,1994
  7.殷幼芳.印刷大全(我国制版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北京:印刷技术出版社,1994
  8.张耀华.印前系统及印前工作流程.电子出版,1998(2)
  9.车茂丰.印刷大全(国际印刷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北京:印刷技术出版社,1988
  10.王强.电子分色机原理与工艺.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1.王建中.数字化印前技术发展的新动向RIP.印刷技术,1998(2)
  12.万晓霞.原稿新概念.中国印刷,1996(5)
  13.张树栋.20世纪中国印刷大事年表.中国印刷,2001(总100)
  14.世界图像传播产业百年大事记.中国印刷,2001(总100)
  15.李新章.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 电子出版,1997(2)
  16.顾国良.国内外CTP版材研制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包装,2000(1)
  17.彭寿全,黄可.汉字信息处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8.李家祥.印刷大全(电子分色扫描机).北京:印刷技术出版社,1994
  19.王益等.印刷之光.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0.李永林.印刷术起源与发展精英榜. 中国印刷,2001(总100)

  
                              

分享到: 下一篇:第四届中国印刷文化节暨第八届龙港国际印刷工业博览会10月举办
  • 【我要印】印刷厂与需方印务对接,海量印刷订单供您任意选择。
  • 【cpp114】印刷机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对接,让客户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购低于市场价5%-20%的印刷耗材,为您节省成本。
  • 【印东印西】全国领先的印刷品网上采购商城,让印刷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