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未来五年包装印刷等成为发展龙头
2011-01-26 09:50:21.0 来源:今日印刷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分十一个篇章,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动纲领。
【CPP114】讯: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分十一个篇章,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动纲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2015年全市GDP比2010年翻一番
《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西安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十一五”以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两大台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明显前移。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41.49亿元,年均增长14.5%,是2005年的2.47倍。人均GDP达到5790美元,是2005年的2.67倍。我市在投资消费、产业结构、城乡面貌、市政服务能力、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新驱动、板块推动、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人文、科教、产业优势,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体系,着力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便捷、宜居的幸福家园。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经济结构得到新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6%;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到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3%;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到2015年,外贸依存度达到25%以上。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建设创新型的国际化大都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13%,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6%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城市标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75%。
构建特色鲜明的都市框架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打造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体系
推进城市发展空间向更大范围拓展,逐步实现主城区与城市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形成一城多核、山水同构、组团发展,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体系结构。
加快建设3个副中心城市
3个副中心城市。阎良区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临潼区人口达到6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户县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
5个组团。人口规模超过10万。
60个重点镇。人口规模3-5万。
启动开发5个城市组团
规划建设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的城市组团。打造区域特色,引导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要素、人口集聚新兴城区。
积极培育60个重点镇
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扶持产业,重点打造滦镇、新丰、草堂等60个中心镇,引导周边人口和特色产业向中心镇集聚,形成品牌突出、个性鲜明、功能独特、经济较为发达的重点镇。
2015年,城市基础设施达到副省级城市中上游水平
以建设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化水准和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城市基础设施要达到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上游水平。
构建市内1小时通勤圈
构建都市区对外2小时辐射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发扬古都历史传统,传承西安人文精神,进一步挖掘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彰显“华夏故都、山水之城”城市特色
保护和建设好皇城区
建设世界一流和最大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展示区、体验区和旅游休闲步行城区。
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
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途径,全面保护好西安的大遗址、大陵墓和古文化遗存。做好唐大明宫、汉长安城等遗址保护,实施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
打造博物馆之城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华夏历史文化。建设50-80座博物馆,力争博物馆的总量突破100个,将西安打造为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之城。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力争有更多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山
充分利用秦岭北麓自然资源,强化生态保护机制,科学划分空间功能,建设生态功能稳定、文化内涵丰富的大秦岭。
构建“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格局
把长安“八水”和湖泊建成展现城市新区风貌的重要生态符号。大力实施生态引水,恢复一批河池水景,改造一批城市水工程,加快昆明池治理,新建一批城区湖泊,打造富有西安特色的水韵之城。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政策导向,提升质量强市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以旅游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迅速壮大旅游业
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破1亿人次
积极壮大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西安的支柱产业。实施“大旅游”战略,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入境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2015年全市GDP比2010年翻一番
《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西安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十一五”以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两大台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明显前移。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41.49亿元,年均增长14.5%,是2005年的2.47倍。人均GDP达到5790美元,是2005年的2.67倍。我市在投资消费、产业结构、城乡面貌、市政服务能力、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新驱动、板块推动、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人文、科教、产业优势,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体系,着力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便捷、宜居的幸福家园。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经济结构得到新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6%;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到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3%;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到2015年,外贸依存度达到25%以上。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建设创新型的国际化大都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13%,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6%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城市标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75%。
构建特色鲜明的都市框架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打造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体系
推进城市发展空间向更大范围拓展,逐步实现主城区与城市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形成一城多核、山水同构、组团发展,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体系结构。
加快建设3个副中心城市
3个副中心城市。阎良区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临潼区人口达到6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户县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
5个组团。人口规模超过10万。
60个重点镇。人口规模3-5万。
启动开发5个城市组团
规划建设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的城市组团。打造区域特色,引导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要素、人口集聚新兴城区。
积极培育60个重点镇
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扶持产业,重点打造滦镇、新丰、草堂等60个中心镇,引导周边人口和特色产业向中心镇集聚,形成品牌突出、个性鲜明、功能独特、经济较为发达的重点镇。
2015年,城市基础设施达到副省级城市中上游水平
以建设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化水准和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城市基础设施要达到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上游水平。
构建市内1小时通勤圈
构建都市区对外2小时辐射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发扬古都历史传统,传承西安人文精神,进一步挖掘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彰显“华夏故都、山水之城”城市特色
保护和建设好皇城区
建设世界一流和最大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展示区、体验区和旅游休闲步行城区。
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
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途径,全面保护好西安的大遗址、大陵墓和古文化遗存。做好唐大明宫、汉长安城等遗址保护,实施文物本体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
打造博物馆之城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华夏历史文化。建设50-80座博物馆,力争博物馆的总量突破100个,将西安打造为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之城。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力争有更多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山
充分利用秦岭北麓自然资源,强化生态保护机制,科学划分空间功能,建设生态功能稳定、文化内涵丰富的大秦岭。
构建“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格局
把长安“八水”和湖泊建成展现城市新区风貌的重要生态符号。大力实施生态引水,恢复一批河池水景,改造一批城市水工程,加快昆明池治理,新建一批城区湖泊,打造富有西安特色的水韵之城。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政策导向,提升质量强市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以旅游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迅速壮大旅游业
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破1亿人次
积极壮大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西安的支柱产业。实施“大旅游”战略,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入境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