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印刷复制业总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2011-08-16 11:39:45.0 来源:姑苏晚报 责编:王岑
- 摘要:
- 深厚的底蕴转化成迸发的活力。文化,不仅助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快车道,还成为苏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CPP114】讯:深厚的底蕴转化成迸发的活力。文化,不仅助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快车道,还成为苏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是苏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市文化发展最好的时期。2010年“江苏省文化发展绩效评价体系”考核中,苏州位列全省第一。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苏州文化在新时期中再现辉煌。
核心价值体系——
“三大法宝”铸就苏州精神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座城市及其地域文化的灵魂所在。“十一五”期间,苏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理论创新,编写了《苏州之路》、《苏州精神》、《苏州史纲》等著作,召开了“改革开放30年与苏州实践”、“邓小平小康思想与苏州实践”研讨会,形成了从“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到“苏州精神”的价值升华。促进苏州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培育文明风尚,将“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融入全市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2009年,苏州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1-7月的投票评选中,我市共有31位市民当选“中国好人”,总数居全省第一。在他们中,有为了制止小偷行窃血洒湖北黄石的苏州好男儿张稚鹤;有弥留之际仍不忘助学的爱心老人潘光裕;有推起母亲的放心早餐车上路的寒门少年李名扬;也有靠微薄的退休金和补鞋收入生活,却在几十年中多次接济困难村民,向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献全部积蓄的“草根慈善家”陈福根……在我市,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早已经在全社会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
硬件、软件建设日益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2亿多元,新建、改建各类文化设施超过72万平方米。2006至2008年,苏州市区依次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演艺中心一期,2010年,建成苏州评弹学校新校、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和苏州名人馆。各县级市相继建成一批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力加强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城乡一体化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至2010年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54.55万平方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14平方米,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打响“苏州阅读节”品牌,苏州市委、市政府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舞台艺术“四进工程”、数字电影“四进工程”、文化下乡和“三送工程”、“群星璀璨”系列活动、优秀艺术进校园活动等蓬勃开展。苏州市和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市”行列。
文化产业体系——
去年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为更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州市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框架。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69.17亿元,增加值379.53亿元,在全市GDP中占比为4.14%,在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比超10%,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创意设计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动漫片创作生产总量占全国二十分之一。
核心价值体系——
“三大法宝”铸就苏州精神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座城市及其地域文化的灵魂所在。“十一五”期间,苏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理论创新,编写了《苏州之路》、《苏州精神》、《苏州史纲》等著作,召开了“改革开放30年与苏州实践”、“邓小平小康思想与苏州实践”研讨会,形成了从“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到“苏州精神”的价值升华。促进苏州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培育文明风尚,将“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融入全市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2009年,苏州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1-7月的投票评选中,我市共有31位市民当选“中国好人”,总数居全省第一。在他们中,有为了制止小偷行窃血洒湖北黄石的苏州好男儿张稚鹤;有弥留之际仍不忘助学的爱心老人潘光裕;有推起母亲的放心早餐车上路的寒门少年李名扬;也有靠微薄的退休金和补鞋收入生活,却在几十年中多次接济困难村民,向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献全部积蓄的“草根慈善家”陈福根……在我市,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早已经在全社会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
硬件、软件建设日益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2亿多元,新建、改建各类文化设施超过72万平方米。2006至2008年,苏州市区依次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演艺中心一期,2010年,建成苏州评弹学校新校、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和苏州名人馆。各县级市相继建成一批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力加强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城乡一体化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至2010年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54.55万平方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14平方米,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打响“苏州阅读节”品牌,苏州市委、市政府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舞台艺术“四进工程”、数字电影“四进工程”、文化下乡和“三送工程”、“群星璀璨”系列活动、优秀艺术进校园活动等蓬勃开展。苏州市和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市”行列。
文化产业体系——
去年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为更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州市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框架。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69.17亿元,增加值379.53亿元,在全市GDP中占比为4.14%,在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比超10%,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创意设计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动漫片创作生产总量占全国二十分之一。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