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俗话报:一张报纸开启安徽民智
2011-08-29 08:55:52.0 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现在在安徽省图书馆里,保存着22期《安徽俗话报》,这是中国思想变革中的一份重要报纸,在百年前,它所发出的声音可谓振聋发聩。
【CPP114】讯:现在在安徽省图书馆里,保存着22期《安徽俗话报》,这是中国思想变革中的一份重要报纸,在百年前,它所发出的声音可谓振聋发聩。
“洋书店”启蒙革命思想
“十里长街”,一个曾经多么响亮的名字,也是芜湖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8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弋江边的长街时,热闹的街道已经不复存在,两边的建筑正在拆迁。1996年,科学图书社的旧址在城市拆迁中化为废墟。
由于辛亥革命那段历史,长街更是成了当时革命思想的发源地。1903年,一位名叫汪原放的安徽青年从绩溪赶到芜湖。在青弋江乘船上了徽州码头,他便走进长街的“十里洋场”。他的叔叔汪孟邹在长街的繁华地段开了家书店。汪原放老人曾在书中回忆:“这间书店出乎意料的可爱。”与充斥着四书五经、百家姓的老书店相比,这家名为“科学图书社”的书店“有电灯,到了夜里都很亮。”跟老书店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除了卖“新书”之外,这家书店在格局上的不同也落了个名号—— “洋书店”。按照封建习俗,“店门朝里开,元宝滚进来。”可这家书店不管,大门朝外开。而且也没有按照规矩供奉财神菩萨的龛座。就是这家“洋书店”,不仅成为《安徽俗话报》的另一重要的基地,也成为当时整个安徽辛亥革命思想的启蒙机关。
“俗话报”开启安徽民智
“这个灰砖的建筑也是后来建的,今年5月份开始拆迁了。”民革芜湖市委秘书长高光新刚刚对辛亥革命时期的芜湖历史遗存进行了调研,他向记者展示了科学图书社原址上建筑的图片,而这座青砖灰瓦的老房子也已不复存在。
“当年的《安徽俗话报》就是在芜湖科学图书社出版印刷的。”芜湖地方学者姚永森介绍, 1904年, 25岁的陈独秀在和同道吴越、赵声等人合计后,在安庆创办了《安徽俗话报》。报纸编辑部当时设在安庆,报纸编好后寄至汪孟邹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印刷发行。1904年暑假,陈独秀索性把《安徽俗话报》全部迁往芜湖。
对于创办原因,陈独秀在报纸创刊号上说,“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都睡在鼓里”;“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讲演出来,好叫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
“何止是长见识,《安徽俗话报》开启了当时芜湖,乃至整个安徽的民智。”姚永森说,当时陈独秀从日本留学回国,觉得安徽比江浙各省风气更加落后。而同一时期,上海、杭州、绍兴、宁波等地都办有白话报,宣传革命思想,安徽也应该有这样的刊物。陈独秀随后在安徽公学授课时,这份报纸遂成为安徽公学对外宣传的武器。就连北大校长蔡元培都曾说,“俗话报,是表面普及常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
为革命在周年前停办
据史料记载,《安徽俗话报》开始时印刷1000份。销路越来越广后,同期再版甚至重印三版,达到3000份之多。
尽管报业蒸蒸日上,却难逃当时国内白话文报纸“短命”的窠臼。1905年 8月,已经发行23期的《安徽俗话报》宣告停刊。至于停刊原因,史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俗话报》触犯了洋人,被驻在芜湖的英国领事要求中国政府勒令停办;还有一种说法,则是由于陈独秀要在安徽搞革命工作而停刊。汪原放也在书中回忆,他的叔叔汪孟邹说,当时《安徽俗话报》再出一期,就是二十四期,按照半月刊的发行,正好足一年。“说好说歹,只再办一期,”但陈独秀始终不答应,一定要去学堂里教书“干革命去了”。《安徽俗话报》之周年刊终不能就。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中山商报》昨日向市民免费派送万份香味报纸
电子报纸“悄悄”登陆北京地铁口
3D报纸“是非论”
一张报纸“出炉”的全过程
“洋书店”启蒙革命思想
“十里长街”,一个曾经多么响亮的名字,也是芜湖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8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弋江边的长街时,热闹的街道已经不复存在,两边的建筑正在拆迁。1996年,科学图书社的旧址在城市拆迁中化为废墟。
由于辛亥革命那段历史,长街更是成了当时革命思想的发源地。1903年,一位名叫汪原放的安徽青年从绩溪赶到芜湖。在青弋江乘船上了徽州码头,他便走进长街的“十里洋场”。他的叔叔汪孟邹在长街的繁华地段开了家书店。汪原放老人曾在书中回忆:“这间书店出乎意料的可爱。”与充斥着四书五经、百家姓的老书店相比,这家名为“科学图书社”的书店“有电灯,到了夜里都很亮。”跟老书店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除了卖“新书”之外,这家书店在格局上的不同也落了个名号—— “洋书店”。按照封建习俗,“店门朝里开,元宝滚进来。”可这家书店不管,大门朝外开。而且也没有按照规矩供奉财神菩萨的龛座。就是这家“洋书店”,不仅成为《安徽俗话报》的另一重要的基地,也成为当时整个安徽辛亥革命思想的启蒙机关。
“俗话报”开启安徽民智
“这个灰砖的建筑也是后来建的,今年5月份开始拆迁了。”民革芜湖市委秘书长高光新刚刚对辛亥革命时期的芜湖历史遗存进行了调研,他向记者展示了科学图书社原址上建筑的图片,而这座青砖灰瓦的老房子也已不复存在。
“当年的《安徽俗话报》就是在芜湖科学图书社出版印刷的。”芜湖地方学者姚永森介绍, 1904年, 25岁的陈独秀在和同道吴越、赵声等人合计后,在安庆创办了《安徽俗话报》。报纸编辑部当时设在安庆,报纸编好后寄至汪孟邹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印刷发行。1904年暑假,陈独秀索性把《安徽俗话报》全部迁往芜湖。
对于创办原因,陈独秀在报纸创刊号上说,“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都睡在鼓里”;“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讲演出来,好叫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
“何止是长见识,《安徽俗话报》开启了当时芜湖,乃至整个安徽的民智。”姚永森说,当时陈独秀从日本留学回国,觉得安徽比江浙各省风气更加落后。而同一时期,上海、杭州、绍兴、宁波等地都办有白话报,宣传革命思想,安徽也应该有这样的刊物。陈独秀随后在安徽公学授课时,这份报纸遂成为安徽公学对外宣传的武器。就连北大校长蔡元培都曾说,“俗话报,是表面普及常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
为革命在周年前停办
据史料记载,《安徽俗话报》开始时印刷1000份。销路越来越广后,同期再版甚至重印三版,达到3000份之多。
尽管报业蒸蒸日上,却难逃当时国内白话文报纸“短命”的窠臼。1905年 8月,已经发行23期的《安徽俗话报》宣告停刊。至于停刊原因,史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俗话报》触犯了洋人,被驻在芜湖的英国领事要求中国政府勒令停办;还有一种说法,则是由于陈独秀要在安徽搞革命工作而停刊。汪原放也在书中回忆,他的叔叔汪孟邹说,当时《安徽俗话报》再出一期,就是二十四期,按照半月刊的发行,正好足一年。“说好说歹,只再办一期,”但陈独秀始终不答应,一定要去学堂里教书“干革命去了”。《安徽俗话报》之周年刊终不能就。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中山商报》昨日向市民免费派送万份香味报纸
电子报纸“悄悄”登陆北京地铁口
3D报纸“是非论”
一张报纸“出炉”的全过程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