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 产品
供应
求购
公司
资讯
展会
评论访谈专题话题印搜动态
国内国际环保视频产品导购
活动展会设备印品世界
行业动态企业动态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统计商机
印前印中印后包装器材耗材油墨
胶印数码标签CTP纸箱创意丝印柔印其他
展会专题企业专题资讯专题技术专题
文化人物社会
展会预告会议预告展会资讯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推荐展会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您当前位置: CPP114首页> 新闻频道> 国内> 正文

出版界盲目跟风 遍地“舌尖”没创意

2012-06-26 15:42:57.0 来源:上海青年报 责编:王岑

摘要:
当光明日报出版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舌尖上的中国》同名落地书版权时,他们却发现,书架上已是满世界“舌尖”迎候在那里了。这让很多读者迷失在“舌尖”里,不知所措。已有业内人士对此现状感到忧心,因为过度消费“舌尖”,正再一次暴露了出版界独创力缺乏的现实。
  【CPP114】讯:当光明日报出版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舌尖上的中国》同名落地书版权时,他们却发现,书架上已是满世界“舌尖”迎候在那里了。这让很多读者迷失在“舌尖”里,不知所措。已有业内人士对此现状感到忧心,因为过度消费“舌尖”,正再一次暴露了出版界独创力缺乏的现实。
  
  怪相:遍地“舌尖”,读者莫衷一是
  
  尽管光明日报出版社从5月31日拿到《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到6月11日就下厂开印,前后只用10天时间,可谓神速,但这本正统“舌尖”,仍不得不面对遍地“舌尖”的局面。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书市中的“舌尖家族”可谓门庭兴旺,《舌尖上的故乡》讲的故乡菜肴之味,《舌尖上城市的味道》讲的是各地美食,《舌尖上的大宋风华》更将视野推到几百年前,讨论的大宋美食。“舌尖”琳琅满目,一时间让人产生错觉,似乎谈吃的图书都可以叫“舌尖”。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在光明社版《舌尖上的中国》上市之前,书店里已有一本同名图书在销售。记者注意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版《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同样用的也是素色的封面,但内容与那部纪录片完全没有关系,收录的只是梁实秋、汪曾祺、王世襄、蔡澜等名人谈吃的文章而已。遍地“舌尖”也让读者饱受莫衷一是之苦。
  
  有位读者在网上买了一本中青社版《舌尖上的中国》,便在留言里大呼上当。据了解,光明社版《舌尖上的中国》各地书店的订购数虽然已达30万册,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书架上遍地“舌尖”的局面,必定会“稀释”正统“舌尖”的影响力,最终影响销量。
  
  探究:过度使用让独创“烂掉”
  
  据悉,“舌尖上的中国”没有申请商标,因此理论上这个名字谁都可以用。中国青年出版社有关人士昨天告诉记者,其实他们的《舌尖上的中国》2006年就出版了,是他们“舌尖在先”,而此次再版也确有借助纪录片影响的考虑。
  
  记者将新旧版本封面加以对比,发现新版的封面不仅改变了颜色,“舌尖上的中国”几个字也被印得格外醒目,“舌尖”俨然成了一块重要招牌。其他一些论吃的书,其实在旧版时还是别的名字,纪录片大热之后,便迅速一律改叫“舌尖”,这也正是光明社版《舌尖上的中国》来晚了的原因。
  
  也因为如此,在过去几个星期内,“舌尖”因被过度使用,已大大让人感到审美疲劳。“一个再妙的书名,如果出版社一窝蜂地使用,也会难免让读者觉得掉价不少,最终会影响每一种书的销量。”资深出版人李德明昨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李德明补充道,遍地“舌尖”,正透出一些出版社独创力的虚弱,“现在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一个书名流行了,大家就会拼命使用这个书名,而过度消费的结果是,这个书名完全被用烂,变得毫无价值可言。由于没有独创力,出版社只能跟风,而没有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和能力。”
  
  在过去几年间,因《明朝那些事儿》而火的“那些事儿”体,因《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而火的“玩意儿体”,以及因《盗墓笔记》而火的“盗墓”体,已经因为被过度使用,而彻底“烂”掉。李德明认为,如不加以克制,“舌尖”体恐很快便步其后尘。
  
分享到: 下一篇: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公告
  • 【我要印】印刷厂与需方印务对接,海量印刷订单供您任意选择。
  • 【cpp114】印刷机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对接,让客户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购低于市场价5%-20%的印刷耗材,为您节省成本。
  • 【印东印西】全国领先的印刷品网上采购商城,让印刷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