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书评周刊 报纸+新媒体双平台运营赢口碑
2014-05-13 09:13:58.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责编:刘晓燕
- 摘要:
- :《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账号(ID:ibookreview)订阅用户已经接近8万人,其专题内容经常成为一些都市报及微信公众账号的信息源头。
微信公众号固定读者达8万
“不管是书评周刊还是新媒体平台,都拥有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个性,很多读者与书评周刊的‘气质’‘人格’是重合的。我们的微信内容每天9点上线,而往往早上7点就有读者在后台和我们互动,猜测今天我们会做什么,有时他们猜得还真挺准。”《新京报》书评周刊新媒体主编白明辉这样形容他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于去年6月上线的书评周刊微信公众账号,目前已拥有近8万人的固定读者群,近期推出的《一日一花》《九云梦》《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去世·一生不羁爱自由》等专题,更是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和转发量。对此,白明辉表示,常常是头天或当天确定一个非常热的话题,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进行多角度、多图文、立体化的解读和呈现。“目前,书评周刊微信内容每天阅读次数在3万上下,转发量基本保持在2000条左右。不光成为一些报纸和阅读类公众账号的信息源头,而且从出版机构反馈的信息来看,有些专题还带动了一些图书的销售和加印。”
《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萧三郎说,书评周刊的新媒体转型其实是一个边学习、边尝试的过程。比如,他们尝试在微信公众账号推出语音荐书,以编辑、名家、作者、译者、读者语音荐书的形式吸引用户。从3月中旬起,又推出《走进布衣书局,找寻民国记忆》等原创书评视频。在白明辉看来,视频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我们希望把这个做得好看又好玩,可能只有两三分钟,但只要内容优质,再配上好听的背景音乐,关注度和传播率就会非常高”。
线下活动与线上报道结合
“以前报纸的内容基本上都来源于记者采访,而现在书评周刊下期的选题,还可以直接来源于自身组织的一场沙龙活动——通过新媒体招募读者并与其进行线下互动,现场的精华及花絮在新媒体上首发,而更加深度的内容则在报纸上体现。”白明辉这样介绍新媒体和纸媒的互动。
据了解,书评周刊自3月起正式启动“书评周刊开放日”活动,定期邀请IT人(以做阅读类的自媒体人为主)、出版机构、读者等不同群体参与,用以学习自媒体平台的运营、分享新的出版信息。萧三郎说:“在这样一个开放、分享的环境中,通过漫谈的方式可以找到一些新的信息,知道大家最近都在关注什么书,哪些书有什么样的切入点。实践证明,效果确实不错。”除了开放日活动,书评周刊还定期举行阅读类沙龙活动,即通过新媒体招募读者,与出版机构合作,邀请一些新书的作者与读者面对面分享阅读信息。
新媒体增加原创内容
据了解,现在的《新京报》书评周刊,除了原有功能,也承载起一部分新闻报道的功能。有些内容鉴于时效性,会首发在报社的新媒体平台上,而这种新媒体稿件同样算做记者的工作量,这一做法调动了记者为新媒体供稿的积极性;有些内容因在微信上做过专题,报纸就不会再做重复报道,而是寻求新的切入角度。
“传统纸媒要求我们以内容为中心,但移动互联网的视频化、平台化、社交化等特点,要求报纸的新媒体运营一个群落。”萧三郎表示,目前,书评周刊处在“报纸+新媒体”双平台运营、两者并重的状态,将新媒体内容作为上游产品,同时引导报纸将新媒体的部分内容转化成报纸更深度的内容,下游则是丰富的线下活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谈到报纸与自身新媒体平台如何互动,白明辉说,他们会分析哪些文章比较受欢迎,会根据阅读群体的分布、性别比例等因素逐渐调整。“刚开始我们会引用报纸上的内容,略做编辑修改成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但现在这种比例在逐渐下降,新媒体原创内容的比例在逐渐提高,目前已到达70%到80%。”白明辉认为,“未来,书评周刊的新媒体平台也会越来越多地推出原创内容。”
- 相关新闻:
- ·新京报:新香烟包装“内外有别”怪谁 2014-03-03 09:43:10.0
- ·专家论剑新媒体环境下民营书业未来 2014-01-14 14:32:36.0
- ·新京报:新闻晚报休刊警示媒体市场化改革提速 2014-01-02 14:55:05.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