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014-07-27 00:00:00.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比如,在善本古籍展厅,就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江民和雕版刻印师宋保胜现场演示的《红楼梦》插图的雕刻和印刷过程。就在其旁边,元代木活字发明者王祯独创的“转轮排字盘”也被仿制出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不同的精妙之处,就以这样“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CPP114】讯:比如,在善本古籍展厅,就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江民和雕版刻印师宋保胜现场演示的《红楼梦》插图的雕刻和印刷过程。就在其旁边,元代木活字发明者王祯独创的“转轮排字盘”也被仿制出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不同的精妙之处,就以这样“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博物馆和图书馆都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观众来听过,但容易忘记,来看过也记住了,但印象不深。只有观众亲手做过,才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李虹霖说道,“所以,国家典籍博物馆在观众互动方面,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虹霖所说的观众互动服务的典型代表就是放置在展厅内的甲骨文互动写字设备。在这台设备的触摸屏上显示有字帖,包含了甲骨文中出现过的十二生肖和百家姓中的文字。观众可以触摸屏幕选定某一个文字,然后按照屏幕上字的模子用手指临摹,并且可以将亲手书写出的甲骨文打印出来带回家去。
科技设备助力古籍“活化”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珍贵古籍文物需要严密保护,但同时观众又有阅读古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博物馆利用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了一些有趣又实用的互动服务。
比如,在金石拓片展厅的地面上就流淌着一条蓝色的“汉字历史长河”。跟随着流动的文字,观众可以认识到汉字在3000多年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其实,这件数字艺术品就是将文字投影在展厅地面上,并使其不断流动以打造出弯曲的河流形状。在这条“长河”的尽头,一个巨大的屏幕上循环出现《曹全碑》《张迁碑》等中国十大碑帖的拓片影像,便于观众了解和学习。
科技设备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也能使亲手“翻阅古籍”成为现实。年代久远的珍藏典籍,无法让参观者直接翻看,但通过在展厅内设置一个透明液晶屏,利用微波传感与电子典籍的结合,就能够使观众在观看展柜中的真实古籍的同时,还能轻松地阅读古籍中的内容。这样的方式既能保护古籍,又能满足观众的阅读需求。
还有,展厅内的《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善本旁边也放置了一个放大的高仿版本,另外还带有一个透明的可触摸屏。观众用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就可以逐页翻看这件典籍中的内容。
国家典籍博物馆中的观众反馈系统也因科技设备而有所创新。与传统的观众留言模式不同,该博物馆通过触摸屏和大屏幕展示的是观众的电子留言。参观者只需在触摸屏上手写留言,点击发送到墙面的屏幕上,屏幕就会循环播放所有参观者的留言内容。
把古籍文化渗入生活
李虹霖认为,要真正实现“文字活起来”的目标,文博工作者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大家都在讲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就记载于历代经典古籍之中。”李虹霖说,“但是,现在很多古籍藏于深宫无人知,这就需要文博工作者通过各种形式让这些珍贵文物走进大众。人是文化的创作者,也是所有者和传承者,只有亲近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建立和传承核心价值观。”而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成立就将架起国家图书馆馆藏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将中国的文化遗产惠及社会公众。
8月1日起,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接受社会团体预约参观,9月9日将正式开馆并面向个人读者开放。提到未来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发展,李虹霖表示,会根据观众需要和博物馆特色适时策划举办主题展览、历史文化讲座和读书沙龙等活动。
“国家典籍博物馆不仅要成为中华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典籍文化的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世界典籍文化的传承交流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未来还将实现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的全面聚合,建设成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播基地。”李虹霖说道,“我们要用丰富的文化服务走进民众,让书籍文化的魅力感染每一位参观者,也让关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让古籍文化真正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我想这也是‘文字活起来’的另一种含义吧。”
“博物馆和图书馆都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观众来听过,但容易忘记,来看过也记住了,但印象不深。只有观众亲手做过,才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李虹霖说道,“所以,国家典籍博物馆在观众互动方面,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虹霖所说的观众互动服务的典型代表就是放置在展厅内的甲骨文互动写字设备。在这台设备的触摸屏上显示有字帖,包含了甲骨文中出现过的十二生肖和百家姓中的文字。观众可以触摸屏幕选定某一个文字,然后按照屏幕上字的模子用手指临摹,并且可以将亲手书写出的甲骨文打印出来带回家去。
科技设备助力古籍“活化”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珍贵古籍文物需要严密保护,但同时观众又有阅读古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博物馆利用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了一些有趣又实用的互动服务。
比如,在金石拓片展厅的地面上就流淌着一条蓝色的“汉字历史长河”。跟随着流动的文字,观众可以认识到汉字在3000多年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其实,这件数字艺术品就是将文字投影在展厅地面上,并使其不断流动以打造出弯曲的河流形状。在这条“长河”的尽头,一个巨大的屏幕上循环出现《曹全碑》《张迁碑》等中国十大碑帖的拓片影像,便于观众了解和学习。
科技设备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也能使亲手“翻阅古籍”成为现实。年代久远的珍藏典籍,无法让参观者直接翻看,但通过在展厅内设置一个透明液晶屏,利用微波传感与电子典籍的结合,就能够使观众在观看展柜中的真实古籍的同时,还能轻松地阅读古籍中的内容。这样的方式既能保护古籍,又能满足观众的阅读需求。
还有,展厅内的《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善本旁边也放置了一个放大的高仿版本,另外还带有一个透明的可触摸屏。观众用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就可以逐页翻看这件典籍中的内容。
国家典籍博物馆中的观众反馈系统也因科技设备而有所创新。与传统的观众留言模式不同,该博物馆通过触摸屏和大屏幕展示的是观众的电子留言。参观者只需在触摸屏上手写留言,点击发送到墙面的屏幕上,屏幕就会循环播放所有参观者的留言内容。
把古籍文化渗入生活
李虹霖认为,要真正实现“文字活起来”的目标,文博工作者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大家都在讲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就记载于历代经典古籍之中。”李虹霖说,“但是,现在很多古籍藏于深宫无人知,这就需要文博工作者通过各种形式让这些珍贵文物走进大众。人是文化的创作者,也是所有者和传承者,只有亲近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建立和传承核心价值观。”而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成立就将架起国家图书馆馆藏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将中国的文化遗产惠及社会公众。
8月1日起,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始接受社会团体预约参观,9月9日将正式开馆并面向个人读者开放。提到未来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发展,李虹霖表示,会根据观众需要和博物馆特色适时策划举办主题展览、历史文化讲座和读书沙龙等活动。
“国家典籍博物馆不仅要成为中华典籍文物的收藏中心、典籍文化的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世界典籍文化的传承交流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未来还将实现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的全面聚合,建设成为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传播基地。”李虹霖说道,“我们要用丰富的文化服务走进民众,让书籍文化的魅力感染每一位参观者,也让关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让古籍文化真正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我想这也是‘文字活起来’的另一种含义吧。”
- 相关新闻:
- ·800件书刊藏品将开拍 汇集古籍善本 2014-07-23 16:26:36.0
- ·艺术市场古籍善本行情逐年走高 2014-07-08 17:22:43.0
- ·吴桥古籍线装书展会现场演示印刷过程 2014-06-19 17:02:16.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