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对比活字印刷古时更实用
2015-03-02 09:03:07.0 来源:法制晚报 责编:周艳平
- 摘要:
- 古代经书大部分是“雕版印刷”其实比较今天以电脑造材、电子造材技术为标注的新兴的技术革命来说,中国古代发明的古物印刷术也是不亚于今天的技术革命。这其中就包括“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
毕昇最初尝试时,这个问题他解决的非常好。他说,“待就火炀之,药稍熔”,即铁板一导热药熔化成糊状,这时把字摆上,然后用一个铁板压它。这样印版最后的平整程度取决于它上边压铁板的程度。
那么毕昇这么好的技术后来怎么没推广呢?因为每一个步骤都妨碍效率。
所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的假设是不成立的。这个工艺挖个土都特别慢,更不要说这个薄如钱唇的字和涂料粘上之后活字印刷的技术了。字要稳固,意味着把它烧热了放在铁板上,等烤化后把它按平,按平后等它凉了之后再印,凉了它就凝固了,要想再印就得再用火烤,再把它拿下来,太过麻烦。所以说对汉字来说很难使用。
雕版印刷,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从这个技术上说,活字印刷要求汉字排字工人必须认真,但是雕版的工人只需要有认字的人把字写在木板上,工人只需要看出哪是黑哪是白就行,留下黑处,去掉白处。
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把活字重复使用,把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摆到架子上,下次再能用的时候直接用,相对于毕昇的泥活字来说基本上不可能。
铜活字印刷在用铜有严格限制的年代很难实现
活字印刷直到明代中期一度可能比较好。在江苏的无锡,到今天上海长江三角洲这里,就有一批人是用过活字,不过最后失败了,就是它在效率、字量几个方面综合比较起来,数量感觉少。
那时宋代的雕版印刷发生了巨大的技术革命。此前,刻字更像手写的书法。宋代时出现了一个技术竞争,就是把字体改变了,改变成横平竖直,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印刷字里边的纵字。
如果雕版印刷不改变,活字印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改变了。到了万历年间,中国的雕版印刷的绝大多数书籍,印刷字是宋体了。
后来活字印刷在中国一些家族势力比较强大的省份印家谱,家谱相对来说印刷的数量比较少。印大量书籍时,印完后就马上拆掉,拆掉就要马上弄第二版是不可能的。中国雕版印刷的巨大技术优势就在于,版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保存几百年。
一直到清代后期,西洋的活字印刷技术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活字印刷只保留了很小一部分印刷厂。
明代正德年间有幅图,现在还把它称之为铜活字,但我的观点它不是。这里写着叫“活字铜板”,所以他们认为这字是铜做的。但它不可能是铜做的,从技术来看,它由板和字两部分组成,所谓活字说字是活字,所谓铜板是下边垫的那个板是铜的。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钱币是铜的,理论上来说,每个铜钱的价值和等值的铜是相等的,但是中国的铜资源到宋代后就很匮乏,因此宋代开始就大量使用纸钱了。对于民间用铜,国家也有严格的限制,如大清民间制铜像是绝对禁止的。记载说长江三角洲有大量的铜版印刷是有问题的。除去铜资源不足外,还有是造价太高。一部铜活字印刷的作品相当于20万两银子,20多万两银子如果印出来效果好也值,但是印出来并不好。
但为什么福建人觉得可以用铜呢,因为任何时代都会有一些奇怪的人做奇怪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说不行呢,按照很多学者的说法就是嘉靖年间、正德年间前后这样的书就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出现了。长江三角洲一代人杰地灵,聪明的人们怎么会干这么不合算的事呢?所以有些事情我们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判断出来。所以说历史真的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
专家简介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兼事地理学史研究,曾出版《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等学术论著。
- 相关新闻:
- ·古代各阶层利用雕版印刷传播佛教 2015-02-02 13:52:33.0
- ·我国将推首套传统文化教材 雕版印刷有望入江苏版 2015-01-20 15:51:09.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