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转型,晚了15年
2020-07-30 15:52:39.0 来源:网络 责编:???
- 摘要:
- “黄色巨人”为何会身陷泥潭?艰难脱身后又如何谋求转型?巨象转身的故事总是发人深省,《财经》记者曾于2014年专访时任柯达董事长兼CEO彭安东,今日佳作重读,以飨读者。——编者按
柯达在1975年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无独有偶,另一曾经的影像巨头公司日本富士胶片的CEO古森重隆,亦向记者表明富士比柯达更早在数码影像上做出探索。事实上,两家公司争这个第一并无意义,因为结果是谁都没有在数码时代走在前列,都被数码技术赶出了曾经利润丰厚的胶片领域。“谁也不愿做自己业务的掘墓人,投资数码技术等于亲手缩短胶片业的寿命。”富士胶片CEO古森重隆2013年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采访时表示。
这在外界看来有点掩耳盗铃,柯达不做自有别的公司来做,尼康、佳能甚至索尼、松下都在数码时代迅速崛起。即使事后看来,做数码相机硬件投入大、回报低,柯达也应该及时降低胶片业务的比例,寻找数码时代新的着力点。
“转型晚了15年。”彭安东在向《财经》记者回忆时语调遗憾,“管理层知道胶卷总有一天会消失,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胶卷一直都是柯达的摇钱树,胶卷的制作成本只有40美分-50美分,但是能卖4美元,所以柯达很难抛弃胶卷业务。”
在外界看来,柯达对胶片业务非但难以割舍,而且逆势巨资布局。中国市场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末柯达完成了除乐凯之外的中国胶片业的全行业收购,斥资12亿美元建立感光材料生产基地,凭借“98协议”一举击败绿色巨人富士和本土的红色对手乐凯,占据了70%以上的中国市场份额。
2001年数码相机市场迎来大发展,传统胶片市场遭遇毁灭性打击。两年后,犹豫的柯达才承认大势已去,首次公开承认公司在数码决策上的失误并宣布转型向数码市场拓展。
可惜为时已晚。2002年柯达数字化率只有25%。古森重隆直言,“柯达在数码时代突进的时候没有采取迅速的行动,而是犹犹豫豫、畏首畏尾,直到数码时代的格局已经明朗之时才调整自己的战略。”
彭安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柯达,其在柯达的十年几乎是一个“重组CEO”。据报道,彭安东是被柯达前任CEO邓凯达挖来并竭力扶上位的,邓凯达曾说:“他比我强,因为他整个职业生涯都与数码联系在一起,他会成为柯达历史上最好的CEO。”
事后看来,为促使柯达从传统影像转型至数码影像,彭安东的转型重组步伐很大。首先其收购行为极具结构互补性。2007年之前柯达收购了五家印刷公司,据彭安东介绍,收购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柯达尚未掌握的关键数码技术,“比如柯达收购加拿大印刷设备厂商克里奥,主要是为了掌握方形曝光点技术。这项技术也是一项极具突破性的技术,它比其他激光曝光技术快了1倍”。
其次,为了实现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和成本结构的改变,彭安东不得不关闭13家生产效率较低的制造厂和130个加工实验室,“与收购相比,这是更难的步骤。要知道当时柯达总共只有15家制造厂,而实验室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地区。这意味着高昂的人力成本”。
巨大的现金流何来?重组计划约需耗资60亿美元以上,柯达采用的筹资方式是变卖非未来主营业务和专利组合。2007年柯达将旗下医疗成像部门、所持有乐凯股份均卖出。2008年之后,柯达亦通过专利出售取得20亿美元的收入。
柯达在转型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柯达选择进入个人喷墨打印机硬件领域,以至于和供应商变成直接竞争对手,该业务最终在2012年停止,但已烧掉柯达大量资金,加大了公司转型的难度。一位曾经任职于柯达中国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进军打印机硬件领域,这是彭安东个人意愿比较浓厚的决策。”
加入柯达前,彭安东曾在惠普工作25年,喷墨打印机业务就归他掌管。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结束了柯达短暂的复苏势头,自2008年四季度起,柯达的营收快速下滑。没来得及转型成功,资不抵债的巨人已然倒地。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