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版《金刚经》扬州再造记
2007-02-21 00:00:00.0 来源:今日扬州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再过几天,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再度复制的,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中国历史上有实物保存、有年代记载的最早的经书——唐代懿宗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木雕版将运往北京的中国印刷博物馆 “源头古代馆”,它将在那里向世人展示它特有的魅力。那么,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实物是在什么地方被发现的?它在扬州是怎样再造的?昨天,广陵古籍刻印社副社长张永林向本报披露了其中的来龙去脉。
【它是现存最早的印刷实物】
据介绍,雕版印书大约开始于公元6到8世纪。之所以把《金刚经》定为“最早”,是因为唐朝后期,印刷实物有明确日期,其末尾明确刻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显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
据介绍,现在还保存的古代雕版印书实物共有三件:一是上面提到的《金刚经》,二是信宗乾符四年(877年)刻的历书,三是中和2年(882年)刻的历书。
据介绍,《金刚经》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在洞中发现。该书呈卷子形式,全卷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卷首的一幅扉画是释迦牟尼在祗树给孤独园的说法图,其余是《金刚经》全文。该书雕刻非常精美,图文浑朴稳重,刀法纯熟,说明刊刻此书时技术已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书上墨色浓厚均匀,清晰明显,也说明当时印刷术已高度发达。
【木雕版在扬州两次被复制】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1759年对外开放,它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代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如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金刚经》作为其中最名贵的展品之一,与《文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和宋、明名画等一起展示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据介绍,《金刚经》是一件非常成熟的反字阳文的雕刻作品,字体为楷书体类,工整而完美,人物图像线条细腻,劲道流畅。
据了解,《金刚经》木雕版的复制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要求制作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向人们展示木雕版的技艺。在扬州的复制工作,是根据中国印刷博物馆提供的,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拍摄的照片进行的。它在扬州共进行了两次复制。第一次是在2004年,版厚仅2.5厘米,整个复制完全按照照片进行。由于原稿摆放不舒展,加之拍摄角度等问题,照片展示的原物出现了变形。另外,原物本身又有画面缺损、字体模糊等现象。考虑到“追求原稿的风貌”,所以没有进行修复。据回忆,照片清晰度很差,许多地方模糊不清,人身兽面笔画相连,下刀很难,复制工作中雕刻难度较大。带着这些问题,刻工和技术人员耐心摸索,分析画意,力求线条贯通成形。
去年第二次制作《金刚经》时,考虑到2004年的《金刚经》版厚较薄,容易出现变形,于是将版厚调整到50毫米。针对照片中出现的“上下栏线”起伏不直、字体变形的情况,用电脑进行处理调整。调整后的《金刚经》画面上下栏线一致,行字工整不歪斜。为了确保木刻版的整体效果,在扬州的木版雕刻大师中选择了一位40多岁、技艺高超、且体力较好的大师进行雕刻。这一次复制成功的《金刚经》堪称完美。
【花落扬州是别无选择】
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于1996年6月1日建成开馆,馆址坐落于北京大兴黄村,共有建筑面积8100m2,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它全面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近现代以来我国民族印刷业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印刷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馆内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印刷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四大展区。然而,这里曾因无法让人领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唐代懿宗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木雕版的神奇,成为一大遗憾。于是,木雕版《金刚经》的再造在该馆提上了重要的位置。
而木雕版《金刚经》的复制在扬州进行,是别无选择。众所周知,雕版印刷被誉为“江苏一宝”和“中华一绝”。虽然中国古代雕版术曾经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这一整套手工工艺已经淡忘并越来越感到陌生。广陵古籍刻印社挖掘并继承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培养了从写样、上样、发刀、挑刀、锯边铲空、刷印、分书、齐栏、装订等各方面的绝技传人,并卓有成效地付诸生产,当今能完整再现雕版印刷工艺整套生产流程的,全国仅此一家,被誉为“活标本”、“活化石”,所以木雕版《金刚经》在扬州复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金刚经》原作是精品】
据介绍,《金刚经》文字5000多字,每行19字,书法属楷书体类,其书法工整,讲究书法美感,同样的字重复出现追求变异,不同于刻书体(宋体)的千篇一律。“说法图”长285毫米,宽235毫米,人物形态栩栩如生,面部五官圆润饱满,动物的皮毛线条飘逸,有风吹过来的动感,疏密相间、繁中有简、虚实相生、静中有动、线条细腻、错落有致。《金刚经》的风格在于笔画该粗的要粗、该细的要细,字体摆布非常合理,雕刻的技艺非常到位,利落清楚。从印刷品的字面上看,原雕刻不止一人所刻,当时是由多名工匠合力制作而成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在认真研究了原作品的基础上,制订了一整套复制方案,对再现这一历史遗存坚定了信心。
【再造《金刚经》倾全力】
据介绍,此次再造《金刚经》的第一步是原稿修描。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选了一位书法功底较深的写样工,把《金刚经》的断字、缺字、模糊字描清楚,把图的线条缺损部分连上,把模糊不清楚的部分理顺。
第二步是选料。此次,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工作人员赶到沭阳,从山上精选了多棵没有结过果实的野梨树。工人们首先把树木锯成5厘米厚的木板;再在每个树段中选出1至2片纹路一致、面积相等的木版完全浸泡于水中数月,期间要数次换水,使木版体内的树脂溶解后再取出来,平行放在无直射光的通风干燥处,每层木板之间用粗细相等的木条垫平,令其通风、自然干燥,并把两头用浆糊贴上牛皮纸以免顶头收身较快有裂缝。待完全干燥后按所需尺寸两面刨平,接着用浆糊在板面上轻轻研磨,再将《金刚经》的写样反贴在板面上,要求纸张的纹路方向一致,用扁平刷轻拭纸背,待干燥后,用食指轻轻擦去纸背上多余的纤维,使板面上的字迹或图文清晰显现出来。
第三步是刻版。据介绍,此次复制共历时4个月。先用发刀将上下栏引线,围绕每个字的笔意按原貌横向笔画,在下侧刻一刀,再由每个字的竖、点、撇、捺、勾的左侧面刻一刀,并把字的左边空白部分刻掉。《金刚经》发刀着重注意到每个字的笔法,复制要求原貌逼真,不能随意带有自己刻字的风格。而挑刀分两步——过横与割木。挑刀要求刀口磨得像月牙形,口背厚,刀下木起。将发过刀的《金刚经》版子倒置,此时版面上的字为倒字,用植物油少许涂于版上,使字显现得更清楚,发刀的刀口也更清楚。
《金刚经》图像版雕刻也非常精细,要按一小块一小块的图形刻,每天根据自己的眼力,要心静仔细,刻线条要流畅,毛发飘逸,尖如麦芒,人物面相传神,刻画要细腻生动,线条与花形要起刀和收刀交代得清清楚楚,无破碎断落。最后锯边打空,用开水拿毛刷来回清洗,洗去纸屑和植物油,便于印刷上墨。
【它是现存最早的印刷实物】
据介绍,雕版印书大约开始于公元6到8世纪。之所以把《金刚经》定为“最早”,是因为唐朝后期,印刷实物有明确日期,其末尾明确刻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显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
据介绍,现在还保存的古代雕版印书实物共有三件:一是上面提到的《金刚经》,二是信宗乾符四年(877年)刻的历书,三是中和2年(882年)刻的历书。
据介绍,《金刚经》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在洞中发现。该书呈卷子形式,全卷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卷首的一幅扉画是释迦牟尼在祗树给孤独园的说法图,其余是《金刚经》全文。该书雕刻非常精美,图文浑朴稳重,刀法纯熟,说明刊刻此书时技术已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书上墨色浓厚均匀,清晰明显,也说明当时印刷术已高度发达。
【木雕版在扬州两次被复制】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1759年对外开放,它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代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如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金刚经》作为其中最名贵的展品之一,与《文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和宋、明名画等一起展示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据介绍,《金刚经》是一件非常成熟的反字阳文的雕刻作品,字体为楷书体类,工整而完美,人物图像线条细腻,劲道流畅。
据了解,《金刚经》木雕版的复制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要求制作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向人们展示木雕版的技艺。在扬州的复制工作,是根据中国印刷博物馆提供的,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拍摄的照片进行的。它在扬州共进行了两次复制。第一次是在2004年,版厚仅2.5厘米,整个复制完全按照照片进行。由于原稿摆放不舒展,加之拍摄角度等问题,照片展示的原物出现了变形。另外,原物本身又有画面缺损、字体模糊等现象。考虑到“追求原稿的风貌”,所以没有进行修复。据回忆,照片清晰度很差,许多地方模糊不清,人身兽面笔画相连,下刀很难,复制工作中雕刻难度较大。带着这些问题,刻工和技术人员耐心摸索,分析画意,力求线条贯通成形。
去年第二次制作《金刚经》时,考虑到2004年的《金刚经》版厚较薄,容易出现变形,于是将版厚调整到50毫米。针对照片中出现的“上下栏线”起伏不直、字体变形的情况,用电脑进行处理调整。调整后的《金刚经》画面上下栏线一致,行字工整不歪斜。为了确保木刻版的整体效果,在扬州的木版雕刻大师中选择了一位40多岁、技艺高超、且体力较好的大师进行雕刻。这一次复制成功的《金刚经》堪称完美。
【花落扬州是别无选择】
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于1996年6月1日建成开馆,馆址坐落于北京大兴黄村,共有建筑面积8100m2,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它全面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近现代以来我国民族印刷业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印刷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馆内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印刷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四大展区。然而,这里曾因无法让人领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唐代懿宗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木雕版的神奇,成为一大遗憾。于是,木雕版《金刚经》的再造在该馆提上了重要的位置。
而木雕版《金刚经》的复制在扬州进行,是别无选择。众所周知,雕版印刷被誉为“江苏一宝”和“中华一绝”。虽然中国古代雕版术曾经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这一整套手工工艺已经淡忘并越来越感到陌生。广陵古籍刻印社挖掘并继承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培养了从写样、上样、发刀、挑刀、锯边铲空、刷印、分书、齐栏、装订等各方面的绝技传人,并卓有成效地付诸生产,当今能完整再现雕版印刷工艺整套生产流程的,全国仅此一家,被誉为“活标本”、“活化石”,所以木雕版《金刚经》在扬州复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金刚经》原作是精品】
据介绍,《金刚经》文字5000多字,每行19字,书法属楷书体类,其书法工整,讲究书法美感,同样的字重复出现追求变异,不同于刻书体(宋体)的千篇一律。“说法图”长285毫米,宽235毫米,人物形态栩栩如生,面部五官圆润饱满,动物的皮毛线条飘逸,有风吹过来的动感,疏密相间、繁中有简、虚实相生、静中有动、线条细腻、错落有致。《金刚经》的风格在于笔画该粗的要粗、该细的要细,字体摆布非常合理,雕刻的技艺非常到位,利落清楚。从印刷品的字面上看,原雕刻不止一人所刻,当时是由多名工匠合力制作而成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在认真研究了原作品的基础上,制订了一整套复制方案,对再现这一历史遗存坚定了信心。
【再造《金刚经》倾全力】
据介绍,此次再造《金刚经》的第一步是原稿修描。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选了一位书法功底较深的写样工,把《金刚经》的断字、缺字、模糊字描清楚,把图的线条缺损部分连上,把模糊不清楚的部分理顺。
第二步是选料。此次,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工作人员赶到沭阳,从山上精选了多棵没有结过果实的野梨树。工人们首先把树木锯成5厘米厚的木板;再在每个树段中选出1至2片纹路一致、面积相等的木版完全浸泡于水中数月,期间要数次换水,使木版体内的树脂溶解后再取出来,平行放在无直射光的通风干燥处,每层木板之间用粗细相等的木条垫平,令其通风、自然干燥,并把两头用浆糊贴上牛皮纸以免顶头收身较快有裂缝。待完全干燥后按所需尺寸两面刨平,接着用浆糊在板面上轻轻研磨,再将《金刚经》的写样反贴在板面上,要求纸张的纹路方向一致,用扁平刷轻拭纸背,待干燥后,用食指轻轻擦去纸背上多余的纤维,使板面上的字迹或图文清晰显现出来。
第三步是刻版。据介绍,此次复制共历时4个月。先用发刀将上下栏引线,围绕每个字的笔意按原貌横向笔画,在下侧刻一刀,再由每个字的竖、点、撇、捺、勾的左侧面刻一刀,并把字的左边空白部分刻掉。《金刚经》发刀着重注意到每个字的笔法,复制要求原貌逼真,不能随意带有自己刻字的风格。而挑刀分两步——过横与割木。挑刀要求刀口磨得像月牙形,口背厚,刀下木起。将发过刀的《金刚经》版子倒置,此时版面上的字为倒字,用植物油少许涂于版上,使字显现得更清楚,发刀的刀口也更清楚。
《金刚经》图像版雕刻也非常精细,要按一小块一小块的图形刻,每天根据自己的眼力,要心静仔细,刻线条要流畅,毛发飘逸,尖如麦芒,人物面相传神,刻画要细腻生动,线条与花形要起刀和收刀交代得清清楚楚,无破碎断落。最后锯边打空,用开水拿毛刷来回清洗,洗去纸屑和植物油,便于印刷上墨。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