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背后印刷业如何“长心眼”
2010-05-04 10:49:23.0 来源:科印网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印刷既然是现代加工服务业,介于二、三产之间,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知识新闻、美化人民生活的责任,既然要增加企业的创意设计与市场服务功能,那它理所当然地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份子,而且是产值相对巨大的重要的一份子。
【CPP114】讯: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它与国家批复给上海、海南、皖江等地的发展规划一样,对整个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印刷复制与文化创意、出版发行等八大产业一起被列为今后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显然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但做好工作的关键在于印刷企业的自身努力,十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理清思路,清楚地认识我们眼前的状况,市场的需要,以及我们应该向什么方向继续做出努力。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点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印刷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刷的定位关系到印刷业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廓清对印刷的定位。
文化大革命以前,根据印刷承印对象的不同,把印刷企业分为包装印刷与书刊印刷两个序列,分属轻工业局与出版局领导。前者是属于工业范畴的加工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指标的考核;后者属意识形态领域,更多地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所以,保证国家领导人的图书按时出版、保证教科书在开学前人手一册都成为严肃的政治任务,容不得半点闪失。
在朱镕基同志担任总理的年代,确定了印刷统属新闻出版署领导。很多原本属于工业系统的同志感觉这样做并不有利于印刷业的整体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以把握舆论导向为主责的领导对这一行业的了解不够,在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时候也有可能力不从心。期间,发生过企业引进商业轮转印刷机在免税问题上被海关做专项调查的事,原因仅是因为对免税许可尺度的解释存在差异。如果能把事发后的调查改为事发前的沟通,效果显然更好,不仅可以避免由调查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剧烈震动,而且可以省却一大笔本无需要的查案费用,白花了纳税人上缴的一大笔税银。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几年,人们对印刷业的定位又有了新认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的王岩镔司长就说:“现代印刷业是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印刷产业正在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创意设计,一头是市场服务”。把印刷由以往的第二产业界定为介于工业生产与现代服务两者之间的二点五产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结果。在英国,印刷企业是否具有创意设计能力已经成为能否承揽到更多印刷任务的重要条件,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也影响巨大。如果我们的企业至今不能转变对印刷定位的认识,依然将之看作是被动地、等别人上门加工的工厂,那门前的香火肯定不会越燃越旺,而只会走向步步衰退。
印刷既然是现代加工服务业,介于二、三产之间,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知识新闻、美化人民生活的责任,既然要增加企业的创意设计与市场服务功能,那它理所当然地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份子,而且是产值相对巨大的重要的一份子。
二、我国印刷业尽管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印刷业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印刷工业产值从1979年(改革开放第一年)的47.97亿元猛增至2008年的4750亿元,撇开物价上涨因素,印刷的绝对量几乎增加了100培。与印刷密切相关的造纸产业自2008年起也首超美国,以年产798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有消息说,即使是面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2009年,我国的印刷工业产值依旧高速增长,突破了5000亿大关。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在印刷上的差距还很大,这既包括产品的工艺水准,也包括我们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还是低层次的。我们只是从以前的没有到现在有了所需的东西,但还仅是普通的东西,远没有达到最好;我们的全民阅读率不高,在心态浮躁的年代,更多的人在做着一夜暴富梦,缺乏潜心学习的心态。在文化领域的其它环节也大体如此,我们想看戏、看电影,但还不舍得慷慨地一掏几百、几十元钱去看戏、看电影。
我们的差距还体现在创新上。国内固然已经有了专司为国际500强企业提供印刷外包服务的企业(如上海“硕科”);有了自设艺术网站,开创出一条传统印刷+it+文化艺术这样一条新路的企业(如深圳“雅昌”);有了把邮政局吸引进工厂,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的企业(如上海“东港”);有了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并举两条腿走路的企业(如上海“盛隆”);有了……,但这些单位毕竟只是十万家印刷企业中的凤毛麟角,更多的企业还是在传统的低档印刷产品上大打着价格战,自己搞得遍体鳞伤,还拖累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在印刷品的设计创新上同样如此,我们需要不断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品推出,去吸引消费者,甘愿为此打开平时捂得紧紧的钱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按国际惯例分析: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我们国家的人均gdp已经到达了3000美元的阶段,但“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仅为4685亿,仅为预测数的23.3%。”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开拓余地还很大,另一方面说明与发达国家比,我们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上差距也很大,需要包括我们印刷人在内的战斗在文化战线上的同志继续共同努力。
更有甚者,这个差距还表现在我们现在使用的印刷设备上,生产高档产品的印刷机械基本依靠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太少,这种现象不应该长期存在下去。
三、在扩大海外印刷业务上遇到的困难比预期更大
印刷企业的快速扩张自然带来全行业竞争的加剧,工价下跌,企业进入微利时代。这是由供求规律决定的必然趋势,这一势头继续蔓延,势必导致企业缺乏更新改造资金,行业向前发展速度减缓。为了缓解这一局面,国家希望有更多的印刷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争取获得更多的海外印刷定单来弥补国内印刷量的不足。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扩张海外印刷业务的环节上,遇到的困难比想像的来得多。
首先是书刊印刷面临互联网、电纸书及数字印刷新技术的挑战。据《中国印刷》今年第1期刊载的英国一家调查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在2008年至2020年间,新闻纸的需求量将会下降56%,商业纸张和印刷需求也将下降45.5%。”特别是数字印刷新工艺的推广,从网上订书、通过数字印刷、快递直送家庭的方式在北美等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普及,因此,应用传统印刷工艺批量预造货的图书量在逐年递减。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取代可能还有相当一个过程,但这部分图书印单的减少是个不言而喻的趋势,而国内企业现时承接的海外印刷订单中有相当一块就是传统图书。
其次,迄今为止,国内企业大胆走出国门到海外开设印刷厂的为数尚少。因为,印刷企业的自有资金本来就不多,出国开厂前期投入不菲。而且,相当一部分国家对外资开厂就是比照国民待遇,没有像我们一样用于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与当年港资印刷企业到内地来开厂的情形完全不同,因此,印刷企业走出国门需要具有比在国内跨省打拼更大的勇气。我接触过几家到越南开设簿册制作工厂的老总,他们去海外设厂有着规避美国配额的因素,但同样遇到有关国家工人生产效率低下、维权意识强烈的问题。加之上一辈的创业者有外语基础的经营者很少,这也为他们涉足海外增加了障碍。
第三,从承接海外印刷订单到国内加工的情况看,这几年虽有发展,但同样面临着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越南、阿联酋等国以积极的姿态支持本国印刷业的发展,与中国争夺海外印刷市场,事实上,东欧诸国近年发展印刷的势头也很迅猛,原本拿到中国大陆来印刷的西欧国家的印刷品,因为东欧印刷的崛起,加之运输上的优势,已经大为减少。这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拓展海外印刷市场当然是我们的期望,但对日趋严峻的形势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