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乐凯转型:科技型国企都面临的问题
2012-04-28 09:15:39.0 来源:经济观察报 责编:王岑
- 摘要:
- 十二年后的今天,乐凯集团副总裁王英茹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决定命运的争论,在她看来,那次争论为影像行业三巨头柯达、富士和乐凯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CPP114】讯:十二年后的今天,乐凯集团副总裁王英茹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决定命运的争论,在她看来,那次争论为影像行业三巨头柯达、富士和乐凯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2000年9月,国际影像感光技术会议在加拿大召开。会议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新崛起的数码成像技术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赶上传统的银盐感光成像技术?
柯达、富士、乐凯悉数到场,它们都是银盐技术的顶尖代表。王英茹当时作为乐凯的技术主管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会议争论激烈。但对数码成像质量总的评价比较差,图像没有层次,专业人士都不认可它的质量。基于这样的理解,你(数码成像)没法跟我(银盐成像)的质量抗衡。”12年后,2012年3月底的一个午后,现任乐凯集团副总裁的王英茹在她的办公室向记者回忆起全球性误判的那一幕,“争论的结果大家认为,数码成像对消费者来说更便捷可靠,拍完当即就能看到图像,但质量与银盐成像相差太大,不可能取代银盐成像。未来成像很可能是数码和银盐并行存在的格局,两个技术及产业系统各有各的市场。”
当数码新技术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声声拍打银盐旧技术城堡的时候,银盐成像阵营的技术和管理精英们对传统技术的生命力心存侥幸,以静态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态度看待数码成像新技术,对革命性新技术带来的致命威胁掉以轻心。没过几年,数码成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分辨率提升两个量级,以旋风般不可思议的速度将银盐成像逐出图像主流市场。
2011年乐凯彩卷销售仅10万卷,与鼎盛时期2000年前后达四五千万卷的销量有天壤之别。王英茹现在外出旅行、开会拍照,也用起了早年十分看不上眼的数码相机。而胶卷三剑客之首的柯达被数码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于2012年1月正式宣布破产。从2000年的加拿大国际影像会议到如今不过十来年时间,有着150多年历史的银盐成像技术体系和坚固庞大的产业堡垒,就这样被数码成像轻易摧毁,基本上被完全替代。
不过,在快速瓦解被摧毁的银盐成像阵营,并非所有的厂商表现都令人扼腕叹息,也有一开始就看出大势已去,悄悄转型并较早获得成功的。
胶卷生产有一套技术复杂的工艺过程,其中一个核心技术是厂商自主研发配方的TAC薄膜和PET薄膜两种中间产品。在影像产业,对薄膜的精度只要求达到化工级。而升级产品电子光学级薄膜,如今已广泛应用于第三代平板液晶显示上。富士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产业机遇,让自己再次独立潮头。据业内人士介绍,富士控股了全球最大的TAC薄膜产业链上游原料企业日本大赛路公司,这些年全球平板液晶显示用的TAC薄膜80%由富士提供。
三巨头中,乐凯一直将自己定位为跟随者。然而,当两位带头大哥的思路南辕北辙时,乐凯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寻路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乐凯产业转型的探索期。“银盐成像胶片不做了,我们做什么呢?”王英茹说,“转型首要的问题是选择和判断未来做什么,判断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决策的成败。未来乐凯选择什么样的主业,并不能马上就能看得出来,需要新的探索,这是乐凯转型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乐凯对转型的新产业探索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与熟知的感光影像成像市场相关,另一个方向与乐凯长期拥有的自有技术相关。如同派出两支探路的小分队,乐凯的决策者希望小分队能为大部队的转型突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而从时间上看,2002年前的转型探索大多集中在与影像市场相关的产业方向上,此后乐凯的转型探索更多倾向于与技术相关项目的试验和小规模投资。
但上述探索的转型项目大多不成功。管理团队做得很累,而且产品利润率低。王英茹说,“我们进入到数码相机、立体影像项目上,最后发现没有核心技术,虽然投资了,但效果不好,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乐凯试图继续在熟悉的影像市场称王,转型的突破点放在数码成像新技术上。然而几年探索下来,却发现自身始终无法真正掌握新的成像核心技术,比如数码相机的制造技术。乐凯的确拥有从胶卷胶片市场延续下来的终端优势,但忽略了数码时代成像技术的核心是芯片,是微电子,而不再是传统的化工材料。
柯达、富士能够从胶卷业一步跳跃到数码相机产业,并成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乐凯也具备同样的能力,继续复制柯达、富士的数码相机产业路径。因为柯达、富士在全球各地拥有庞大的产业链,是两家横跨多个产业的商业帝国,而乐凯只是在银盐成像技术方面具备抗衡柯达、富士的实力,在其他产业上比如数码相机上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2000年9月,国际影像感光技术会议在加拿大召开。会议争论的一个焦点是,新崛起的数码成像技术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赶上传统的银盐感光成像技术?
柯达、富士、乐凯悉数到场,它们都是银盐技术的顶尖代表。王英茹当时作为乐凯的技术主管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会议争论激烈。但对数码成像质量总的评价比较差,图像没有层次,专业人士都不认可它的质量。基于这样的理解,你(数码成像)没法跟我(银盐成像)的质量抗衡。”12年后,2012年3月底的一个午后,现任乐凯集团副总裁的王英茹在她的办公室向记者回忆起全球性误判的那一幕,“争论的结果大家认为,数码成像对消费者来说更便捷可靠,拍完当即就能看到图像,但质量与银盐成像相差太大,不可能取代银盐成像。未来成像很可能是数码和银盐并行存在的格局,两个技术及产业系统各有各的市场。”
当数码新技术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声声拍打银盐旧技术城堡的时候,银盐成像阵营的技术和管理精英们对传统技术的生命力心存侥幸,以静态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态度看待数码成像新技术,对革命性新技术带来的致命威胁掉以轻心。没过几年,数码成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分辨率提升两个量级,以旋风般不可思议的速度将银盐成像逐出图像主流市场。
2011年乐凯彩卷销售仅10万卷,与鼎盛时期2000年前后达四五千万卷的销量有天壤之别。王英茹现在外出旅行、开会拍照,也用起了早年十分看不上眼的数码相机。而胶卷三剑客之首的柯达被数码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于2012年1月正式宣布破产。从2000年的加拿大国际影像会议到如今不过十来年时间,有着150多年历史的银盐成像技术体系和坚固庞大的产业堡垒,就这样被数码成像轻易摧毁,基本上被完全替代。
不过,在快速瓦解被摧毁的银盐成像阵营,并非所有的厂商表现都令人扼腕叹息,也有一开始就看出大势已去,悄悄转型并较早获得成功的。
胶卷生产有一套技术复杂的工艺过程,其中一个核心技术是厂商自主研发配方的TAC薄膜和PET薄膜两种中间产品。在影像产业,对薄膜的精度只要求达到化工级。而升级产品电子光学级薄膜,如今已广泛应用于第三代平板液晶显示上。富士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产业机遇,让自己再次独立潮头。据业内人士介绍,富士控股了全球最大的TAC薄膜产业链上游原料企业日本大赛路公司,这些年全球平板液晶显示用的TAC薄膜80%由富士提供。
三巨头中,乐凯一直将自己定位为跟随者。然而,当两位带头大哥的思路南辕北辙时,乐凯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寻路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乐凯产业转型的探索期。“银盐成像胶片不做了,我们做什么呢?”王英茹说,“转型首要的问题是选择和判断未来做什么,判断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决策的成败。未来乐凯选择什么样的主业,并不能马上就能看得出来,需要新的探索,这是乐凯转型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乐凯对转型的新产业探索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与熟知的感光影像成像市场相关,另一个方向与乐凯长期拥有的自有技术相关。如同派出两支探路的小分队,乐凯的决策者希望小分队能为大部队的转型突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而从时间上看,2002年前的转型探索大多集中在与影像市场相关的产业方向上,此后乐凯的转型探索更多倾向于与技术相关项目的试验和小规模投资。
但上述探索的转型项目大多不成功。管理团队做得很累,而且产品利润率低。王英茹说,“我们进入到数码相机、立体影像项目上,最后发现没有核心技术,虽然投资了,但效果不好,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乐凯试图继续在熟悉的影像市场称王,转型的突破点放在数码成像新技术上。然而几年探索下来,却发现自身始终无法真正掌握新的成像核心技术,比如数码相机的制造技术。乐凯的确拥有从胶卷胶片市场延续下来的终端优势,但忽略了数码时代成像技术的核心是芯片,是微电子,而不再是传统的化工材料。
柯达、富士能够从胶卷业一步跳跃到数码相机产业,并成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乐凯也具备同样的能力,继续复制柯达、富士的数码相机产业路径。因为柯达、富士在全球各地拥有庞大的产业链,是两家横跨多个产业的商业帝国,而乐凯只是在银盐成像技术方面具备抗衡柯达、富士的实力,在其他产业上比如数码相机上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 相关新闻:
- ·乐凯华光柔性树脂版亮相国际瓦楞彩盒展 2012-04-26 10:20:19.0
- ·乐凯华光CTP版月产量呈现大幅增长 2012-04-26 08:59:27.0
- ·相纸反倾销调查中国乐凯胶片集团获胜 2012-04-25 10:11:05.0
- ·乐凯胶片 转型发展有望突破 2012-04-23 16:03:59.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